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骠国乐":骠国的音乐啊,
# 骠国:佛教古国(220-832)名,故址在缅甸伊洛瓦底江下游。
"骠国乐":骠国的音乐,
"出自大海西南角":它来自大海的西南角。
"雍羌之子舒难陀":雍羌的儿子舒难陀,
"来献南音奉正朔":前来献上南方的音乐,以表示奉行大唐的正朔。
# 奉:一作举。
"德宗立仗御紫庭":唐德宗排列仪仗,亲临紫庭,
"黈纩不塞为尔听":他没有塞住耳旁的黄绵,专心聆听你们的演奏。
"玉螺一吹椎髻耸":玉螺号声一吹,梳着椎形发髻的舞者精神一振,
"铜鼓一击文身踊":铜鼓一击,身上有纹身的舞者便踊跃起舞。
# 一:一作千。
"珠缨炫转星宿摇":舞者身上的珠串缨络随着旋转闪烁,如同星辰摇晃,
"花鬘斗薮龙蛇动":头上的花环抖动,好似龙蛇舞动。
"曲终王子启圣人":乐曲结束后,王子向皇帝进言,
"臣父愿为唐外臣":我的父亲愿意做大唐的外臣。
"左右欢呼何翕习":皇帝身边的人欢呼声响成一片,
"至尊德广之所及":这都是因为皇帝德行广被,才能感召远国。
"须臾百辟诣阁门":片刻之间,百官来到宫门,
"俯伏拜表贺至尊":俯伏在地呈上表章,向皇帝庆贺。
"伏见骠人献新乐":他们说看到骠国人献上新的乐舞,
"请书国史传子孙":请将此事记载进国史,流传给子孙后代。
"时有击壤老农父":这时,有一位击壤而歌的老农,
"暗测君心闲独语":暗自揣测皇帝的心意,自言自语道。
"闻君政化甚圣明":听说陛下的政治教化十分圣明,
"欲感人心致太平":想要感化人心,实现天下太平。
"感人在近不在远":但感化人心应该先从近处做起,而不是先关注远方,
"太平由实非由声":实现太平要依靠实际的政绩,而不是表面的声乐。
"观身理国国可济":治理国家就如同修身,
"君如心兮民如体":君主就像人的心脏,百姓就像人的身体。
"体生疾苦心憯凄":身体生病,心里就会痛苦,
"民得和平君恺悌":百姓生活和平,君主才能和乐安详。
"贞元之民若未安":如果贞元年间的百姓生活不安定,
"骠乐虽闻君不叹":即便听到骠国的音乐,陛下也不会真正开心。
"贞元之民苟无病":如果贞元年间的百姓没有疾苦,
"骠乐不来君亦圣":即使没有骠国的音乐进献,陛下也依然是圣明的君主。
"骠乐骠乐徒喧喧":骠国的音乐啊,只是徒然喧闹罢了,
"不如闻此刍荛言":不如听听我这老农的这番话。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新乐府诗,也是一首现实事件诗。诗中记述唐贞元十七年,骠国乐舞团至大唐宫廷献艺的场景,生动描绘了玉螺、铜鼓等多样乐器齐鸣,以及演奏队伍规模宏大、阵容整齐的画面,尽显表演场面的壮阔。揭示出诗歌“王化之先迩后远”的主题,讽刺统治者应先关注国内民生,而非沉迷于远国声乐表演的表面繁荣。
2. 分段赏析
“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两句以重复开篇,强调“骠国乐”的独特来源,点明其来自大海西南方位,引发读者对异域乐舞的好奇与关注,简洁直白地交代乐舞出处,为后文叙述奠定基础。“雍羌之子舒难陀,来献南音奉正朔”两句,直接点明献乐之人——骠国国王雍羌之子舒难陀,指出其献“南音”以表示归附大唐、奉行唐朝正朔的目的,为整个献乐事件赋予政治意义,使读者了解事件背景与缘由。“德宗立仗御紫庭,黈纩不塞为尔听”描绘唐德宗在紫庭列仪仗亲自聆听骠国乐舞的场景。“黈纩不塞”表明德宗专注倾听,侧面体现对骠国献乐的重视,也展现出大唐皇帝对异域文化的包容姿态,凸显宫廷的庄重与此次献乐的隆重。“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四句是对骠国乐舞表演的精彩描写。前两句以“玉螺”“铜鼓”两种乐器为引,写出乐声响起时,梳着椎髻、身上有纹身的舞者随之起舞的画面;后两句通过“珠缨炫转”“花鬘斗薮”,描绘舞者身上装饰随舞动的状态,“星宿摇”“龙蛇动”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乐舞热烈、奇幻且极具异域风情的特点,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曲终王子启圣人,臣父愿为唐外臣”承接上文乐舞表演,写曲终后王子舒难陀向皇帝进言,表明其父愿为大唐外臣,再次强调骠国归附之意,使献乐事件与政治联系更为紧密,推动叙事发展。“左右欢呼何翕习,至尊德广之所及”描述乐舞表演结束、骠国表忠心后,宫廷中众人欢呼的场景,众人的欢呼是对皇帝德行广被、威服远国的赞美,从侧面烘托出大唐的强盛与德宗的圣明,展现出宫廷内欢庆的氛围。“须臾百辟诣閤门,俯伏拜表贺至尊。伏见骠人献新乐,请书国史传子孙”写不久后百官到宫门拜表祝贺皇帝,请求将骠国献乐之事载入史册流传后世,这既体现了臣子对皇帝的尊崇,也反映出他们认为此事意义重大,值得铭记,进一步突出骠国献乐在当时宫廷中的重要地位。“时有击壤老农父,暗测君心闲独语。闻君政化甚圣明,欲感人心致太平”笔锋一转,引入击壤老农这一形象。老农私下揣测皇帝心意并自语,听闻皇帝政治教化圣明,期望以感化人心来实现太平,为下文老农发表观点做铺垫,同时通过老农与宫廷众人的视角对比,丰富诗歌层次。“感人在近不在远,太平由实非由声。观身理国国可济,君如心兮民如体”四句是老农的核心观点。老农指出感化人心应从身边百姓做起,而非关注远方;实现太平依靠实际政绩,而非声乐表演。将治国比作修身,以“君如心兮民如体”形象地说明君民关系,强调君主应重视百姓生活,为诗歌注入深刻的政治思考与民本思想。“体生疾苦心憯悽,民得和平君恺悌。贞元之民若未安,骠乐虽闻君不欢。贞元之民苟无病,骠乐不来君亦圣”进一步阐述君民关系。以身体生病心会痛苦作比,说明百姓不安则君主难欢;反之,百姓安康君主即便无骠国献乐也是圣明之君,再次强调民生才是治国关键,讽刺统治者不应沉迷于骠国乐舞的表面繁华,而忽视国内百姓生活状况。“骠乐骠乐徒喧喧,不如闻此刍荛言”结尾再次强调骠国乐舞只是徒有喧闹,不如倾听老农这番质朴却蕴含深意的言论,直接点明诗歌主旨,呼吁统治者关注民生,重视民间百姓的声音,以犀利的笔触完成对统治者的讽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