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án
jiǎ
suì
zhào
shū
jìn
zhēng
jiāng
xiāng
zhú
líng
jīng
宿
tíng
yǒu
huái
怀
lái
zhū
jūn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léi
jiāng
shān
lóng
líng
qiáo
niè
xiān
zōng
shí
nián
chǔ
shuǐ
fēng
lín
xià
jīn
chū
wén
cháng
zhōng

译文

骤起的雷雨激荡着壮阔山河,仿佛惊醒了蛰伏的蛟龙,我这来自武陵的贬谪之人,正冒雨追寻重返朝堂的踪迹。过去十年在楚水之畔、枫林之下蹉跎岁月,今夜第一次听到长乐宫的钟声。

逐句剖析

"雷雨江山起卧龙":骤起的雷雨激荡着壮阔山河,仿佛惊醒了蛰伏的蛟龙,

# 卧龙:本指诸葛亮,后喻隐居的俊杰。此指刘禹锡等被贬官员。,山:一作湘,一作湖。,雷:一作云。

"武陵樵客蹑仙踪":我这来自武陵的贬谪之人,正冒雨追寻重返朝堂的踪迹。

# 蹑仙踪:追随神仙踪迹。,武陵樵客:刘禹锡自称。

"十年楚水枫林下":过去十年在楚水之畔、枫林之下蹉跎岁月,

# 楚水枫林:刘禹锡贬朗州,在今湖南古属楚地。楚水,刘禹锡贬朗州,在今湖南古属楚地。

"今夜初闻长乐钟":今夜第一次听到长乐宫的钟声。

# 钟:指宫中报时的钟声。,长乐:西汉长乐宫,是汉初君臣朝会所在,此喻应诏入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徵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开篇两句满溢着诗人的自信与不羁,犹如一条自江河中矫健腾起的卧龙,志在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宏伟事业;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叙述十年被贬、谪居楚水枫林间的酸楚,反衬出诗人今夜初闻长安钟声时的内心激荡。这首诗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诗人复杂的心绪,其风格沉郁而厚重,充满悲怆与苍凉的意境,足以令人愁肠百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和甲午年(即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唐宪宗颁布诏书,召回因永贞革新而被贬至江湘的逐客们。刘禹锡从被贬之地朗州(今湖南常德)出发,踏上前往长安的旅途。此诗正创作于他在一处驿馆夜宿之时,时距他初次被贬已过去十年有余,诗中的“十年楚水枫林下”一句直接描绘了这段谪居岁月。据湖南常德的历史学家周新国考证,刘禹锡在朗州期间,还创作了《汉寿城春望》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贬谪的七言绝句,描写了诗人历经十年贬谪生涯后,再次踏入京城时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并以“长乐钟”这一典型宫廷物象暗喻政治生涯转折。

2. 写作手法

比喻:“雷雨江湖起卧龙”一句,“雷雨”比喻召回朝廷的诏书,“卧龙”比喻他们这些被召回的伙伴,写“雷雨”来得那么突然,而又那么势不可挡,使得这些多年蛰居于江湖的“卧龙”都腾跃而起,暗示刘禹锡等人的匡时济世之才将得有用武之地了,写得很有气势。借代:“今夜初闻长乐钟”中的“长乐钟”指的是唐代宫廷中的钟声,标志着诗人从贬谪之地回归京师,暗示命运的转折。对比:开篇“雷雨江山起卧龙”以雷霆骤雨的自然景象暗喻安史之乱后动荡的时局,结尾“长乐钟”则借宫廷钟声将历史沧桑定格于永恒的记忆中,以首尾意象的对比编织出贯穿政治动荡与文化记忆的叙事脉络。起兴:“雷雨江山起卧龙”以“雷雨江山”的雄浑气象起笔,暗喻动荡时势,既写风雨中巨龙腾跃的壮景,又隐喻乱世英雄的崛起。“武陵樵客蹑仙踪”以“武陵樵客”入题,营造出世外之境,暗示超脱尘俗的追寻,前句雄浑壮阔,后句空灵悠远,通过自然与人文的意象,为后文叙事奠定基调。反衬:以苦衬乐,“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十年贬谪楚水枫林的生涯反衬初闻长安钟声的喜悦,既强化了诗人对过往贬谪生活的痛苦记忆,又将此刻听到钟声的激动心情渲染得生动形象,让读者清晰感受到诗人命运转折之际的复杂情感。

