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秋月两相和":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
# 和:和谐(xié),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未打磨的镜子。
# 磨:指打磨,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作的,镜子表面需要经过打磨。,潭面:指湖面。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
#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指洞庭湖中的君山。,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遥:遥远。
"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绝,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湖光与秋月和谐相融,潭面平静,远望山水如白银盘与青螺的优美景象。通过对洞庭景色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与赞美,体现出诗人壮阔的气度和高卓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比喻:“潭面无风镜未磨”将平静的潭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铜镜,生动展现湖面朦胧之态;“白银盘里一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形象地描绘出洞庭山水的优美轮廓。动静结合:“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是静态描写,描绘出秋夜洞庭湖湖面平静、月光与湖光交融的宁静画面;而诗人的“遥望”动作则为动态,动静结合,使诗歌富有层次感。
3. 分段赏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和”字炼字精妙,生动展现湖光与秋月交融的和谐之美,营造出空灵宁静的境界。将潭面比作未磨之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描绘出湖面在月光下朦胧迷濛的质感,体现诗人对宁静优美之景的敏锐捕捉。“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点明视角,自然引出后句。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比喻新奇。“白银盘”展现湖面的澄澈、平静与光泽,“青螺”凸显君山的小巧、翠绿与秀丽。此句不仅体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还通过对山水的描绘,传达出其壮阔的气度与高卓的情致。
4. 作品点评
《望洞庭》是刘禹锡诗歌中的佳作,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诗人以清新笔触,运用精妙的比喻,如“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将洞庭湖的宁静朦胧与山水的秀丽巧妙呈现,使景色极具画面感与感染力。诗歌不仅展现了秋夜洞庭的优美风光,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更借景彰显出诗人壮阔的气度和高卓的情致。其意境空灵、风格明快,以小见大,于写景中见精神,为后人描绘了一幅经典的山水画卷,对后世山水诗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启发意义。
# 刘禹锡尚书有《望洞庭》之句,雍使君陶有《咏君山》之诗,其如作者之才,往往暗合。刘《望洞庭》诗曰:“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雍《咏君山》诗曰:“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五代十国何光远《鉴诫录》
# 诗家有换骨法,谓用古人意而点化之,使加工也。……刘禹锡云:“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谷点化之,则云:“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意巧则浅,若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是也。
明谢榛《四溟诗话》
上一篇:唐·杜牧《秋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