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风生竹森森":西溪边有一片茂盛的竹林,绿色的风生自幽深的林荫,
"南潭萍开水沈沈":南潭里蓄着一片深沉的活水,水面上的浮萍漾开了我的心。
"丛翠万竿湘岸色":凝绿滴翠呵万竿丛竹,好像湘江的竹色在此凝存,
"空碧一泊松江心":空灵澄碧呵一潭池水,好似松江的心呵玲珑绝尘。
"浦派萦回误远近":溪流索绕呵紫绕着我的心,居然让我不辩高下与远近,
"桥岛向背迷窥临":桥岛向背呵错落纷纷,居然迷误了老翁的登临。
"澄澜方丈若万顷":阔仅方丈的澄波恍如万顷,
"倒影咫尺如千寻":近在咫尺的倒影却深邃如千寻之渊。
"泛然独游邈然坐":飘然独游或邈然独坐,
"坐念行心思古今":或坐或行神游古今。
"菟裘不闻有泉沼":菟裘之地再无泉池之美,
# 菟裘:地名,故地在今山东境内。
"西河亦恐无云林":西河恐怕也难觅云雾缭绕的深林。
# 西河:地名,今山西临汾附近。
"岂如白翁退老地":哪如我这老翁归隐地,
"树高竹密池塘深":树高竹密呵池影深。
"华亭双鹤白矫矫":绕亭双鹤来又去,白得出奇的羽毛亮晶晶,
"太湖四石青岑岑":太湖石高大,太湖石青润,好似硕大的碧玉照我心。
"眼前尽日更无客":眼前整天无行客,
"膝上此时唯有琴":此时膝上只有琴。
"洛阳冠盖自相索":任他洛阳官史相追逐,求官争名乱纷纷,
"谁肯来此同抽簪":谁人同我来此地,抽身归隐在泉林。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题材诗。描绘了唐大和九年(835),白居易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时,池上的西溪、南潭等胜景,如竹林森森、潭水沈沈、浦派萦回、桥岛错落,展现出景致的幽深曲折、变化多端。诗中体现出诗人自由自在地独游、独坐,回顾过往、思索古今的闲适超脱心境,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同时,通过将菟裘、西河与之对比,强调自己退隐之地的美好,表达了对当下生活环境的喜爱与满足,以及对世俗名利场的不屑。然而,在这悠然自得之中,言语间又流露出因无人理解自己弃官归隐、独向山水的怅惘情怀。
2. 写作手法
烘托:诗的开篇,“西溪风生竹森森,南潭萍开水沈沈”,通过对西溪竹林因风生而沙沙作响、南潭浮萍散开露出深沉池水的描写,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这不仅为全诗奠定了宁静的基调,也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这种宁静环境的喜爱,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做了铺垫。细节描写:在描写溪流与桥岛时,“浦派萦回误远近,桥岛向背迷窥临”是细腻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池上景致的复杂多变。夸张:“澄澜方丈若万顷,倒影咫尺如千寻”运用夸张手法,将狭小的澄澈水波夸大为仿佛有万顷之阔,咫尺倒影形容得好似有千寻之深。对比:诗中多处运用对比,“菟裘不闻有泉沼,西河亦恐无云林。岂如白翁退老地,树高竹密池塘深”,将菟裘、西河与自己的退隐之地对比,突出此地环境的美好;“洛阳冠盖自相索,谁肯来此同抽簪”,把洛阳达官显贵追逐名利的热闹场景与自己独处抚琴的宁静生活相对比,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对世俗名利场的不屑以及自身心境的超脱,同时也流露出无人理解自己归隐选择的怅惘。借景抒情:“泛然独游邈然坐,坐念行心思古今”,在悠然的游玩与静思中,自然而然地抒发闲适超脱心境与对人生、历史的思索。直抒胸臆:“岂如白翁退老地”“谁肯来此同抽簪”等语句,直接表达对退隐之地的眷恋以及对世俗现象的感慨,使情感表达更为直接且强烈。
3. 分段赏析
“西溪风生竹森森,南潭萍开水沈沈。丛翠万竿湘岸色,空碧一泊松江心”开篇诗人便勾勒出一幅清新静谧的池上画卷。西溪畔,微风轻拂,茂密竹林摇曳生姿,“森森”二字将竹子的郁郁葱葱、幽深之态尽显,营造出清幽的氛围,奠定了全诗宁静的基调。南潭中,浮萍缓缓散开,露出深邃的池水,“沈沈”一词生动展现出潭水的深沉与神秘。紧接着,诗人展开联想,把眼前万竿翠竹比作湘岸之色,赋予竹子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将澄澈潭水想象成松江之心,凸显其空灵澄澈。此段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巧妙联想,生动展现出诗人对池上自然景观的倾心与赞叹。“浦派萦回误远近,桥岛向背迷窥临。澄澜方丈若万顷,倒影咫尺如千寻”这一段聚焦于池上溪流与桥岛的景致。水的支流蜿蜒曲折,诗人置身其中,竟被这错综复杂的水路迷惑,难以分辨远近,从侧面生动地表现出池上景致幽深曲折、变化多端的特点。桥与岛或相向而立,或背向而置,错落有致,诗人在观赏时常常迷失方向,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复杂与独特。随后,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将仅仅方丈大小的澄澈水波形容得仿佛有万顷之广阔,将近在咫尺的倒影描绘得好似有千寻之深邃,生动展现出池上景观虽空间有限,却蕴含着磅礴的气势与深邃的意境,诗人对眼前奇妙景象的惊叹之情溢于言表。“泛然独游邈然坐,坐念行心思古今。菟裘不闻有泉沼,西河亦恐无云林”诗的笔触在此处由景转入情。诗人自由自在地独自游玩,而后悠然坐下,思绪不由自主地飘飞起来,回顾往昔经历,思考古今变迁,尽显闲适超脱的心境以及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索。诗人拿菟裘和西河与自己当下所处之地进行对比,直言那些地方没有如此美妙的泉沼与云林,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自己退隐之地的独特与美好,表达了对当下生活环境的喜爱与满足。“岂如白翁退老地,树高竹密池塘深。华亭双鹤白矫矫,太湖四石青岑岑”这一段进一步描绘诗人退隐之地的独特魅力。诗人再次强调此地作为退隐之所的优势,树木高大挺拔,竹林茂密幽深,池塘宁静深邃,环境清幽宜人,流露出对这片宁静天地的深深眷恋。随后,诗人描写华亭双鹤洁白矫健的身姿、太湖石青黑高峻的形态,为这清幽的环境增添了几分灵动与古朴之美,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活。“眼前尽日更无客,膝上此时唯有琴。洛阳冠盖自相索,谁肯来此同抽簪”最后一段将诗人的心境与世俗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描绘出自己独处时的悠然画面,一整天都没有客人前来打扰,唯有古琴相伴,尽显闲适与自在。而后,诗人将洛阳达官显贵们相互追逐名利的热闹场景与自己的宁静生活相对照,感慨在这追逐名利的世俗环境中,无人愿意像自己一样,放下功名利禄,归隐到这宁静的山水之间,既表达了对世俗名利场的不屑,又流露出一丝无人理解的孤独与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