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xí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kuí
zhōu
chǔ
bàn
huá
shí
shí
jiā
gèng
zāo
sāng
luàn
jià
shòu
shēng
bào
hèn
kān
jiē
fēng
zuò
nán
shǐ
使
yīng
dāng
mén
chū
shí
yóu
jiǔ
xīn
guī
mài
xīn
qián
yīng
gōng
zhì
lǎo
shuāng
huán
zhǐ
chuí
jǐng
huā
shān
yín
chāi
bìng
jīn
dēng
wēi
shì
mén
shēng
shè
jiān
yán
jǐng
miàn
zhuāng
shǒu
shì
hén
biǎn
hán
kùn
shí
gēn
ruò
dào
shān
chǒu
yǒu
zhāo
jūn
cūn

译文

夔州的处女头发都已经斑白了,四五十岁了还没有丈夫。遭遇了丧乱更嫁不出去,一辈子只能留着遗憾而悲叹。当地的风俗是男的坐享其成而女的立地侍候,男的在屋里当家,女的出入操劳。女子背着柴火回来是极为常见的,卖出去的钱要供给一家生活和缴纳税务。到老了仍然是双鬟垂到颈部的处女打扮,野花同银钗一起戴在头上。竭尽全力上山砍柴和去市场卖柴,为了谋取小利不顾生死,还要去盐井运盐。她们终年劳累,面带泪痕,衣单体寒,困居在偏僻的山脚下。如果说巫山一带的女子天生粗丑,那么这里为什么会有昭君村。

