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见竹不解爱":世上的人看到竹子却不懂得欣赏喜爱它,
"知君种竹府城内":我知道您(范公)在官府内种下了竹子。
"此君托根幸得地":这些竹子幸运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种来几时闻已大":种下没多久就听说已经长得高大茂盛了。
"盛暑翛翛丛色寒":盛夏时竹林摇曳透着清凉,
# 翛翛:象声词。犹“萧萧”。
"闲宵槭槭叶声干":静谧夜晚竹叶作响声清脆。
# 槭槭:同“瑟瑟”。
"能清案牍帘下见":帘下可见竹影使案牍生清,
# 案牍:官府文书。
"宜对琴书窗外看":窗外赏竹正适合抚琴读书。
"为君成阴将蔽日":为您(范公)长成浓密的绿荫可以遮蔽烈日,
"迸笋穿阶踏还出":新笋破土而出穿过台阶仍会生长出来。
"守节偏凌御史霜":竹子气节更胜过御史的威严风霜,
# 凌:高出,压过。
"虚心愿比郎官笔":它内心谦虚愿比得上郎官所用的笔。
"君莫爱南山松树枝":您不要只喜爱那南山的松树树枝,
# 南山:指终南山。
"竹色四时也不移":竹子的青翠之色一年四季都不会改变。
"寒天草木黄落尽":寒冷的天气里,草木都枯黄掉落了,
"犹自青青君始知":竹子依然青青翠翠,这时您才会真正了解它。
"职方郎中兼侍御史范公乃于陕西使院内种竹":职方郎中兼侍御史范公在陕西使院内种植竹子,
"新制丛竹诗以见示":新创作了一组《丛竹诗》给我看,
"美范公之清致雅操":诗中赞美范公清雅的情致与高尚的操守,
"遂为歌以和之":于是我作歌诗来应和他。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范公在陕西使院内所种竹子的细致描写,借竹子守节等特征,体现并赞美范公的清致雅操,将竹之品格与人之品德妙合为一。
2. 分段赏析
作者在诗“序”中明确表明,此歌为“美范公之清致雅操”而作,实则意在赞颂范公其人。诗歌大意如下:开篇一、二句,世间俗人见竹却不懂欣赏,唯独范公情趣高雅,在使院内种下这片翠竹。三、四句,竹子自此有幸扎根此地,没过多久,便已茁壮生长,长得高大挺拔。五、六句,盛夏时节,竹叶繁茂如凤尾,凉意扑面而来;静谧夜晚,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似在轻声细语。七、八句,撩起帘子,竹影映入案头;于此处弹琴读书,闲暇抬眼望向窗外,那婆娑竹影,让人顿感心旷神怡。九、十句,竹冠茂密成荫,足以遮挡炎炎烈日;春日来临,竹笋破土而出,无惧他人践踏。十一、十二句,竹子坚贞高节,堪比御史的铁面无私,一语双关;其虚心之态,又与侍郎的朱笔相媲美(东汉尚书郎负责起草文书,每月会获赐一支赤管大笔,而竹子可制成毛笔)。十三、十四句,诗人对读者直言,莫要只偏爱南山松树,竹子的葱郁青翠,同样四季长存。末二句,即便寒冬腊月,霜雪侵袭,百花凋零、万木落叶之时,翠竹依旧保持葱茏,那时,便能真正领略到竹子的独特魅力。
上一篇:唐·张谓《别韦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