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n
tá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guān
tán
shàng
luò
tán
shuǐ
qīng
lín
yuè
yuán
chù
chù
shēng
liáng
yān
zhú
jìn
qiū
yuè
zhào
shā
míng
cāng
láng
yān
zhuó
yīng

译文

在碧绿的小潭边观鱼,树叶飘落潭水透明清澈口鱼凡跃出水面。被夕阳的余辉染成紫色,水面上处处荡起圆圆的波纹。暮霭浮起,飘入竹林逐渐散去,秋天的月儿,照得沙汀一片光亮。何苦吟着沧浪歌归隐江湖,这潭清水,完全能洗涤我的帽缨。

逐句剖析

"观鱼碧潭上":在碧绿的小潭边观鱼,

"木落潭水清":树叶飘落潭水透明清澈口鱼凡跃出水面。

"日暮紫鳞跃":被夕阳的余辉染成紫色,

# 紫鳞:形容晚霞辉映下的鱼色之美。

"圆波处处生":水面上处处荡起圆圆的波纹。

"凉烟浮竹尽":暮霭浮起,飘入竹林逐渐散去,

# 凉烟浮竹尽:指浮动在潭边竹林中的夜雾慢慢地消失了。

"秋月照沙明":秋天的月儿,照得沙汀一片光亮。

# 秋月照沙明:指月光与落星潭底的白沙相互辉映,显得两者都分外皎洁、明亮。

"何必沧浪去":何苦吟着沧浪歌归隐江湖,

# 沧浪:古水名,即汉水,在湖北境内。

"兹焉可濯缨":这潭清水,完全能洗涤我的帽缨。

# 缨:系在颔下的帽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观鱼潭》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中主要描写观鱼碧潭,木落潭清,日暮鱼跃,波生烟浮,月照沙明。以闲逸笔调写观鱼之趣,表达对自由生活向往。结句显其高洁志趣。其诗抒情奔放,想象奇特,此诗也展现了他洒脱不羁的气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李白游泾县蓝山时所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观鱼潭》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闲适的笔调描写了鱼谭早晚不同角度的景色变化,体现了诗人追求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2. 写作手法

用典:如“濯缨”典故意象本指向隐士避世,李白却以“兹焉可濯缨”将隐逸精神融入当下场景,突出诗人主动选择的精神自由,而非被动归隐‌。侧面烘托:通过游鱼的“佁然不动”与“往来翕忽”间接表现潭水的清冽,既突出环境特点,又暗示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借景抒情:全诗以观鱼场景为依托,结尾“何必沧浪去,兹焉可濯缨”将自然景物与超脱世俗的情志结合,实现情感升华。

3. 分段赏析

首联:“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开篇点题,诗人于碧潭边观鱼,“木落”即叶落,一个“木”字精准地表现出秋天植物枯黄、干燥的特点,树叶凋零,使得潭水更显清澈,为后文观鱼营造了清幽的环境。颔联描绘日暮时分,紫鳞鱼儿跃出水面,激起层层圆波的动态画面,充满生机。颈联则从视觉角度,写夜晚清凉的烟雾在竹林间飘散,秋月洒下银辉照亮沙滩,由日暮至夜晚,多角度展现鱼潭景色变化,意境真切。尾联运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的典故,直抒胸臆,表达守洁不污、独善其身的题旨,体现李白洒脱不羁的气质和对高洁志趣的追求,同时也展现出他诗歌喷发式的抒情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游鱼动圆波。

晋潘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醉后赠从甥高镇》

下一篇:唐·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