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乱发尽白":战乱使我白发尽生,
# 尽:一作“遽”。
"转衰病相婴":衰病交加缠身不休。
# 婴:一作“萦”。同“撄”,触犯。
"沈绵盗贼际":久病中又逢盗贼横行,
# 沈绵:久病不愈。
"狼狈江汉行":狼狈流离于江汉之地。
# 狼狈:陷于进退两难之困境。
"叹时药力薄":慨叹药石难医时局之弊,
# 叹时药力薄:因忧时心切,所以服药不见效。
"为客羸瘵成":客居他乡更添痼疾。
# 羸瘵:瘦弱的肺痨病。
"吾人诗家秀":元结本是我们诗坛的俊杰,
# 秀:一作“流”。
"博采世上名":广采世间贤达的美名。
# 博采世上名:广泛采访世间名人佳作。
"粲粲元道州":元结如明星耀目,
# 粲粲:鲜明貌,形容人之才华气宇出众。
"前圣畏后生":其才德令先贤惊叹。
# 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这两句的意思是,元结的才华出众,足使前贤望而生畏。
"观乎舂陵作":读《舂陵行》,
# 舂陵作:指《舂陵行》。
"欻见俊哲情":顿见其忧民之深情。
# 俊哲:秀丽明远。,欻见:惊奇。
"复览贼退篇":再读《贼退示官吏》这篇诗作,
# 贼退篇:指《贼退示官吏》。
"结也实国桢":元结确是国家的栋梁。
# 国桢:国家干材。桢:古时筑墙时,两端所立之木。现用来比喻支撑局面的人材。
"贾谊昔流恸":贾谊曾为时局痛哭流涕,
# 流恸:流涕痛哭。贾谊忧虑国事,上《陈政事疏》:“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匡衡常引经":匡衡总以经典谏言匡正朝纲。
# 匡衡:西汉经学家,汉元帝时官至太子少傅、丞相。此处以贾谊、匡衡喻元结,说他的诗痛悼国势、引经议政,与贾谊、匡衡同调。
"道州忧黎庶":元结心系百姓,
# 忧:一作哀。
"词气浩纵横":诗文气势磅礴。
# 浩纵横:正气洋溢。
"两章对秋月":两篇诗作如秋月华星,
# 月:一作水。,两章:指《贼退示官吏》、《舂陵行》二诗。这两句赞美元结的诗可与秋月争光,与华星同辉。
"一字偕华星":字字璀璨。
# 偕:一作皆。
"致君唐虞际":辅佐君王重现尧舜盛世,
# 唐虞:唐尧、虞舜。
"纯朴忆大庭":追慕上古大庭氏的淳朴民风。
# 大庭:即大庭氏,传说中的古帝王,号炎帝。这两句的意思是,元结的意图在于致君尧、舜,使民康乐。,忆:一作意。,纯:一作淳。
"何时降玺书":何时能降下诏书,
# 玺书:皇帝诏书。
"用尔为丹青":委你以治国重任。
# 丹青:本指绘画,这里比喻治理国家的卿相。语出《盐铁论》:“公卿者,四海之表仪,神化之丹青也。”
"狱讼永衰息":让诉讼争端永远平息,
# 永:一作久。
"岂唯偃甲兵":何止是止息干戈刀兵。
# 偃甲兵:停止战争。
"凄恻念诛求":悲悯官府横征暴敛,
# 凄恻念诛求:凄恻两句:指元结痛惜生民被剥割之苦。
"薄敛近休明":盼轻徭薄赋的治世。
# 休明:施政和善。《新唐书·元结传》:“结以人困甚,不忍加赋。……请免百姓所负租税及租庸使和市杂物十三万缗。……结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流亡归者万余。”
"乃知正人意":元结坚守正直之志,
"不苟飞长缨":不贪图高官厚禄。
# 长缨:古时系帽子的长彩带,比喻高官厚爵。这两句的意思是,元结不肯苟且牺牲人民利益以维持自己的官爵。
"凉飙振南岳":凉风激荡南岳山,
# 振南岳:以南岳的清峻绝俗形容元结的标格。南岳,衡山。道州与衡山均在今湖南省境。,凉飙:清风。
"之子宠若惊":他受宠若惊心怀谦逊。
# 宠若惊:语出《老子》:“宠辱若惊。”这里指元结受皇帝宠任而忧劳。,之子:此子,指元结。
"色阻金印大":虽因刚直难获显赫官位,
# 金印大:比喻官高。这句的意思是,官高任重,情色反而沮丧。,色阻:颜色沮丧。沮:一本作阻。
"兴含沧浪清":却胸怀沧浪之水的清高志趣。
# 沧浪清:语出《庄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元结《贼退示官吏》中有:“思欲委符节……穷老江湖边。”这两句的意思是,元结常存功成归隐之心。浪,一作溟。
"我多长卿病":我如司马相如患消渴疾,
# 长卿病:指消渴病,即糖尿病。西汉司马相如,字长卿,曾患有此病。
"日夕思朝廷":却日夜忧心国事。
"肺枯渴太甚":肺疾缠身如烈火灼烧,
# 肺枯:指肺病。
"漂泊公孙城":流离失所困居白帝城。
# 公孙城:即白帝城,在夔州东南(今四川奉节县东之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筑城,自号白帝,故称。
"呼儿具纸笔":唤来孩童备好纸笔,
