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shāng
shān
zuì
gāo
dǐ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gāo
gāo
shān
dǐng
wàng
wéi
yān
yún
xià
yǒu
tiáo
tōng
chǔ
qín
huò
míng
yòu
xīn
huò
qiān
shēn
chéng
zhě
zhě
lái
yún
yún
rén
wèi
néng
chū
xiāo
chén
nián
sān
wǎng
xiào
rén

译文

这商山的山顶高耸入云,向四周望去只见一片烟云。山下有一条道路,连通着楚地和秦地。有的人被名声诱惑了内心,有的人被利益牵动了自身。乘车的人和背负货物的人,来来往往忙忙碌碌说什么呢。我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员,没能超脱这喧嚣的尘世。七年内三次往返这里,又怎么能嘲笑别人呢。

逐句剖析

"高高此山顶":这商山的山顶高耸入云,

"四望唯烟云":向四周望去只见一片烟云。

"下有一条路":山下有一条道路,

"通达楚与秦":连通着楚地和秦地。

# 秦:古国名。开国君主是秦襄公。春秋时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楚:古国名。西周时立国于荆山一带,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

"或名诱其心":有的人被名声诱惑了内心,

"或利牵其身":有的人被利益牵动了自身。

"乘者及负者":乘车的人和背负货物的人,

# 乘者及负者:指乘坐与抬架交通工具通过山路的人。及:一作与。

"来去何云云":来来往往忙忙碌碌说什么呢。

# 何云云:指众多。云云:一作纷纷。

"我亦斯人徒":我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 斯人徒:指登山众人中的一员。

"未能出嚣尘":没能超脱这喧嚣的尘世。

# 嚣尘:指俗世。

"七年三往复":七年内三次往返这里,

# 三往复:谓三次经过商山。

"何得笑他人":又怎么能嘲笑别人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商山最高顶》是唐代白居易的山水田园诗,存于《全唐诗》中。诗中描绘商山最高顶俯瞰所见的烟云缭绕之景与贯通秦楚的山路,以“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的哲思,抒发对世俗名利牵绊的深刻反思。元和十年(815年)至长庆二年(822年),因仕途起伏,白居易七年间曾三度往返商於古道。此诗便作于他外放杭州刺史的途中,诗中“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的自省之语,道出对宦海沉浮的深切体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元和十年(815年)至长庆二年(822年)间,白居易因仕途起伏三次往返商於古道。815年首次被贬江州司马时,他在《初贬官过望秦岭》中仍流露消沉心绪。到822年主动请缨外放杭州刺史时,他已历经七年三次往返此道。于商山最高顶俯瞰连通长安与江南的“名利路”,触景生情写下“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的实景刻画,末句“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则凝结成对世俗羁绊的深刻自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诗。诗中营造出开阔苍茫的氛围,描绘了登上商山最高顶所见的烟云与山下道路及行人。通过描写世人在名利之路上的忙碌,表达对这种追名逐利现象的感慨。诗人以自己未能超脱尘世为例,体现自我反思,表达出对无法摆脱世俗束缚的无奈。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诗人登上商山最高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周茫茫的烟云,给人一种空灵、迷茫之感。随后目光下移,看到山下有一条连接楚地与秦地的道路,为下文写路上行人做了铺垫。这几句通过描写登山所见,从山顶的烟云到山下的道路,由远及近,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又略带迷茫的氛围。中间四句:“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诗人看到山下道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有乘车的,有背负东西步行的,他们行色匆匆。诗人感慨这些人或是被名声诱惑,或是被利益驱使,才如此奔波忙碌。这几句生动地描绘了世人在名利道路上奔波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感慨。最后四句:“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诗人在感慨他人之后,转而反思自己。他意识到自己也是这尘世中的一员,同样没能摆脱喧嚣的尘世。自己在这七年里多次往返于这条道路,又有什么资格去嘲笑别人呢?这种自我反思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体现了诗人对自身和世人境遇的深刻认识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元稹《襄阳道》

下一篇:唐·白居易《山石榴花十二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