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此山顶":这商山的山顶高耸入云,
"四望唯烟云":向四周望去只见一片烟云。
"下有一条路":山下有一条道路,
"通达楚与秦":连通着楚地和秦地。
# 秦:古国名。开国君主是秦襄公。春秋时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楚:古国名。西周时立国于荆山一带,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
"或名诱其心":有的人被名声诱惑了内心,
"或利牵其身":有的人被利益牵动了自身。
"乘者及负者":乘车的人和背负货物的人,
# 乘者及负者:指乘坐与抬架交通工具通过山路的人。及:一作与。
"来去何云云":来来往往忙忙碌碌说什么呢。
# 何云云:指众多。云云:一作纷纷。
"我亦斯人徒":我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 斯人徒:指登山众人中的一员。
"未能出嚣尘":没能超脱这喧嚣的尘世。
# 嚣尘:指俗世。
"七年三往复":七年内三次往返这里,
# 三往复:谓三次经过商山。
"何得笑他人":又怎么能嘲笑别人呢。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诗。诗中营造出开阔苍茫的氛围,描绘了登上商山最高顶所见的烟云与山下道路及行人。通过描写世人在名利之路上的忙碌,表达对这种追名逐利现象的感慨。诗人以自己未能超脱尘世为例,体现自我反思,表达出对无法摆脱世俗束缚的无奈。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诗人登上商山最高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周茫茫的烟云,给人一种空灵、迷茫之感。随后目光下移,看到山下有一条连接楚地与秦地的道路,为下文写路上行人做了铺垫。这几句通过描写登山所见,从山顶的烟云到山下的道路,由远及近,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又略带迷茫的氛围。中间四句:“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诗人看到山下道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有乘车的,有背负东西步行的,他们行色匆匆。诗人感慨这些人或是被名声诱惑,或是被利益驱使,才如此奔波忙碌。这几句生动地描绘了世人在名利道路上奔波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感慨。最后四句:“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诗人在感慨他人之后,转而反思自己。他意识到自己也是这尘世中的一员,同样没能摆脱喧嚣的尘世。自己在这七年里多次往返于这条道路,又有什么资格去嘲笑别人呢?这种自我反思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体现了诗人对自身和世人境遇的深刻认识与无奈。
上一篇:唐·元稹《襄阳道》
下一篇:唐·白居易《山石榴花十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