"依沙宿舸船":船儿傍着沙洲过夜,
# 舸船:大船;此处指作者所乘之船。
"石濑月娟娟":听到了水石相激的响声,看着美好的月色多情。
# 石濑:水为石激形成的急流。
"风起春灯乱":风起了,吹动灯火乱晃,
# 春灯:春夜的灯。,风起:风刮起来。
"江鸣夜雨悬":雨落时,带着涛声齐鸣。
"晨钟云外湿":晨钟从云外传来了滋润的清音,
# 云外:高山之上。亦指世外。外:一作岸。,晨钟:清晨的钟声。
"胜地石堂烟":胜景展现了在高山空旷处的烟云。
# 烟:一作偏。,胜地:名胜之地。
"柔橹轻鸥外":白鸥轻轻地飘浮在桨叶之外,
# 柔橹:谓操橹轻摇。亦指船桨轻划之声。
"含凄觉汝贤":多么可爱,我觉得它们十分柔驯。
# 凄:一作情。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主题是对王十二判官的无限留恋之情。杜甫因雨湿无法上岸与友人道别,心中充满了凄然与不舍,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眷恋和惜别之情。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情景交融,诗中前六句主要是写景,从入夜到天明开船,景物描写层次分明、精当生动。如首联“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描绘了船儿傍着沙洲过夜,水石相激,月色美好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这不仅是自然景色的呈现,也暗示了诗人当时相对平静的心境,以及对云安的美好记忆。颔联“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则笔锋一转,风雨骤起,风摇船动,灯火闪烁,江声雨声交织,营造出一种动荡不安的氛围,既写出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颈联“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清晨钟声传来,远处山峦云雾弥漫,又增添了一种朦胧、空灵的美感,同时也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复杂的心境。对比:颔联中“风起春灯乱”与“江鸣夜雨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春灯乱”描绘的是近处船上灯火在风中的晃动,给人一种杂乱、动荡的感觉;而“夜雨悬”则将视野拉远,写出了江面上的雨仿佛悬在空中,无边无际,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又迷茫的氛围。通过这种近与远、小与大的对比,突出了风雨交加之夜的恶劣环境,也更加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虚实结合:首联“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是实写眼前之景,船儿停靠在沙洲边,月光洒在湍急的水流上,这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象,真实可感。而“觉汝贤”则是虚写,诗人没有直接描述王十二判官的具体事迹或品德,而是通过自己的感受来表达对他的赞赏和留恋,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虚实结合,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意境更加深远。
3. 分段赏析
首联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写诗人的船傍着沙洲过夜,听到水石相激的声音,看到月色美好。“娟娟” 二字生动地描绘出映照在山石间湍急水流上的月色的明净之美,营造出宁静的氛围,也流露出诗人对云安的美好记忆,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清幽的基调。颔联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登舟时月色明丽,入夜却风雨骤起。风摇船动,使得灯火上下游移,“乱” 字精准地写出了风中灯火游移闪烁的神态。风后紧接着下雨,江声夹着雨声,彻夜不停。“悬” 字用得巧妙,雨本是洒落、敲打的,但在这里,没完没了的雨仿佛悬空际,形象地表现出一种一切都浸泡在水里的感觉,既写了雨景,也体现了诗人的心境。颈联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经过江上一夜的雨,清晨起来,两岸山峦云雾弥漫。钟声从云雾外的山上寺庙传来,仿佛连声音都被沾湿了。“湿” 字是彻夜听雨的感觉与眼前迷漾烟雾中的钟声叠合的联想,是听觉向感觉的转移,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与触觉相结合,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潮湿的钟声,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离别前沉重怅惘的心绪,远处夔州石堂胜景隐没在烟雾里,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氛围。尾联 “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写诗人本打算登舟后再上岸与王十二判官话别,却因夜雨未能如愿,只好把凄然的别情深藏心中。“觉汝贤” 三字蕴含丰富,可能是诗人在云安养病时受到王十二的多方照顾,或在寂寞旅愁中得到其亲切慰安,或在艰难之际得到帮助,也可能是钦慕其人品、赏识其行事等,无限深情尽在其中。诗人看到白鸥在桨叶外轻轻飘浮,觉得它们可爱而柔驯,以鸥鸟的自由自在,反衬自己的漂泊无依,更突出了对王十二判官的眷恋惜别之情。
4. 作品点评
此诗自入夜而书,至天明开船,其层次清晰分明,景物之描摹精当生动。及至结尾,“觉汝贤”三字,尽述对王十二判官之无限缱绻之意,情寓高远,隐而不露,韵味悠长。
# 无一字着象,无一字不写景。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深润细密,杜出峡诗方是至境。
明王夫之《唐诗评选》
# 五字摇荡,含情正远(“柔橹”句下)。
清张揔撰《唐风怀》
# 精章不刻(“风起”二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前后二截格。只羡轻鸥,不得别王意却在言外。用意精深,运笔松远。五、六如此点“雨”、“湿”字,七、八如此写不得上岸意,浑沦透脱,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明黄生《唐诗矩》
# 妙!忽说月,才是宿雨(“石濑”句下)。妙在“悬”字是说雨后(“江鸣”句下)。言“湿”,又言“云外”,作何解(“晨钟”句下)?妙在言前(“柔橹”句下)。穷途实语(末句下)。
明唐汝询《唐诗归》
# 黄家鼎曰:每历一境,为搜出一境妙处,才人之笔,文士之胸,真乃天壤同不朽者。董益曰:五、六不用对,即如“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皆是一意出故也。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钟湿”字新。后《贻柳少府》云:“并坐石堂下、俯视大江奔。”知石堂为夔州胜地。
明王嗣奭《杜臆》
# 无对属痕。先作上岸之势(“石濑”句下)。望王所居。“烟”字含“湿”意(“胜地”句下)。补出“下”字(“柔橹”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晨钟云外湿”句,以晨钟为物而湿乎?云外乏物,何啻以万万计,且钟必于寺观,即寺观中,钟之外,物亦无算,何独湿钟乎?然为此语者,因闻钟声有触而云然也。声无形,安能湿?钟声入耳而有闻,闻在耳,止能辨其声,安能辨其湿?曰“云外”,是又以目始见云,不见钟,故曰“云外”。然此诗为雨湿而作,有云然后有雨,钟为雨湿,则钟在云内,不应云外也。斯语也,吾不知其为耳闻耶?为目见耶?为意揣耶?俗儒于此,必曰:“晨钟云外度”,又必曰:“晨钟云外发”,决无下“湿”字者。不知其于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语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
清叶燮《原诗》
# 起联点“郭宿”在末雨之前,以见月剔起下意;次联写“夜雨”一层,而又以“风起”作引;三联写“湿不得上”一层,而“石堂烟”句。已神注“王十二”处矣;结联致诗遥别。而先以“柔橹”句带定“郭宿”,后以“含情”意,见作别无由。首尾一片,其层次之密,线索之清如此。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从簿暮至天晓,从泊舟至开船,情景一一写出,而寓意仍复隽永,此亦杜五律之胜者。惟复一“石”字。蒋云:江声与雨声响应,终夜不绝,故但觉其空际如悬耳,形容入神(“风起”二句下)。写别况只用“觉汝贤”三字,无限含蓄。
清杨伦《杜诗镜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