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夕阴云起":傍晚时分阴云涌起,
"登城望洪河":我登上城墙眺望黄河。
"川气冒山岭":山川间的雾气升腾在山岭之上,
"惊湍激岩阿":湍急的水流冲击着山崖。
"归雁映兰畤":归巢的大雁倒映在长满兰草的水边,
"游鱼动圆波":游动的鱼儿搅动了圆形的水波。
"鸣蝉厉寒音":鸣叫的蝉发出寒冷的声响,
"时菊耀秋华":应季开放的菊花闪耀着秋天的光彩。
"引领望京室":伸长脖子眺望京城,
"南路在伐柯":南去的道路像用斧头砍削般笔直。
"大厦缅无觌":高大的宫殿遥远得难以看见,
"崇芒郁嵯峨":高耸的山峰草木茂盛、山势险峻。
"总总都邑人":众多的城市居民,
"扰扰俗化讹":世俗风气杂乱且虚伪。
"依水类浮萍":依靠着水就像浮萍一样漂泊不定,
"寄松似悬萝":寄托在松树上如同悬垂的藤萝一样没有依靠。
"朱博纠舒慢":朱博能够纠正舒地的懈怠风气,
"楚风被琅邪":楚地的风俗能够影响到琅邪。
"曲蓬何以直":弯曲的蓬草怎样才能变直呢,
"托身依业麻":只能依靠依附在大麻上生长。
"黔黎竟何常":百姓的情况究竟怎样才算是常态呢,
"政成在民和":政事的成功在于百姓的和谐。
"位同单父邑":我的职位和单父邑相当,
"愧无子贱歌":却惭愧没有像子贱那样治理有方的歌谣传颂。
"岂敢陋微官":哪里敢轻视这微小的官职,
"但恐忝所荷":只是担心自己辜负了所承担的责任。
西晋文学家
潘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祖籍荥阳中牟(今属河南)。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元康六年,由长安令召返洛阳,补博士,还未就职,以母疾辞官。潘岳是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与陆机齐名,两人并称“潘陆”。他的作品以诗赋见长,尤善哀诔之文,词藻华丽,风格妍巧绝丽。其诗歌语言流畅又锻炼工巧,文辞绮丽含情。代表作有《闲居赋》《悼亡诗》等。著有《潘黄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登高诗。描绘了作者任职期间的内心世界,营造出一种既对自身责任有深刻认知又秉持谦逊态度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在履职过程中对责任的重视以及为人处世的谦逊情怀。
2. 分段赏析
“日夕阴云起,登城望洪河。川气冒山岭,惊湍激岩阿”,开篇点明时间和诗人的行为,傍晚阴云涌起,诗人登上城墙眺望黄河,接着描绘了山川间雾气升腾、水流冲击山崖的景象,营造出壮阔且略带压抑的氛围,展现了大自然的磅礴力量。“归雁映兰畤,游鱼动圆波。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描绘了归雁、游鱼、鸣蝉、时菊等自然生物的活动,归雁暗示秋季,其倒映在长满兰草的水边,游鱼搅动水波,鸣蝉发出寒冷声响,菊花闪耀光彩,画面生动优美,既展现秋天生机,又透露季节特征。“引领望京室,南路在伐柯。大厦缅无觌,崇芒郁嵯峨”,诗人伸长脖子眺望京城,南去的道路笔直,但高大的宫殿遥远难见,高耸的山峰草木茂盛、山势险峻。此段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的向往与难以接近的无奈,同时烘托出宏大壮观的景象。“总总都邑人,扰扰俗化讹。依水类浮萍,寄松似悬萝”,描述城市中众多居民和杂乱虚伪的世俗风气,诗人以浮萍和悬萝自比,形象地表现出自己漂泊无依、孤独无靠的状态,流露出内心的孤独和对安定生活的渴望。“朱博纠舒慢,楚风被琅邪。曲蓬何以直,托身依业麻”,借朱博纠正舒地风气和楚地风俗影响琅邪的典故,探讨治理地方和风俗传播问题。以曲蓬和业麻为喻,暗示诗人在复杂社会中需要有所依靠才能保持正直稳定,反映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位同单父邑,愧无子贱歌”,诗人思考百姓生活的常态,指出政事成功的关键在于百姓和谐。将自己与单父邑和子贱相比,表达了对贤吏的敬仰和对自身治理能力的不自信,流露出自谦情感。“岂敢陋微官,但恐忝所荷”,诗人表明不敢轻视微小官职,体现出对官职的尊重和认真态度,同时担心自己无法胜任,辜负所承担的责任,展现出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