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o

朝代:汉作者:班固浏览量:2
zài
xiào
lǎn
wén
huái
nán
wáng
ān
sāo
zhuàn
guó
fēng
hào
ér
yín
xiǎo
yuàn
fěi
ér
luàn
ruò
sāo
zhě
wèi
jiān
zhī
chán
tuì
zhuó
huì
zhī
zhōng
yóu
chén
āi
zhī
wài
jiào
rán
ér
tuī
zhì
yuè
zhēng
guāng
。”
。”
lùn
guò
zhēn
yòu
shuō
shī
jiā
xiàng
wèi
zhì
羿
jiāo
shào
kāng
èr
yáo
yǒu
é
shì
jiē
suǒ
shí
yǒu
suǒ
zēng
sǔn
rán
yóu
wèi
zhèng
cǎi
jīng
shū
zhuàn
běn
wén
wèi
zhī
jiě
qiě
jūn
dào
qióng
mìng
qián
lóng
jiàn
shì
ér
mèn
guān
āi
zhōu
dào
ér
shāng
yuàn
chí
huái
怀
zhī
zhì
níng
bǎo
zhī
xìng
xián
quán
mìng
hài
shòu
shì
huàn
yuē
:“
:“
míng
qiě
zhé
bǎo
shēn
。”
。”
wéi
guì
jīn
ruò
yuán
cái
yáng
jìng
wēi
guó
qún
xiǎo
zhī
jiān
chán
zéi
rán
shǔ
huái
怀
wáng
yuàn
jiāo
lán
chóu
shén
qiáng
fēi
rén
fèn
忿
duì
róng
chén
jiāng
ér
biǎn
jié
kuáng
juàn
jǐng
xíng
zhī
shì
duō
chēng
kūn
lún
míng
hūn
fēi
zhī
jiē
fēi
zhī
zhèng
jīng
suǒ
zǎi
wèi
zhī
jiān
shī
fēng
ér
yuè
zhēng
guāng
guò
rán
wén
hóng
wéi
zōng
hòu
shì
zhēn
zhuó
yīng
huá
xiàng
cóng
róng
sòng
táng
jǐng
chāi
zhī
hàn
xīng
méi
chéng
xiàng
liú
xiàng
yáng
xióng
chěng
wén
hào
ér
bēi
zhī
wèi
néng
suī
fēi
míng
zhì
zhī
wèi
miào
cái
zhě

译文

从前在汉武帝时期,广泛研读古代文献,淮南王刘安作《叙离骚传》,认为“《国风》描写爱情却不过分放纵,《小雅》抒发怨愤却不会使礼义混乱,像《离骚》这样的作品,可以说兼具二者特点。屈原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污浊环境,在尘埃之外浮游,洁白干净身处污泥却不被沾染,推究这种志向,简直可以和日月争辉啊。”这种议论似乎超过了实际情况。刘安又说“五子以失家巷”,是说伍子胥。至于提到羿、浇、少康、贰姚、有娥氏的佚女,后人都依据自己的理解,对(《离骚》的阐释)有所增删改动,但还是没有得出正确的解释。所以我广泛采集经书、传记中的原文,为《离骚》作注解读。况且君子在道义上陷入困境,是命运使然,所以像潜伏的龙不出现,身处正确境地却不烦闷。《关雎》哀叹周代王道的衰落却不哀伤过度,蘧瑗秉持着可让人思慕的智慧,宁武子保有貌似愚钝的品性,都凭借保全性命、躲避灾祸,不遭受世间的祸患,所以《大雅》说:“既明达又有智慧,来保全自身。”这是很可贵的。如今像屈原这样,显露才能、张扬自己,在危亡国家的一群小人中间争竞,因而遭到谗佞小人的陷害。而且他斥责数落楚怀王,怨恨憎恶子椒、兰等权臣,耗费精神苦苦思索,强行把自己的想法加给不相干的人,愤恨难平、不能容人,投江而死,这也贬低了高洁、狂狷、有崇高德行之士的形象。《离骚》中多有称述昆仑、与神姑暗地通婚、宓妃之类虚无的内容,都不符合法度政令、经义记载。说它兼具《诗经》风、雅的特点,还能和日月争辉,过分了!不过它的文辞弘大广博、华丽雅正,是辞赋的宗师,后世没有不斟酌汲取它的精华,效法它的从容气度的。从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到汉朝兴起后,枚乘、司马相如、刘向、扬雄,都尽情施展文辞才华,喜爱并为屈原的遭遇悲伤,自认比不上屈原。屈原虽然不是明达智慧能保全自身的人,也可以说是有绝妙才华的人了。

