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cóng
xiōng
gào

朝代:唐作者:方干浏览量:1
dào
běn
xiàn
yòu
yīng
chù
féng
liú
nián
zhì
huá
xiāng
róng
yáo
yuè
kōng
chéng
zhōng
xīn
suí
tiáo
guò
qiān
fēng

译文

道路本就没有尽头,更不知相逢何处。逝水流年,岂容虚度,头上的白发,时光不肯饶人。旅途夜渡,水波摇动月影,快到达冷落的空城时,雨声将掩短终生。我的心情跟着你的马奔驰,越过了千山万水。

逐句剖析

"道路本无限":道路本就没有尽头,

"又应何处逢":更不知相逢何处。

# 又:一作更。

"流年莫虚掷":逝水流年,岂容虚度,

# 流年:流逝得年华,时光。

"华发不相容":头上的白发,时光不肯饶人。

# 华发:花白的头发。

"野渡波摇月":旅途夜渡,水波摇动月影,

"空城雨翳钟":快到达冷落的空城时,雨声将掩短终生。

# 翳:遮蔽,覆盖。,空:一作寒。

"此心随去马":我的心情跟着你的马奔驰,

# 去马:一作去鸟。

"迢递过千峰":越过了千山万水。

# 千:一作重。,迢递:遥远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从兄郜》是唐代诗人方干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开篇感慨人生道路漫长,不知与从兄何处再逢,奠定伤感基调;颔联借珍惜时光之语,抒发岁月不待人、重逢难期的愁绪,巧用比拟手法增强感染力;颈联“野渡波摇月,空城雨翳钟”以动衬静,细致刻画野渡、水波、月影、空城、细雨、钟声等意象,勾勒出送别时凄清冷寂的环境氛围;尾联想象心随从兄之马跨越千山,将不舍之情推向高潮。全诗格调沉郁,情感真挚,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写与对时光、重逢的感慨,生动展现出诗人与从兄分别时的深切不舍与哀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方干(809~886?),唐代诗人。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举进士不第,隐居于会稽镜湖。咸通至中和间,以诗著名江南,交游颇广。其诗多酬和之作,亦常抒写羁旅之思及闲适出世之想,还主张苦吟,自言“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诗风近贾岛、姚合,气格清迥,意度闲远。在晚唐纤靡俚俗之中独能自振,工于律绝,清润小巧,且多警句。代表作品有《感怀》《鉴戒录》。有《玄英先生诗集》10卷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通过感慨人生道路漫长、岁月流逝,描绘凄清冷寂的送别环境,想象心随从兄跨越千山,营造出沉郁哀伤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从兄强烈的不舍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拟:“流年莫虚掷,华发不相容”,前句将抽象的时间比作可随意抛掷的物体,后句把无主观感情的华发拟人化,增强诗句形象感,使其生动活泼,“莫虚掷”起警示作用,“不相容”增强紧迫感,达到劝诫效果。以动衬静:“野渡波摇月”中,“摇”字描绘出月亮倒影在水中随波荡漾的动态,以此衬托出诗人送别从兄时环境的凄清冷寂。想象:“此心随去马,迢递过千峰”,诗人想象自己的心随从兄的马匹而去,跨越千山万水,生动地表达出对从兄强烈的不舍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道路本无限,又应何处逢”,以质朴的语言感慨人生道路漫长无垠,发出天下虽大却不知与堂兄何时再相逢的疑问,直接表达出分别后的迷茫与伤感;颔联“流年莫虚掷,华发不相容”,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流年”比作可随意抛掷的物体,赋予无情感的“华发”以人的主观意识,生动形象地告诫人们珍惜时光,同时也暗含岁月匆匆,与从兄不知何时再能相见的哀伤,“莫虚掷”的劝诫与“不相容”的紧迫感,使诗句更具感染力;颈联“野渡波摇月,空城雨翳钟”,“摇”字生动描绘出野渡水面上月影随波晃动的动态,以动衬静,凸显出送别环境的凄清孤寂,“雨”字作为诗眼,细致刻画了空城细雨绵绵,遮蔽钟声的朦胧景象,营造出压抑而冷清的氛围;尾联“此心随去马,迢递过千峰”,运用想象的手法,诗人想象自己的心随从兄的马匹一同远去,跨越千山万水,将内心深处对从兄强烈的不舍与牵挂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题东溪公幽居》

下一篇:唐·鲍溶《相和歌辞·怨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