3. 分段赏析

“雷雨江湖起卧龙”,这句诗中的“雷雨”,形象地比喻为召回朝廷的诏书。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唐宪宗曾下诏:“左降官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纪上》)。这无疑是对他们命运的严厉判决,意味着长期的流放生涯。然而,此次意外接到的召回诏书,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迅速打破了长久的沉寂,使他们这些久居江湖的“卧龙”再次腾跃而起。历史上,隐居隆中的诸葛亮被誉为“卧龙”,诗人借用这一称谓,比喻那些被重新启用的同僚,意味深长。刘禹锡虽贬谪至朗州,却始终保持着“蹈道之心一,而俟时之志坚”(《何卜赋》),期盼有朝一日“故态复还,宝心再起”(《砥石赋》)。时值公元814年(元和九年)夏历七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其子吴元济匿丧掌权,企图叛乱,局势动荡不安。此时正是国家用人之际,柳宗元在归途中满怀激情,渴望为国效力,他写道:“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汨罗遇风》)。与此同时,逢迎权贵的宰相李吉甫在同年夏历十月去世,韦贯之继任宰相。韦贯之为人“抑浮华,先行实”,所谓“执政怜其才”,即重视实际才干,因此,像他这样的朝官对刘禹锡等人的治国才能颇为赏识。正是在这样的主客观条件下,刘禹锡才能够挥笔写下“雷雨江湖起卧龙”这般气势磅礴、充满信心的诗句。汉朝设立武陵郡,隋朝废郡改称朗州,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因此谦称自己为“武陵樵客”。蹑,意味着追随;仙踪,则指仙郎的踪迹。在唐朝,尚书省的官署被视为仙人居住的地方,尚书省的郎官被尊称为仙郎。这句话的含义是:“续来诸君子”即将在朝廷任职,而我这个来自武陵的樵夫也要追随在诸位之后。诗的第二句从内容上看是承接上句而来的,然而,“武陵樵客”引出了“十年楚水枫林下”,而“蹑仙踪”又为“今夜初闻长乐钟”埋下伏笔,诗文结构严谨,针线细密。刘禹锡自公元805年(永贞元年)被贬,至此次奉诏返京,行至长安近郊已是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整整十年。武陵古属楚国,多江湖、枫林;西汉长乐宫中有钟室,这里的“长乐钟”代指唐代宫中的钟声。“初闻”二字值得深思,“初闻”并非指刘禹锡平生第一次听到这钟声,应结合第三句理解,意思是他度过了“十年楚水枫林下”的放逐生涯后,今夜再次听到长安宫中的钟声。这钟声既熟悉又陌生,会在诗人的心中激起怎样的反响呢?诗人并未明言,有人认为这是“以复闻长乐钟声为幸耳”(唐汝询《唐诗解》);也有人觉得这一句“是最伤心之处”(徐增《而庵说唐诗》)。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但也都失之偏颇,实际上,用一个“幸”字或“伤”字恐怕都难以概括。这钟声能让他产生“疑比庄周梦,情同苏武归”(柳宗元《朗州窦常员外寄刘二十八诗见促行骑走笔酬赠》)的喜悦;也能唤起他对“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的快意生活的回忆;“若为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这钟声还会使他重新体味“十年憔悴武陵溪,鹤病深林玉在泥”(窦巩《送刘禹锡》)的痛苦;也会触动他对那些同遭贬逐却已逝去的朋友的悼念。当然,长安就在眼前,朝廷近在咫尺,这钟声也定然会在他的心中泛起希望的波澜。“今夜初闻长乐钟”这句诗,既非单纯的写景,也非直白的情感抒发,而是寓情于事,含蓄内敛,仅此一笔,便将千种心事、万般滋味,尽显其中。正如古人所言,“诗至入妙,有言下未尝毕露,其情则已跃然者”,此评极为恰当。

4. 作品点评

作为刘禹锡系列贬谪诗中的重要篇目,这首诗常被用于分析中唐文人“贬谪“和”召还”的两种不同心态,诗中对于“卧龙”、“仙踪”等道教意象的运用,正是刘禹锡对道家思想的化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人皆以梦得此句为庆幸,愚谓此正是其伤心处。十年放逐,日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颇相忘于朗州。一闻长乐钟,十年心头事一齐提起,岂不是最伤心之处乎!

清诗人徐增《而庵说唐诗》卷一一

# 似喜却是怨甚。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梦得与子厚辈同谪江湘,谓之八司马,时皆被召,故云“起卧龙”。已亦得相从而逝矣。因伤十年放逐,深以得闻长乐钟声为幸耳。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司空曙《早春游望》

下一篇:唐·陈子昂《感遇(其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