逐句剖析

"昔在孝武":从前在汉武帝时期,

"博览古文":广泛研读古代文献,

"淮南王安《叙离骚传》":淮南王刘安作《叙离骚传》,

"以":认为“

"《国风》好色而不淫":《国风》描写爱情却不过分放纵,

"《小雅》怨悱而不乱":《小雅》抒发怨愤却不会使礼义混乱,

"若《离骚》者":像《离骚》这样的作品,

"可谓兼之":可以说兼具二者特点。

"蝉蜕浊秽之中":屈原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污浊环境,

"浮游尘埃之外":在尘埃之外浮游,

"皭然泥而不滓":洁白干净身处污泥却不被沾染,

"推此志":推究这种志向,

"与日月争光可也":简直可以和日月争辉啊。”

"斯论似过其真":这种议论似乎超过了实际情况。

"又说五子以失家巷":刘安又说“五子以失家巷”,

"谓五子胥也":是说伍子胥。

"及至羿、":至于提到羿、

"浇、":浇、

"少康、":少康、

"贰姚、":贰姚、

"有娥氏佚女":有娥氏的佚女,

"皆各以所识":后人都依据自己的理解,

"有所增损":对(《离骚》的阐释)有所增删改动,

"然犹未得其正也":但还是没有得出正确的解释。

"故博采经书传记本文":所以我广泛采集经书、传记中的原文,

"以为之解":为《离骚》作注解读。

"且君子道穷":况且君子在道义上陷入困境,

"命矣":是命运使然,

"故潜龙不见":所以像潜伏的龙不出现,

"是而无闷":身处正确境地却不烦闷。

"《关雎》哀周道而不伤":《关雎》哀叹周代王道的衰落却不哀伤过度,

"蘧瑗持可怀之智":蘧瑗秉持着可让人思慕的智慧,

"宁武保如愚之性":宁武子保有貌似愚钝的品性,

"咸以全命避害":都凭借保全性命、躲避灾祸,

"不受世患":不遭受世间的祸患,

"故《大雅》曰":所以《大雅》说:“

"既明且哲":既明达又有智慧,

"以保其身":来保全自身。”

"斯为贵矣":这是很可贵的。

"今若屈原":如今像屈原这样,

"露才扬己":显露才能、张扬自己,

"竞乎危国群小之间":在危亡国家的一群小人中间争竞,

"以离谗贼":因而遭到谗佞小人的陷害。

"然责数怀王":而且他斥责数落楚怀王,

"怨恶椒兰":怨恨憎恶子椒、兰等权臣,

"愁神苦思":耗费精神苦苦思索,

"强非其人":强行把自己的想法加给不相干的人,

"忿怼不容":愤恨难平、不能容人,

"沉江而死":投江而死,

"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这也贬低了高洁、狂狷、有崇高德行之士的形象。

"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离骚》中多有称述昆仑、与神姑暗地通婚、宓妃之类虚无的内容,

"皆非法度之政、":都不符合法度政令、

"经义所载":经义记载。

"谓之兼《诗》风、":说它兼具《诗经》风、

"雅":雅的特点,

"而与日月争光":还能和日月争辉,

"过矣":过分了!

"然其文弘博丽雅":不过它的文辞弘大广博、华丽雅正,

"为辞赋宗":是辞赋的宗师,

"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后世没有不斟酌汲取它的精华,

"则象其从容":效法它的从容气度的。

"自宋玉、":从宋玉、

"唐勒、":唐勒、

"景差之徒":景差这些人,

"汉兴":到汉朝兴起后,

"枚乘、":枚乘、

"司马相如、":司马相如、

"刘向、":刘向、

"扬雄":扬雄,

"骋极文辞":都尽情施展文辞才华,

"好而悲之":喜爱并为屈原的遭遇悲伤,

"自谓不能及也":自认比不上屈原。

"虽非明智之器":屈原虽然不是明达智慧能保全自身的人,

"可谓妙才者也":也可以说是有绝妙才华的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离骚序》是汉代班固为《离骚》所作的序文。作为议论性散文,聚焦对《离骚》及屈原的评价。班固先引淮南王刘安对《离骚》“兼《国风》《小雅》特点,可与日月争光”的观点,再通过辨析屈原行为、《离骚》内容,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刘安评价过誉;同时肯定《离骚》文辞弘博丽雅,称其为辞赋宗,后世辞赋家多汲取其精华。文章以议论为主,穿插对经义、历史人物的援引,展现汉代学者对《离骚》及屈原的审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汉书》的作者

