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
# 行:走。,西:向西,名词做状语。,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指“永州八记”第三篇《钴鉧潭西小丘记》。,从:自,由。
"隔篁竹":隔着竹林,
# 篁竹:竹林。
"闻水声":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
"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
# 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发出的声音。珮、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心乐之":我的心里感到十分高兴。
# 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伐竹取道":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
# 取:这里指开辟。,伐:砍伐。
"下见小潭":向下看见一个小潭,
# 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
"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
# 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清,清澈。冽,凉。
"全石以为底":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 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为,以……为,把……作为。
"近岸":靠近岸边的地方,
# 岸:岸边。,近:靠近,用作动词。
"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
# 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弯曲。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为坻":成为水中的高地,
# 坻:水中高地。
"为屿":成为水中的小岛,
# 屿:小岛。
"为嵁":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
# 嵁:不平的岩石。
"为岩":成为水中的悬崖。
# 岩:悬崖。
"青树翠蔓":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
# 翠蔓:翠绿的藤蔓。蔓,藤蔓。
"蒙络摇缀":蒙盖缠绕,摇曳牵连,
# 蒙络摇缀:蒙盖缠绕,摇曳牵连。蒙:蒙盖。络:缠绕。
"参差披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 披拂:随风飘拂。,参差:参差不齐。
"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 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
"日光下澈":阳光直照到水底,
# 澈:穿透。一作“彻”。,下:向下照射。
"影布石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 布:映。
"佁然不动":鱼儿静止不动,
# 佁然不动:(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 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
"往来翕忽":往来轻快迅疾,
# 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迅疾。
"似与游者相乐":好像和游玩的人一同欢乐。
"潭西南而望":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
#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斗折蛇行":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 斗折蛇行:(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斗,蛇,名词作状语。
"明灭可见":时隐时现。
# 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 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
"不可知其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坐潭上":我坐在潭边,
"四面竹树环合":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
# 环合:围绕,包围。
"寂寥无人":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 寥:寥落。,寂:寂静。
"凄神寒骨":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
# 凄神寒骨: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悄怆幽邃":凄凉幽深。
# 悄怆幽邃:凄凉幽深。悄怆:凄凉。邃:深。
"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
# 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环境太冷清了。以,因为。清,凄清。
"不可久居":不可以长久停留,
# 不可久居:不能长时间停留。居:待、停留。
"乃记之而去":于是记下了游览的经历就离开了。
# 乃记之而去: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
"同游者":同去游览的人有:
"吴武陵":吴武陵,
# 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龚古":龚古,
# 龚古:作者的朋友。
"余弟宗玄":我的弟弟宗玄。
# 宗玄:作者的堂弟。
"隶而从者":跟着同去的,
# 隶而从:跟随着同去。隶,作为随从,动词。
"崔氏二小生":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 二小生:两个年轻人。,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
"曰恕己":一个名叫恕己,
"曰奉壹":一个名叫奉壹。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山水散文。作者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等景物,展现出环境的清幽与静谧,并借此抒发了自己被贬之后内心的孤寂与凄苦。
2. 写作手法
