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shū
yōu
xìng
xiàn
bīng
shì
láng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1
nián
cuō
tuó
shí
qiáng
lián
tóu
bái
shǐ
wéi
láng
tái
xiǎn
qīn
jiē
绿
qiū
tóng
jǐng
huáng
jīng
chán
jiě
qiú
gāo
shù
yàn
hái
yīng
yàn
hòu
háng
lǎn
juàn
shì
chuān
穿
lín
shè
míng
dēng
jiè
guāng

译文

光阴荏苒岁月蹉跎年纪已过四十,可叹我头发花白才做祠部员外郎。雨水滋润满台阶的苔藓一层碧绿,秋风飒飒梧桐树的黄叶落满井上。鸣叫的蝉儿也知道寻求高处树枝,展翅的大雁不愿在后面行列飞翔。我要学习匡衡凿壁偷光勤奋读书,心中有盏明灯哪怕借人家的余光。

逐句剖析

"年纪蹉跎四十强":光阴荏苒岁月蹉跎年纪已过四十,

# 四十强:诗人时年四十八或四十九岁。旧称四十岁为“强”或“强仕之年”。《礼记·曲礼》:“四十曰强而仕。”,蹉跎:错过时机,虚度光阴。

"自怜头白始为郎":可叹我头发花白才做祠部员外郎。

# 始为郎:即作者初始作郎官。郎官,又称尚书郎,包括尚书六部各曹的侍郎、郎中和员外郎。岑参于广德元年(763)秋“入为祠部、考工二员外郎”。郎:指祠部员外郎,诗人当时的任职。《唐六典》卷四:“祠部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僧尼之事。”

"雨滋苔藓侵阶绿":雨水滋润满台阶的苔藓一层碧绿,

# 苔藓:苔类植物,一般多生于阴湿处。,滋:润。

"秋飒梧桐覆井黄":秋风飒飒梧桐树的黄叶落满井上。

# 飒:风声。陆倕《思田赋》:“庭草飒以萎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鸣叫的蝉儿也知道寻求高处树枝,

# 解:明白,知道。

"旅雁还应厌后行":展翅的大雁不愿在后面行列飞翔。

# 厌后行:不愿落在后面。《礼记·王制》:“兄之齿雁行。”释文:“行如字,一音户刚反。”陈澔集说:“雁行,并行而稍后也。”《新唐书·百官志》注:“六尚书,兵部、吏部为前行,刑部、户部为中行,工部、礼部为后行。行总四司,以本行为头司,余为子司。”岑参当时任祠部员外郎,属礼部,正属“后行”。,旅雁:飞雁。

"览卷试穿邻舍壁":我要学习匡衡凿壁偷光勤奋读书,

# 览卷试穿邻舍壁:用西汉匡衡凿壁偷光的典故。《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览卷,读书。卷,书卷,即书籍。古代书本多作卷轴形,所以称“卷”。

"明灯何惜借余光":心中有盏明灯哪怕借人家的余光。

# 明灯何惜借余光:《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甘茂之亡秦奔齐,逢苏代,代为齐使于秦,甘茂曰:‘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置烛,而子之烛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茂之妻子在焉,愿君以光振之。”此改用明灯,兼赞李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前两联,诗人借“苔藓侵阶绿”“梧桐覆井黄”的秋日景象起兴。碧绿苔藓悄然爬上台阶,井口被泛黄的梧桐枝叶覆盖,这些景致在无声诉说着时光的流转。诗人由此触景生情,喟叹年华仿若流水般匆匆逝去。彼时,他已年过四十,双鬓染上白发,却仅担任祠部员外郎这一职位,仕途的坎坷与迟暮之感尽显。至于后两联,岑参巧妙地以“惊蝉”“旅雁”自喻。惊蝉奋力鸣叫,似在不甘沉寂;旅雁长途跋涉,一心向着远方。诗人借此表明自己不甘落后于人、努力进取的决心。不仅如此,诗中还运用了西汉匡衡凿壁偷光的典故,进一步凸显出他即便身处困境,依然保有发愤图强、力争上游的坚韧毅力。通览全诗,情感表达曲折多变,时而感慨,时而激昂;所运用的比喻手法营造出悠远意境,引人深思;在音律上,平仄协调、韵律优美,尽显精巧之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岑参出任雍王府掌书记一职,成为李进下属。到了广德元年(763年)秋季,岑参获任祠部员外郎,此官职为从六品上,而这首诗便是创作于这一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干谒诗。描绘了自己年纪已过四十才成为郎官的现状,通过描写秋雨苔藓、秋飒梧桐的秋景,营造出一种落寞氛围。以惊蝉求高树、旅雁厌后行自比,表达自己渴望上进之心,最后用匡衡凿壁借光典故,表达希望李侍郎能给予自己帮助,实现抱负的心情。