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9岁能吟诗赋、写文章,13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所编《汉书》文辞渊雅,叙事详赡,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其中《艺文志》对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班固继司马迁之后,完善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与司马迁并称“班马”。班固还善作赋,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后人辑有《班兰台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离骚序》由汉代班固创作。汉代对《楚辞》的阐释与评价渐成风尚,淮南王刘安作《叙离骚传》对《离骚》给予极高赞誉,引发文学界关注与讨论。班固身处汉代学术语境,受当时经学思想、文学批评氛围影响,为纠偏此前对《离骚》人物阐释的谬误,同时基于自身对“君子明哲保身”处世观念的推崇,博采经书传记,对《离骚》及屈原进行重新审视与评价,故而撰写《离骚序》,展现汉代学者对《离骚》文本、屈原形象的深入探讨,也反映汉代文学批评的时代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文学批评的议论性散文,介绍了汉代淮南王刘安对《离骚》“兼《国风》好色不淫、《小雅》怨悱不乱,志可与日月争光”的评价,以及班固对该评价的反驳;还提及《离骚》中存在五子、羿、浇等人物阐释争议,班固博采经书传记为其作解的过程。借对《离骚》内容、屈原行为的分析,表达对“君子道穷应全命避害”观念的推崇,以及对《离骚》文学价值、屈原才华的复杂态度。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昔在孝武,博览古文,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与日月争光可也。’斯论似过其真。又说五子以失家巷,谓五子胥也。及至羿、浇、少康、贰姚、有娥氏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未得其正也。故博采经书传记本文,以为之解”开篇点明时代背景与论述缘起。引述刘安对《离骚》极高评价,称其兼具《国风》《小雅》优点,屈原如蝉蜕浊秽、洁身自好,志向可与日月争辉。班固随即提出“斯论似过其真”,直言该评价超出实际。又指出刘安对《离骚》中“五子”“羿、浇”等人物阐释存在偏差,后世对这些人物的解读也因各自认知增删改动,却未得正解。故而班固“博采经书传记本文,以为之解”,展现其严谨治学态度,试图纠正此前阐释谬误,为后文深入评价《离骚》与屈原做铺垫,体现汉代学者对经典文本阐释的重视与争鸣。第二段“且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蘧瑗持可怀之智,宁武保如愚之性,咸以全命避害,不受世患,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围绕“君子处穷途”展开议论,提出“君子道穷,命矣”观点,以“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喻君子即便身处困境,也应隐而不发、安然自处。援引《关雎》“哀周道而不伤”,说明其虽哀叹周代王道衰落,却不过度哀伤,契合“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列举蘧瑗“持可怀之智”、宁武子“保如愚之性”,二人皆以保全性命、躲避灾祸为要,不受世间祸患,再引《大雅》“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强调君子应明哲保身,这是可贵的处世智慧。此段以经义、历史人物为论据,构建班固对“君子处穷”的价值判断,为后文评价屈原行为做思想铺垫。第三段“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聚焦屈原,展开批评。指出屈原“露才扬己”,在危亡国家的群小之间争竞,因而遭到谗佞陷害。又详述其行为:“责数怀王”、“怨恶椒兰”,耗费精神“愁神苦思”,还强行将想法加于不相干的人,最终因“忿怼不容”投江而死。班固认为,这种行为“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即贬低了高洁、狂狷、有崇高德行之人的形象。同时批评《离骚》内容,称其中多有“昆仑冥婚宓妃”等虚无之语,不符合“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进而否定刘安“《离骚》兼《诗》风、雅,与日月争光”的评价,直言“过矣”。此段通过对屈原行为、《离骚》内容的剖析,鲜明展现班固与刘安不同的评价立场,体现汉代文学批评中对“德”“文”关系的考量。第四段“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自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刘向、扬雄,骋极文辞,好而悲之,自谓不能及也。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转折一笔,肯定《离骚》文学价值。先赞其“文弘博丽雅”,称其为“辞赋宗”,即辞赋创作的宗师典范。后世辞赋家“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皆汲取《离骚》精华,效法其从容气度。这些辞赋家“骋极文辞,好而悲之,自谓不能及也”,侧面烘托《离骚》文才之高。最后评价屈原“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认可其才华绝妙,虽不认同其处世智慧,却肯定其文学造诣。此段收束全文,在批评与肯定的平衡中,体现班固文学批评的复杂性,也凸显《离骚》在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傅毅《迪志诗》

下一篇:汉·徐淑《太常引 七夕早起,偶与女媛围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