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n
ān
西
bīng
guò
guān
zhōng
dài
mìng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zhèn
jīng
ruì
cuī
fēng
jiē
jué
lún
hái
wén
xiàn
shì
jìng
fēng
chén
lǎo
zhī
dào
cāng
yīng
zhuó
rén
lín
wēi
jīng
jiǔ
zhàn
yòng
shǐ
shén
bīng
zài
zhòng
wàn
jiù
zhōng
yuán
tán
xiào
běi
xīn
gān
fèng
zhì
zūn
yún
suí
shā
fēi
niǎo
yuán
mén
jìng
liú
huān
chéng
chí
wèi
jué
xuān

译文

安西四镇的兵又多又精锐,冲锋陷阵的本领个个超群绝伦。曾听说安西兵调给了皇上指挥,依靠他们定能够平息战争风尘。老马在夜晚还能辨识道路,苍鹰饥饿时就紧紧跟着主人。这支军队曾面对艰危,长期战斗,到紧要关头才迅猛如神。用兵要指挥灵活倒不要人多,有一万骑兵就能挽救中原的危险。一边行军,一边谈笑,不把河北叛军放在眼里,赤胆忠心,一起向皇上奉献。孤飞的浮云跟随着杀气腾腾的士兵们行进,连空中飞鸟也吓得离开军营门前。停留下来,度过了欢乐的一天,城池里,人们也不觉得吵嚷喧闹。

逐句剖析

"四镇富精锐":安西四镇的兵又多又精锐,

# 富精锐:多精锐部队。,四镇:指龟兹、于阗、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附近)、疏勒(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勒县)四都督府,均属安西都护府管辖。一作“西镇”。四:一作西。

"摧锋皆绝伦":冲锋陷阵的本领个个超群绝伦。

# 绝伦:无与伦比。,摧锋:即冲锋陷阵。

"还闻献士卒":曾听说安西兵调给了皇上指挥,

# 还闻献士卒:是说李嗣业率安西兵赴关中。还闻,又闻。不久前李嗣业曾率安西兵参加收复长安的战役,故云。率兵报效朝廷,所以说“献士卒”。献,一作“就”。

"足以静风尘":依靠他们定能够平息战争风尘。

# 静风尘:平定战乱。静,作动词用,净扫的意思。

"老马夜知道":老马在夜晚还能辨识道路,

# 老马夜知道:即“老马识途”的意思。《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这里是比喻李嗣业所率安西兵久经战场,惯于战斗,可堪重托。

"苍鹰饥著人":苍鹰饥饿时就紧紧跟着主人。

# 苍鹰饥著人:《晋书·慕容垂载记》:“垂犹鹰也,饥则附人,饱便高题。”这里用其意,比喻安西兵乐于为朝廷效力。饥,一作“秋”。著人,即附人,意思是依附主人,愿为之所用。

"临危经久战":这支军队曾面对艰危,长期战斗,

# 临危经久战:“临危”二句:是说李嗣业所率安西兵久经战斗,能临危不惧;紧急关头,才显出神奇之勇。

"用急始如神":到紧要关头才迅猛如神。

# 始:一作“使”。,急:一作“意”。

"奇兵不在众":用兵要指挥灵活倒不要人多,

# 奇兵不在众:“奇兵”二句:是说安西兵骁勇善战,万马即可平定中原。“奇兵不在众”,本意是兵贵出奇制胜,而不在多少,这里是借以称赞安西兵善战。

"万马救中原":有一万骑兵就能挽救中原的危险。

# 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正为战区。

"谈笑无河北":一边行军,一边谈笑,不把河北叛军放在眼里,

# 谈笑无河北:与李白《永王东巡歌》“谈笑静胡沙”意思相同。谈笑,形容视若等闲,可轻易取得。无河北:言蔑视之甚。无,视若无物的意思。河北,唐代河北道,领孟、怀、幽、蓟等二十九州。当时,河北为安史叛军占据,幽、蓟一带更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所以借指安史叛军。

