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
sāo​​
zàn

朝代:汉作者:班固浏览量:2
sāo
zhě
yuán
zhī
suǒ
zuò
yuán
chū
shì
huái
怀
wáng
shèn
jiàn
xìn
rèn
tóng
liè
shàng
guān
hài
chǒng
chán
zhī
wáng
wáng
ér
shū
yuán
yuán
zhōng
xìn
jiàn
yōu
chóu
yōu
ér
zuò
sāo
yóu
zāo
sāo
yōu
míng
zāo
yōu
zuò
shì
shí
zhōu
shì
miè
guó
bìng
zhēng
yuán
tòng
jūn
míng
xìn
yòng
qún
xiǎo
guó
jiāng
wēi
wáng
zhōng
chéng
zhī
qíng
huái
怀
néng
zuò
sāo
shàng
chén
yáo
shùn
tāng
wén
wáng
zhī
xià
yán
jiāo
jié
zhòu
zhī
shī
fěng
huái
怀
wáng
zhōng
jué
xìn
fǎn
jiàn
zhī
shuō
西
cháo
qín
qín
rén
zhī
huán
zhì
xiāng
wáng
yòng
chán
yán
zhú
yuán
zài
yòu
zuò
jiǔ
zhāng
fěng
jiàn
jiàn
rěn
zhuó
shì
tóu
luó
yuán
zhī
hòu
qín
guǒ
miè
chǔ
wéi
zhòng
xián
suǒ
dào
bēi
chuán
hòu

译文

《离骚》,是屈原所创作的作品。屈原最初侍奉楚怀王,非常受信任。同僚上官大夫嫉妒他的宠信,在怀王面前进谗言,怀王发怒疏远了屈原。屈原因忠诚诚信被怀疑,因忧愁苦闷而创作了《离骚》。离意为遭受;骚字,意为忧愁,说明自己因遭忧而作此辞。当时周王室已灭亡,七国争战,屈原痛心君王昏庸,信用小人,国家将亡,他满怀忠诚,无法实现,故而创作《离骚》。上溯尧、舜、禹、汤、文王的治国之法,往下讲述后羿、寒浞、夏桀、纣的过失以讽谏。怀王始终不觉醒,相信反间的谗言,西行朝见秦国。秦国人拘禁了他,最终客死他乡未能返回。到了楚襄王时,又听信谗言,放逐了屈原。屈原流落民间又创作《九章》,通过辞赋讽谏君王,但始终未被采纳。不堪忍受污浊的世道,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秦国果然灭掉了楚国。他的辞赋被众多贤人所哀悼悲叹,因此流传后世。

逐句剖析

"《离骚》者":《离骚》,

"屈原之所作也":是屈原所创作的作品。

"屈原初事怀王":屈原最初侍奉楚怀王,

"甚见信任":非常受信任。

"同列上官大夫妒害其宠":同僚上官大夫嫉妒他的宠信,

"谗之王":在怀王面前进谗言,

"王怒而疏屈原":怀王发怒疏远了屈原。

"屈原以忠信见疑":屈原因忠诚诚信被怀疑,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因忧愁苦闷而创作了《离骚》。

"离犹遭也":离意为遭受;

"骚":骚字,

"忧也":意为忧愁,

"明己遭忧作辞也":说明自己因遭忧而作此辞。

"是时周室已灭":当时周王室已灭亡,

"七国并争":七国争战,

"屈原痛君不明":屈原痛心君王昏庸,

"信用群小":信用小人,

"国将危亡":国家将亡,

"忠诚之情":他满怀忠诚,

"怀不能已":无法实现,

"故作《离骚》":故而创作《离骚》。

"上陈尧、":上溯尧、

"舜、":舜、

"禹、":禹、

"汤、":汤、

"文王之法":文王的治国之法,

"下言异、":往下讲述后羿、

"浇、":寒浞、

"桀、":夏桀、

"纣之失以风":纣的过失以讽谏。

"怀王终不觉寤":怀王始终不觉醒,

"信反间之说":相信反间的谗言,

"西朝于秦":西行朝见秦国。

"秦人拘之":秦国人拘禁了他,

"客死不还":最终客死他乡未能返回。

"至于襄王":到了楚襄王时,

"复用谗言":又听信谗言,

"逐屈原":放逐了屈原。

"在野又作《九章》":屈原流落民间又创作《九章》,

"赋以风谏":通过辞赋讽谏君王,

"卒不见纳":但始终未被采纳。

"不忍浊世":不堪忍受污浊的世道,

"自投汨罗":投汨罗江自尽。

"原死之后":屈原死后,

"秦果灭楚":秦国果然灭掉了楚国。

"其辞为众贤所悼悲":他的辞赋被众多贤人所哀悼悲叹,

"故传于后":因此流传后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离骚赞序》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为屈原《离骚》所作的评注性序文,收录于《楚辞章句》。第一部分批评淮南王刘安《离骚传》评价屈原与《离骚》“似过其真”;第二部分指斥屈原“露才扬己”、“责数怀王”以至忿怼沈江的人生行事和《离骚》之文引用神话传说是“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第三部分评价《离骚》弘博丽雅的风格特征,为后世辞赋家效仿。此文以封建正统的经学为准则,评价屈原、屈赋采用双重标准,一方面主张全身远害、明哲保身,抨击屈原的个性人格,一方面又看到屈赋的影响,赞其为“词赋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汉书》的作者

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9岁能吟诗赋、写文章,13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所编《汉书》文辞渊雅,叙事详赡,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其中《艺文志》对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班固继司马迁之后,完善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与司马迁并称“班马”。班固还善作赋,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后人辑有《班兰台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离骚》者,屈原之所作也……明己遭忧作辞也。”开篇点明《离骚》的创作背景与核心主题,以训诂手法解“离骚”为“遭忧”,强调屈原因忠而被谤、忧国忧民而作此篇。此段逻辑清晰,通过字义训释揭示诗歌的情感内核,体现了汉代经学注疏的严谨性。“屈原初事怀王……不忍浊世,自投汨罗。”以编年体简述屈原从受宠到流放的悲剧历程,突出其“忠信见疑”的困境与“自投汨罗”的决绝。班固以史家笔法客观陈述事件,如“同列上官大夫妒害其宠”直指楚国政治腐败,但未对屈原的个性(如“露才扬己”)展开批判,与后文评价形成对比。语言平实,情感克制,符合汉代史传文学“实录”精神。“上陈尧、舜……故传于后。”分析《离骚》的讽谏意图,指出屈原以圣君贤臣对比现实昏君佞臣,借古讽今。他肯定诗歌“风谏”功能,但贬斥其“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认为神话元素偏离儒家正统。此段体现汉代经学对文学的规训,既认可其社会意义,又以“经义”标准否定其浪漫想象,凸显文学批评的双面性。“然其文弘博丽雅……妙才者也。”批评中给予肯定:一方面贬低《离骚》“贬絜狂狷景行之士”“过矣”,另一方面盛赞其“文辞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并推举宋玉、司马相如等继承其风格。此段矛盾统一,既以经学家立场贬抑屈原人格,又以文学家眼光推崇其艺术成就,反映汉代文学批评中“道德”与“辞采”的张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仲长统《见志诗二首 其二》

下一篇:汉·杜挚《赠毋丘荆州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