2. 写作手法

比兴:“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以惊蝉寻求高树、旅雁厌恶后行起兴,以蝉、雁自比,暗示自己渴望得到更高的职位,不愿一直沉沦下僚。用典:“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巧用“凿壁偷光”的典故。典故原意指西汉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夜以继日地读书,终成一代名相。诗人在此以匡衡自比,说自己也想试着像匡衡那样凿穿邻家墙壁,希望能借一点光亮来读书,表达了自己虽已至中年,但仍渴望勤奋学习、有所作为,渴望得到李侍郎的赏识和帮助。借景抒情:“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描绘秋雨滋润苔藓蔓延台阶、秋风飒飒梧桐叶覆盖井口的秋景,借衰败秋景抒发自己蹉跎岁月、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双关:“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表面上是在写惊蝉懂得寻找高树栖息,旅雁厌恶落在队伍后面,实际上“高树”不仅指现实中的高树,还双关着高位、高枝,暗示着诗人渴望得到更高的职位或更好的发展平台;“后行”也不仅是指旅雁在飞行队伍中的位置,还双关着诗人自己在仕途上落后于他人,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已四十却才开始担任郎官,在仕途上起步较晚的感慨,以及渴望在仕途上有所进步,不愿落后于人的心情。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清晰交代了创作的缘由。“年纪蹉跎”与“自怜白头”之语,饱含着诗人对自身仕途波折的深切喟叹。一路走来,从宦之路崎岖坎坷,岁月悄然流逝,徒留满头白发,个中辛酸与无奈尽显。紧接着的颔联,诗人将这份感慨进一步延展深化。以青苔肆意蔓延、梧桐黄叶凋零为喻,生动展现出春秋交替、时光匆匆的景象。这不仅是自然时节的更迭,更象征着诗人壮志未酬,却已青春不再,令人不禁心生悲戚。到了颈联,诗意陡然一转,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诗人以“惊蝉”“旅雁”自比,从中彰显出积极进取、不甘落后的精神。他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故而寄望于身为兵部侍郎、仕途顺遂的李侍郎能给予自己助力。从“求高树”“厌后行”的表述中,不难察觉诗人内心涌动着的进取精神,对现状永不满足,一心向往更高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诗人时任祠部员外郎,祠部隶属礼部尚书,按当时官制常被称作“后行”,此处借旅雁“厌后行”的说法,既贴合秋夜所见引发的幽思,又与自身处境双关,用词精妙。尾联巧用西汉匡衡凿壁偷光刻苦读书的典故,生动展现出诗人发愤图强的决心。即便年岁渐长,依然保有远大志向,恰似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其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同时,这背后也隐晦传达出期望李侍郎能够加以引荐的心意。回首再看诗题中的“幽兴”二字,贯穿全诗,诗人秋夜读书的感悟、仕途的感慨、进取的决心等皆蕴含其中,细细品味,意蕴悠长,着实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整体品鉴这首诗,能深切感受到其情感的丰富多变,犹如波涛起伏,曲折跌宕。诗中所用比喻精妙绝伦,营造出的意境深邃幽远,引人遐思。诗歌内容洋溢着蓬勃朝气,积极进取的精神跃然纸上,同时在音律方面,和谐流畅,尽显工巧之美。诗里,诗人坦率地将内心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表露无遗。这般直抒胸臆的方式,或许相较于含蓄委婉的诗意表达,少了几分朦胧含蓄之美,却也别具一番率真可爱的韵味。毕竟,身处官场的大环境之中,要做到完全超脱世俗的功名利禄观念,实在是难之又难。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来看,作为社会中的个体,追求人生的最大成就,实现自身价值,本就是顺应人性发展的自然欲望。诗人在诗中所吐露的心声,实际上恰恰反映了大众内心共有的渴望,不过是将人人心中所想、欲言又止的话语,勇敢地诉诸笔端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借读书幽兴作诗以干谒兵部侍郎李进,观第六句,参盖不安于祠部员外郎之闲位,欲谋迁前行兵部之职。首联、颈联俗陋,颔联及结联用典切合秋夜读书,却好。

现代原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岑参《范公丛竹歌》

下一篇:唐·芮挺章《江南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