逐句剖析

"夔州处女发半华":夔州的处女头发都已经斑白了,

# 半华:斑白,见得是老处女。

"四十五十无夫家":四五十岁了还没有丈夫。

# 四十五十:是说有的四十岁,有的五十岁。

"更遭丧乱嫁不售":遭遇了丧乱更嫁不出去,

# 嫁不售:即嫁不出去。

"一生抱恨堪咨嗟":一辈子只能留着遗憾而悲叹。

# 堪:一作长。

"土风坐男使女立":当地的风俗是男的坐享其成而女的立地侍候,

# 坐男使女立:重男轻女,故男坐女立。,土风:当地风俗习惯。

"应当门户女出入":男的在屋里当家,女的出入操劳。

# 应:一作“男”,“应当门户”,一作“应门当户”。

"十犹八九负薪归":女子背着柴火回来是极为常见的,

# 十犹八九:即十有八九,见得极普遍。犹:一作有。

"卖薪得钱应供给":卖出去的钱要供给一家生活和缴纳税务。

# 应供给:供给一家无活及缴纳苛捐杂税;应:一作当。

"至老双鬟只垂颈":到老了仍然是双鬟垂到颈部的处女打扮,

# 鬟:一作镮。

"野花山叶银钗并":野花同银钗一起戴在头上。

"筋力登危集市门":竭尽全力上山砍柴和去市场卖柴,

# 集市门:入市卖柴。,登危:是说登高山去打柴。

"死生射利兼盐井":为了谋取小利不顾生死,还要去盐井运盐。

# 死生射利兼盐井:不顾死无的去挣点钱。负薪之外,又负盐,所以说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她们终年劳累,面带泪痕,

"地褊衣寒困石根":衣单体寒,困居在偏僻的山脚下。

# 石根:犹山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如果说巫山一带的女子天生粗丑,

# 巫山:在长江边巫山县(今重庆巫山)境,属夔州。

"何得此有昭君村":那么这里为什么会有昭君村。

# 村:村连坐峡,有昭君宅,宅旁有捣练石,傍香溪。,昭君:王嫱字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后嫁匈奴。,此:一作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负薪行》由唐代诗人杜甫创作。此诗为七言古诗,以夔州农村劳动妇女为题材。开篇两句指出夔州处女因丧乱青春消逝这一沉重社会问题;三四句着力刻画当地男尊女卑、男逸女劳的风俗;五六句具体描绘夔州妇女的日常;末二句以反诘收尾,照应全篇并强化讥刺意味。杜甫以质朴文字,真实展现土风民情,采用写实手法,生动呈现劳动妇女的艰难处境,饱含对她们的深切同情,具有典型意义,深刻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暮春时节,杜甫自云安(现今重庆市云阳县)辗转至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抵达夔州后不久,杜甫目睹当地下层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以及独特的土风民俗,内心波澜起伏,遂有感而发,挥笔创作了《负薪行》一诗,以抒发心中的万千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负薪行》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在杜甫现存诗作里风格独特,是一首别具一格、引人深思的风土诗。诗中聚焦于夔州当地的劳动妇女,生动且真实地展现了夔州妇女勤劳却困苦的生活状态。杜甫细致描绘了夔州一带重男轻女的风俗,女子不仅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肩负起家庭生计,还在婚姻等方面遭遇诸多不幸。杜甫对她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厚同情,尤其是结尾“若道巫山”二句,有力地驳斥了封建统治者污蔑劳动妇女“粗陋丑陋”的不实言论。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关怀,是其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呈现。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诗人直接道出夔州女子因战乱青春流逝、婚嫁失时的悲惨状况,直抒对社会现实的悲叹。细节描写:“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诗人对夔州女子发型与简陋头饰的细致刻画,生动展现出她们生活的质朴与贫困,以小见大,反映出整体生活状态,让读者对其形象有更直观深刻的认识。对比:一方面,将夔州男子的闲适与女子的繁重劳作进行对比,“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突出男尊女卑、社会分工不均的不合理现象,强化对这种落后风俗的批判。另一方面,将夔州女子因战乱贫困导致婚嫁艰难与正常社会状态下女子的婚嫁情况对比,进一步揭示社会动荡对底层人民生活的严重破坏。反问:“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以反问句式,增强语气。表面是对夔州女子“粗丑”说法的反驳,实则讽刺了社会对夔州女子的不公,以及造成她们悲惨命运的社会现实。借事抒情:“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等夔州当地男女劳动分工、女子辛苦负薪维持生计之事,将对劳动妇女艰难处境的同情融入叙事,借事抒情,使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负薪行》是杜甫创作的一首别具一格的七言古诗,堪称杜诗中耐人寻味的风土诗典范。诗作聚焦夔州劳动妇女,生动展现其勤劳困苦的生活图景。开篇四句,杜甫并未单纯描绘夔州习俗,而是抛出一个深刻的历史性社会问题。在安史之乱后,社会呈现出“内积怨女,外有旷夫”的弊病。夔州女子因战乱导致男丁减少,即便四五十岁头发半白,仍难觅夫婿,大好青春被战乱无情葬送,令人叹息。“堪咨嗟”与“长咨嗟”虽一字之差,却分别从诗人哀怜和女子自怨两个角度,尽显其命运之悲。“土风”二句,笔锋一转,着重刻画当地男尊女卑、男逸女劳的陋习。夔州女子承受着身心双重折磨,肩负男女两份义务,却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十有”至“兼盐井”八句,更是将夔州女子的日常生活生动呈现。诗句两两交叉,描写她们砍柴、卖柴维持家计,应对官府摊派,还得冒着生命危险贩私盐的艰难处境。同时,对她们挽着垂颈双鬟、插着银钗野花的装扮描写,既展现出其未泯的爱美之心,又衬托出生活的操劳。她们背着柴草艰难爬上高处集市,为微薄生计拼死挣扎,“死生射利”四字,精准描绘出她们冒险求生的艰辛。结尾“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两句,以反诘回应全篇。杜甫借此强调,夔州女子嫁不出去绝非因长相粗陋,毕竟这里是王昭君的故乡,自古出美人。此句有力驳斥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妇女“粗丑”的污蔑,增强了全诗的讥刺意味。

4. 作品点评

《负薪行》是杜甫所作的七言古诗,在现存杜诗中系一首颇为别致、耐人寻味的风土诗。杜甫对此不仅寄以深厚的同情,且在最后“若道巫山”二句中,尤针对封建统治者诬蔑劳动妇女为“鹿丑”的不实之词,理正词严地予以驳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负薪行》言夔州俗,坐男而立女,有四十、五十无夫家者。末云:“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与下《最能行》俱因夔州风俗薄恶而发······又以“射利”忘其“死生”,而兼“盐井”,形容妇人之苦极矣!然以“野花山叶”比于金钗,则当之者以为固然,不知其苦也。尤可悲也!

明王嗣爽《杜臆》

# 带“负薪”,顾“抱恨”。

清何焯《义门书记》:

# 风土诗,须如此朴老。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宋之问《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下一篇:唐·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