移步换景: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步展现不同的景致: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到小潭,通过空间移动引导读者视线,先闻其声后见其形,营造探幽的悬念感。这种写法既还原了游览的真实过程,又通过景物的层次变化增强画面感和动态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珮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这种将情感渗透于景物的写法,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动静结合:文中第二段写游鱼时通过“佁然不动”与“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对比,形成动静结合的妙笔。前句以鱼影凝固石上写静态,凸显潭水的清澈;后句用“俶尔”翕忽“等词捕捉鱼群倏忽游动的动态,赋予画面生机。水之清,鱼之乐,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比喻:“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作者娴熟地使用比喻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正侧面描写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既正面写出游鱼的数量多,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语言极为精练。
3. 分段赏析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初步景象。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自己探访小石潭的过程和所见景物的特征,在一步一景的变化中,引导读者领略层层展开的自然风貌,如同欣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和动态感。首两句重点描写作者一行人发现小石潭的过程。“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文一开头便引导我们自小丘向西行走百余步,来到一片茂密的竹林前,隔着竹子就能听到水流的声音,清脆悦耳,好似玉珮玉环撞击发出的声响,让人未见其景,心已悦之。小石潭的现身虽非“千呼万唤”,亦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循声“伐竹取道”,方得“下见小潭”一窥小潭真容,仿佛“曲径通幽”,初见便觉不凡。“水尤清冽”,这里人迹罕至,溪水带着一股清凉之气。这潭四周皆为奇形怪状的石头环绕,“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作者因之命名为“小石潭”。潭中露出的石块形态各异,或如小洲,或似小岛,或高峻如崖,或低陷成滩。潭边景色更觉幽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以短短十二字,勾画出小潭周围葱茏的绿意:青翠的树木与藤蔓相互交缠,枝条随风摇曳,斑驳光影中,潭水四周仿佛罩上了一层幽绿的帷幕。此番描绘不仅展现出潭水幽美静谧之貌,更令人觉得此地宛如尘世外的净土。第二段运用“定点特写”的方式,将视线聚焦于潭中游鱼,以鱼的动静凸显潭水的澄澈透明,同时传达出游赏之趣。作者先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写鱼儿怡然不动的静态之美,鱼仿佛悬浮于空中,自在安闲,水光透澈,鱼影映在石上,鱼水皆静,衬出潭水之清,也烘托出环境之静。紧接着以“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动,鱼儿突然快速游动,如同与游人共嬉,静动转换自如,动中有趣,意趣盎然。正是这“乐”字,传达出作者久压之情在清幽中得到片刻舒缓。柳宗元因改革失败被贬,心中郁结难解,远离官场之后,在此幽静之地感受到一丝游赏之乐,仿佛灵魂得到短暂的净化。潭水之清,游鱼之乐,使作者暂忘尘俗烦忧,得片刻安宁。因此,这段文字主调是“清静神乐”,在幽静环境中,作者内心得到放松,达成了人与自然的短暂和谐。第三段运用“变焦”式描写,将视角由潭中移向远方,探寻小石潭的水源及四周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作者以“斗折蛇行”形容溪水之曲折,以“犬牙差互”描绘溪岸之参差,画面生动,动势逼真,如亲临其境。水流忽明忽暗,岸边高低错落,给人以不尽的遐思,引导读者从眼前延伸至遥远的深处,仿佛随着溪流缓缓游走,愈加沉浸于这片清幽山林之中。第四段写作者的总体印象与内心感受。先写环境“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再写心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由外景的清冷静谧,转入内心的孤寂凄苦,情与景交融,构成一种清幽而怆然的境界。作者原以“心乐之”感受清幽之美,但随即转为“凄神寒骨”,产生巨大情感落差。正如文中所说:“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不可久居”,既是身体对寒凉环境的反应,更是心灵对寂寥之境的无力承受。最终“乃记之而去”,匆匆离去,实为心情由乐转哀、由轻松转沉重的真实写照。作者借这份感情的转折,真实地传达了他因政治失意、贬谪荒远,长久压抑郁结之后,虽得片刻宁静,却终难长留其间的复杂心境。这一“乐”与“凄”的交织,深具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第五段简洁地交代了同行之人:“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其中“同游者”点明这并非独游,但虽有同伴,心境仍显孤寂,正是作者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进一步映衬了他被贬后的孤独与寂寥。
4. 作品点评
《小石潭记》延续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细察入微,描貌传神,情景交融,诗意盎然,是一篇充满画面感与抒情意境的山水游记散文。
# 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中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笔墨悠长,情兴无极。
明末清初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
# 记潭中鱼数语,动定俱妙。后全在不尽,故意境弥深。
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
# 《小石潭记》极短篇,不过百许字,亦无特别风景可以出色,始终写水竹凄清之景而已。而前言“心乐”,中言潭中鱼与游者相乐,后“凄神寒骨”,理似相反,然乐而生悲,游者常情。大而汾水,小而兰亭,此物此志也。其写鱼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工于写鱼,工于写水之情也。
近代陈衍《石遗室论文》
上一篇: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下一篇: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