"心肝奉至尊":赤胆忠心,一起向皇上奉献。

# 心肝奉至尊:披沥肝胆,报效皇帝。奉,奉献。至尊,指皇帝,这里指唐肃宗李亨。

"孤云随杀气":孤飞的浮云跟随着杀气腾腾的士兵们行进,

# 孤云随杀气:“孤云”二句:形容过境安西兵军威振肃,号令森严。因安西兵是行军过境,所以说“云随杀气”。

"飞鸟避辕门":连空中飞鸟也吓得离开军营门前。

# 辕门:指军队的营门。

"竟日留欢乐":停留下来,度过了欢乐的一天,

# 竟日留欢乐:“竟日”二句:赞美安西兵军纪严明,过境不扰民,百姓欢欣,城无喧闹之声。《旧唐书·李嗣业传》载:“李嗣业自安西统众万里,威令肃严,所过郡县,秋毫不犯。”杜诗和史书一致,当为实情。欢,一作“观”。

"城池未觉喧":城池里,人们也不觉得吵嚷喧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组诗。杜甫作为唐代诗人,其作品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怀。这组诗主题围绕安西兵赴关中待命展开。首诗描绘安西兵精锐,赞颂李嗣业善战,预祝其制胜;次诗称李嗣业忠勇、军纪好,展现诗人军事眼光与爱国情,透露出平定安史叛军的希望。写作手法上,善用比喻,“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生动刻画将士特质。诗句富有气势,情感激烈豪迈。从价值看,它非一般赞颂,是杜甫真挚表达,体现其对时局的关注与期望,富有气势,激烈豪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由杜甫创作。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安史之乱仍在持续,国家处于动荡之中。当时李嗣业任怀州刺史,充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八月奉命率镇西都护府军队东进,参与讨伐安庆绪。杜甫任职华州司功参军,亲眼见到李嗣业所率安西兵精锐过境,对其寄予平定战乱的厚望,满怀激动之情写下这两首诗,以歌颂安西兵的威武,鼓舞士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律诗,也是一组军事题材诗。诗组描绘了安西兵精锐的形象,第一首诗通过对安西兵作战能力的刻画,称赞李嗣业久经战阵、用兵如神的大将风范,表达了对其制胜的期许;第二首诗赞颂李嗣业忠勇兼备、治军严明,展现出诗人敏锐的军事洞察力与赤诚的爱国情怀,流露出平定安史之乱的乐观情绪。

2. 写作手法

比喻:“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将安西兵比作识途的老马和饥饿时猛扑猎物的苍鹰,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他们作战经验丰富、勇猛无比的特点。夸张:“谈笑无河北”,通过夸张的手法,形容安西兵的强大战斗力,仿佛谈笑间就能收复河北地区,突出对其作战能力的高度赞扬。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从形象塑造角度,简洁有力地勾勒出安西四镇军队精锐的形象。“富精锐”突出兵源精良,“摧锋绝伦”强调其冲锋陷阵的能力无人能及,展现出军队的强大战斗力,为后文对李嗣业及军队的赞美做铺垫。“还闻献士卒,足以静风尘。”:内容主题上,表达出诗人对这支军队的信任。听闻他们愿为国奉献,诗人坚信其足以平定安史之乱,还百姓安宁,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局势好转的期望。“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运用比喻的表达技巧,将安西兵比作老马和苍鹰。“老马夜知道”言其经验丰富,如识途老马;“苍鹰饥著人”状其渴望战斗、充满战斗力,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安西兵的特质。“临危经久战,用急始如神。”:从语言角度,“如神”二字高度凝练地赞扬了李嗣业所率安西兵在危急时刻、紧急战况下作战如神。内容主题上,凸显其战斗能力之卓越,也体现诗人对他们的高度认可。第二首“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在表达技巧上,先点明用兵之道在奇不在众的理念,“万马救中原”则展现出安西兵虽以万马之众,却重在以奇兵之势拯救中原百姓于战乱的宏大抱负,起笔便气势不凡。“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运用夸张和借代手法。“谈笑无河北”夸张地表现出安西兵的神勇,仿佛谈笑间就能平定河北叛军;“心肝奉至尊”以“心肝”借代忠心,突出军队对皇帝的忠诚,忠义之情尽显。“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从形象角度,描绘出孤云跟随杀气飘动,飞鸟避开军营辕门的景象,侧面烘托出安西兵军威的振肃,渲染出紧张严肃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军队的威严气势。“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从内容主题看,展现出安西兵军纪严明,虽军队过境,但城中百姓依旧欢乐,城池未受惊扰,体现出诗人对这支部队的高度赞扬,以及对其未来作战充满信心,也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4. 作品点评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是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组诗。在写作特色上,组诗语言凝练有力,善用比喻、夸张等手法,生动刻画了安西兵精锐的形象,赞颂其忠勇双全、军纪严明。从价值角度,组诗表达了诗人对李嗣业及安西兵的高度认可与诚挚赞扬,这份情感并非泛泛之词,而是基于对李嗣业作战功绩的熟知。李嗣业作战英勇,常身先士卒,屡建奇功,诗人借此抒发了军事远见和爱国热忱,流露出平定安史叛军的坚定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五言律诗,固要贴妥。然贴妥太过,必流于衰。苟时能出奇,于第三字中,下一拗字,则贴妥中隐然有峻直之风。散句如……“老马夜知道,苍鹰饥着人”,用实字而拗也。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此诗是讥当时勤王之师,迁延不进,又无节制也,而用语特浑。起二句,姑予之。三四句,言闻其如此,未见其足以如此也。五句,讥其夜不辑将士,妄行者多也。六句,讥其时肆劫掠也。结,讽其尚必用意,始得如神也。言之无罪,而闻者足戎,其是诗之谓矣。