"隐几临轩楹":倚靠矮桌面对窗棂。
# 隐几:凭几。
"作诗呻吟内":在病痛呻吟中提笔作诗,
# 作诗呻吟内:在病中写诗,边呻吟边命笔。
"墨澹字欹倾":墨色淡薄字迹歪斜潦倒。
# 欹倾:歪斜,指书写不工整。
"感彼危苦词":闻此民生疾苦之声,
# 危苦词:指元结诗。
"庶几知者听":愿有识之士共鉴。
# 知者:即诗序中所云“知我者”。
"览道州元使君结《舂陵行》兼《贼退后示官吏作》二首":读罢道州刺史元结的《舂陵行》与《贼退后示官吏作》两首诗,
"志之曰":有感而记:
"当天子分忧之地":元结身处为天子分忧的职位,
# 分忧:分忧:为君上分担责任,共任忧劳。《汉书·循吏传》中记汉宣帝常说:“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元结身为刺史,即汉代的二千石(太守),故说“当天子分忧之地”。
"效汉官良吏之目":效法汉代良吏的典范。
# 效汉官良吏之目:一作效汉官良吏之日,一作效汉朝良吏之目,一作效汉朝良吏之日。良吏:即循吏。目:条目,题目,标格。古人对士大夫行止,常加品题,以作评价。这里是赞美元结有汉代循吏风范。
"今盗贼未息":如今盗贼未平,
"知民疾苦":他深知百姓疾苦,
"得结辈十数公":若能有十几个如元结这样的官员,
"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分散各地担任州郡长官,
# 邦伯:即州牧,指刺史。这句的意思是倘有耿介如元结者十数人加入于地方官的行列。,参错:加入于其间。,落落:不苟合貌。
"万物吐气":百姓便能重获生机,
# 万物吐气:一作万姓壮气。
"天下少安可待矣":天下稍安指日可待。
# 可待矣:一作可得矣,一作可得已。,天下少安:一作天下小安。
"不意复见比兴体制":未曾想还能见到如此继承《诗经》比兴传统、含蓄深沉的诗作。
# 比兴体制:指继承《诗经·国风》传统,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感而有诗":感动之余写下此诗,
"增诸卷轴":收入我的诗卷。
# 卷轴:书籍。这里指诗稿。古代书籍、稿件装轴卷藏,故称。
"简知我者":只需懂我之人明白此意,
# 简:寄。这两句是说写这首诗仅为作者自存或寄知交,不一定寄给元结。
"不必寄元":不必寄给元结。
# 不必寄元:一作不必寄云。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怀诗。借研读元结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后心生触动的经历,写出了对元结体恤民情的赞赏,以及自身乱世漂泊中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怀。
2. 写作手法
比兴:“贾谊昔流恸,匡衡常引经”,以贾谊忧国流涕、匡衡引经谏言的典故作比,类比元结《舂陵行》《贼退示官吏》中体恤百姓的情怀与直言敢谏的品格,用古人的贤德衬托元结的高尚,既表达对元结的推崇,又强化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使情感表达更含蓄而深刻。
3. 分段赏析
“遭乱发尽白,转衰病相婴。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叹时药力薄,为客羸瘵成。吾人诗家秀,博采世上名”,先写自身境遇再转入对元结的赞扬。战乱中头发已全白,衰老之际又疾病缠身,在盗贼横行的年代病势缠绵,在江汉间漂泊狼狈前行。因忧虑时局,药效也显得微薄,客居他乡又添顽疾。而元结作为诗坛俊秀,广采众长闻名于世。前六句以“发尽白”“病相婴”“狼狈行”等细节,刻画战乱中的漂泊之苦与病痛之愁,“叹时药力薄”点出因忧时为客而病难痊愈的处境;后两句转赞元结的诗名,为下文详述其诗作铺垫。“粲粲元道州,前圣畏后生。观呼舂陵作,歘见俊哲情。复览贼退篇,结也实国桢。贾谊昔流恸,匡衡常引经”,着力赞扬元结及其诗作。光彩照人的元道州,连前代圣人都敬畏这样的后辈。读他的《舂陵行》,瞬间感受到贤明智慧的情怀;再读《贼退示官吏》,更觉他实为国家栋梁。昔日贾谊曾为国事痛哭流涕,匡衡常引经据典议论朝政。“粲粲”写出元结的光彩,“前圣畏后生”赞其才华超越前人;“俊哲情”“实国桢”直接肯定其诗作中的情怀与治国才能,又以贾谊、匡衡作比,凸显元结以文议政的传统。“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至君唐虞际,纯朴忆大庭。