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家阴洞细烟雾":主家的莲花洞口幽阴清雅,飘着细细的烟雾,
# 阴洞:幽深的洞府。,主家:临晋公主之家。
"留客夏簟清琅玕":当此盛夏季节留我宴饮,坐在琅玕一样靑翠的竹席上。
# 琅玕:珊瑚之类的美石。这里形容青翠之竹。,清:一作“青”。,夏簟:夏天用的竹席。此处喻竹。簟:竹席。
"春酒杯浓琥珀薄":薄薄的琥珀杯中斟满浓浓的春酒,
# 琥珀:矿物名,黄褐色透明体。此指酒和酒杯。
"冰浆碗碧玛瑙寒":碧绿的玛瑙碗里盛上寒冷的冰水。
# 玛瑙:矿物名,色美。此指饮料和碗。
"误疑茅堂过江麓":草堂清凉无比,使人误以为正从江底通过,
# 江麓:江边的大林。麓:一作“底”。,茅堂:草堂。堂:一作“屋”
"已入风磴霾云端":又好像沿着石磴凌风而上埋入云端。
# 霾:昏暗貌。,风磴:登陟之路,凌风而上也。
"自是秦楼压郑谷":自然这秦氏仙楼压过郑氏山谷,
# 郑谷:《扬子法言》载,谷口人郑子真,耕于岩石之下,名动京城。郑子真,汉成帝时人。,压:压过。,秦楼:指公主。《列仙传》载,秦公将女儿弄玉嫁给萧史,每日于楼上吹箫作风声。一日,有凤落于其屋,夫妇骑风而去,此用其事以比郑潜曜。,自:自然。
"时闻杂佩声珊珊":何况还时时听到珊珊的杂佩声响。
# 珊珊:佩饰互相碰撞之声。,杂佩:指各种佩饰之物。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宴饮讽喻诗。全诗既以“阴洞细烟雾”“琥珀薄玛瑙寒”的工笔重彩描绘了唐代驸马宅邸的奢靡宴饮场景,又以“误疑茅堂过江麓”的虚实错位营造出洞中似仙非仙的幻境;既通过“秦楼压郑谷”的典故隐喻皇室权势对隐逸精神的倾轧,又以拗律破平仄(如“春酒杯浓琥珀薄”三仄连用)的声韵实验,暗含对权贵虚饰浮华的冷峻审视。全诗以奇崛形式承载讽喻内核,在琥珀杯、玛瑙碗的感官盛宴下,深埋着杜甫对盛唐权力网络既周旋又疏离的复杂态度,堪称宴饮题材中“以华宴写浮世,以拗句破陈规”的批判性力作。
2. 写作手法
对比:尾联“秦楼压郑谷”以“秦楼”(皇权象征)与“郑谷”(隐士郑子真典故)对照,暗喻权贵势力对隐逸精神的压制,繁华宴饮与孤高人格形成张力。用典:“自是秦楼压郑谷”化用萧史弄玉乘凤飞升的典故,表面赞驸马宅邸如仙境,实则暗藏对皇室威权凌驾自然野趣的冷峻讽喻。虚实相生:颈联“误疑茅堂过江麓,已入风磴霾云端”以错觉勾连现实与幻境,将洞中宴饮虚化为云端仙游,暗讽权贵营造的浮华假象。
3. 分段赏析
杜甫此诗以拗体七律形式展开,首联“阴洞细烟雾”以幽邃洞景与清凉竹簟铺陈宴饮环境,拗句平仄打破常规,声律奇崛;颔联倒装“琥珀薄”“玛瑙寒”,以奢器华酒凸显贵族生活的奢靡,三仄连用强化感官冲击;颈联“误疑茅堂过江麓”虚实相生,将宴饮凉意虚化为云端幻境,暗讽权贵营造的浮华假象;尾联“秦楼压郑谷”借典双关,既赞驸马宅邸如仙居,又以“压”字暗喻权力对隐逸精神的倾轧,结句“杂佩声珊珊”于玉佩清响中暗藏对虚荣世态的冷峻审视。全诗四联皆拗,以声韵之奇映衬场景之诡,于华宴写浮世,在奢靡中见讽喻,堪称杜甫早期律诗形式创新与社会批判结合的典范。
4. 作品点评
《郑驸马宅宴洞中》作为杜甫早期诗歌创作的探索之作,以四联皆拗的破格手法(如“琥珀薄”“玛瑙寒”三仄连用)彰显其诗律创新的胆识。全诗虽未臻成熟期沉郁顿挫之风,却已展露“以拗写奇”的艺术自觉——通过打破平仄常规的声韵实验,呼应宴饮场景的诡谲氛围;以倒装句法强化器物奢丽,虚实笔法勾连权贵幻象,暗藏讽喻锋芒。这一“拗中求变”的尝试,不仅标志着杜甫对律诗形式的突破性实践,更预示了其后“诗史”风格中社会批判意识的萌芽,堪称其创作生涯中一座兼具实验性与思想性的早期里程碑。
# 琥珀杯、玛瑙碗,言主家器物之瑰丽,若三字连用,易近于俗,将杯碗倒拈在上,而以浓、薄、碧、寒四字,互映生姿,得化腐为新之法。
清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一
上一篇:唐·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