清金圣叹《唱经堂杜诗解》

# 首章见安西兵过,而归美李公,在四句分截。四镇之兵,皆嗣业所统。曰献,志在报国也。曰静,力能扫贼也。老马,喻主将之惯战。苍鹰,喻军士之敢入。临危久战,见其用兵奇勇。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杜诗《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云“老马夜知道”者,经多而熟也;“苍鹰饥著人”者,时至而历也。临危即用苍鹰意,久战即用老马意,兼此二者,用意始能如神。盖练事明而决机速,兵家之要尽于此矣。

清李光地《榕村语录续集》

# (“四镇”二句下)以四镇陪起,是宾。(“还闻”二句下)谓李嗣业,是主。(“临危”二句下)战而曰久,又且临危,多少层折,多少期望。起是道其已然,结是望其将来,亦拓开法。诗有比兴,犹文之有譬喻也。文于直叙中忽插一喻,则离奇变幻;诗于直序中忽用比兴,则烟云断续,使人思而得,不独古诗然也。此诗有陪有正,有比有赋,有现在语,有将来语,八句中无一呆笔。

清吴瞻泰《杜诗提要》

# “用意始如神”,谓因材驾驭老马,不遗知道之能;饥鹰不成饱飏之患,则人人可以临危授命,风尘不足静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首章单就安西兵着笔,述其前效,以鼓其新功也。前四泛言其可用;后言惟其惯战,故可信之。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杜甫《观安西过兵》诗云:“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故东坡亦云:“似闻指挥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盖用左太冲《咏史》诗“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也。王维云:“虏骑千重只似无”句,则拙矣。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乾元二年,九节度之兵六十万溃于相州。“奇兵不在众”一语,公之预识兵机如此。

明王嗣奭《杜臆》

# (“谈笑”二句下)古句。

清傅山《杜诗通批注》

# 曹次山曰:“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谢玄淝水之捷,刘锜顺昌之战,皆是道也。然有多多益善者,又在人所以用之。此亦可通之于文,若杜公纵横述作,其淮阴之将兵耶!

清黄生《杜诗说》

# “心肝奉至尊”句奇,末更写得好,不忘故国,而喜于得兵,寓目之间,真有其事。

清李因笃《杜诗集评》

# 次章称李公忠勇,而志其纪律,亦四句分截,奇兵制敌,此其智勇。披肝奉主,此其忠义。云随杀气,见兵威振肃。鸟避辕门,见号令森严。末言师行有纪,民情安堵。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此首写兵过,见部伍之严也。言纪律之兵不在众,只须“万马救中原”,便可“谈笑无河北”,持此心肝奉至尊。四句一笔写下,期许自在言外。下截特写兵过,与上截暗相呼应,而以孤云飞鸟兴不喧,以见纪律之森严耳。

清吴瞻泰《杜诗提要》

# “心肝奉至尊”,语不可学。“竟日留欢乐”二句,待命,此即之子于征有闻无声之意。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次章就“兵过待命”着笔。上四,美其忠勇;五、六,见军容;七、八,见纪律。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三、四倒联,七、八言外有深虞骚扰意。

清洪舫《杜诗评律》

# 只此一片赤衷,便足折冲万里。“心肝奉至尊”,此谈笑所以无河北,而奇兵故不在众矣。五、六,即其兵威之震耀;七、八,即其兵律之森严。以见不在众之意。

清边连宝《杜律启蒙》

# 上二句(“孤云”二句)言其军威,下二句(“竟日”二句)言其节制。

清杨伦《杜诗镜铨》

# 二诗初看以为讽刺,后见顾本,知其美嗣业勤王也。肃宗在灵武,诏李嗣业赴行在。嗣业自安西统众,威令肃然,所过郡县,秋毫无犯。前一首多赞主将,后一首专美士卒。献士卒,谓嗣业先赴关中待命,是自献其卒。“老马”二句,言嗣业老成,可任西镇。夷种,饱则扬去,故以鹰拟之。

清张溍《读书堂杜工部诗文集注解》

# 二诗能以劲笔画出胜兵,“心肝”句使笔太狠。

清浦起龙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

下一篇:唐·戎昱《云梦故城秋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