何时降玺书,用尔为丹青”,深入赞颂元结的忧民情怀与诗歌价值。元结心系百姓疾苦,诗文辞气豪迈纵横。他的两篇诗作可与秋月同辉,每个字都如明星璀璨。其志向是辅佐君王达到唐虞盛世,让社会回归大庭氏时的纯朴。何时朝廷能降下诏书,任用他为治国能臣。“忧黎庶”点出元结诗作的核心关怀,“浩纵横”赞其文气;“对秋月”“偕华星”以比喻极言诗作之精妙;“至君唐虞际”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将希望寄托于元结。“狱讼永衰息,岂唯偃甲兵。悽恻念诛求,薄敛近休明。乃知正人意,不苟飞长缨。凉飙振南岳,之子宠若惊”,写对元结执政的期盼与对其品格的推崇。若他执政,诉讼会永远平息,何止是停止战争。他怀着悲悯之心担忧横征暴敛,主张减轻赋税接近太平盛世。由此可知正直之人的心意,不会随便追求功名。南岳吹来凉爽的风,元结即便受宠也会心怀惶恐。“狱讼衰息”“偃甲兵”“薄敛”勾勒出理想的治世图景;“不苟飞长缨”赞其不慕功名的品格,“宠若惊”则显其谦逊,尽显对元结的敬重。“色阻金印大,兴含沧浪清。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呼儿具纸笔,隐几临轩楹。作诗呻吟内,黑澹字攲倾。感彼危苦词,庶几知者听”,转回自身境遇,以作诗感怀收束。元结虽有大才却不慕高官,情怀如沧浪之水清澈。而自己常患消渴病,日夜思念朝廷却无能为力。肺渴难忍,漂泊在公孙城。叫儿女备好纸笔,凭靠几案在窗前写诗,病痛中呻吟着创作,字迹暗淡歪斜。因被元结诗中的危苦之情打动,希望此诗能被理解者听闻。“色阻金印”“兴含沧浪”再赞元结品格;自身的“病”“漂泊”“渴甚”与元结的忧民形成呼应,“感彼危苦词”点出作诗缘由,尽显对元结的知己之情与对民生的关怀。
4. 作品点评
杜甫在这首诗中高度赞扬了元结的为政理念和诗歌创作,诗中“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一句,既展现了元结心系百姓的为政之道,又凸显其诗作气势恢宏的特点。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杜甫一贯关注民生疾苦、感时伤世的创作思想高度契合。虽然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首应酬唱和之作,但诗人却突破了此类诗歌的常规写法,通过首尾呼应的手法着重抒写自身感受,实则是借评述元结之诗来抒发自己胸中的郁结与抱负。
# 钟云:“简知我者,不必寄元”,达甚!古人酬唱,往往如此。今人泛泛作人交诗者,又不得借口于此。谭云:老杜第一诗人,又是第一高人;人不第一,恐诗亦不能第一也(按:二段为序文之评)。钟云:是何等忧世惜才念头(“复览”二句下)!钟云:“不苟”二字可味。作忠臣廉吏,只为胸中有此二字(“不苟”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杜云:“乃知正人意,不苟飞长缨”,可为深相知矣。
宋黄彻《巩溪诗话》
# 诗题亦异。公作此诗,盖同声之应也。《诗序》云:“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云云,天下少安可待矣!”肝膈之言,一字一泪。……“乃知正人意,不苟飞长缨”,此篇中吃紧语,公与元之相契在此。
明王嗣奭《杜臆》
# 此诗前后皆自叙,自叙多言病,其筋节在“叹时药力薄”句,知作者全是借酒杯浇块磊也。
清黄生《杜诗说》
# 前以“叹时”二句领起,作身世双关语,隐然见民俗羸瘵日甚,无有能以救时药石,一起此沉痼者。“吾人”一段……只用“忧黎庶”三字,括尽(元结)两篇,而“秋月”“华星”,仍能兼表诗品也。“致君”一段、纯以虚运,言若结辈大用,何患古治不复。……故末段仍归到己心之思朝廷,因而作诗以达其苦情焉。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序》亦古劲。首末俱说自家,脱尽应酬套数。婉词令人汗下(“乃知”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其首尾如此,情事甚真。
宋刘辰翁《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卷十七
# 借次山以警世乎!笔以朴厚见长,亦以步次山体。题日“同”,妙。序更竦动。
清吴农祥《杜诗集评》卷四
# 序,极顿挫雄浑,类汉人文字。
清鲁一同《鲁通甫读书记》
上一篇:唐·李白《观鱼潭》
下一篇:唐·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