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入山林初息影":欣喜地进入山林,开始停下奔波的身影,
"厌趋朝市久劳生":厌倦了长期在朝廷和集市间劳碌的生活。
"早年薄有烟霞志":早年就稍有归隐山林的志向,
"岁晚深谙世俗情":年纪大了后深深了解世俗的人情世故。
"已许虎溪云里卧":已经决定在虎溪般的云间栖息,
"不争龙尾道前行":不再争抢在龙尾道上前行。
"从兹耳界应清净":从此耳边应该清净。
"免见啾啾毁誉声":避免听到那些叽叽喳喳的毁谤和赞誉声。
"长松树下小溪头":在高大的松树下面,小溪的源头,
"班鹿胎巾白布裘":头戴鹿皮帽,身穿白布裘。
"药圃茶园为产业":把药圃和茶园当作产业,
"野麋林鹤是交游":与野生的麋鹿和山林中的仙鹤为交往的朋友。
"云生涧户衣裳润":云气在山涧的门户处生成,打湿了衣裳,
"岚隐山厨火烛幽":山岚遮蔽了山厨,里面的火烛显得很幽暗。
"最爱一泉新引得":最喜爱新引来的一股泉水,
"清泠屈曲绕阶流":泉水清凉曲折地绕着台阶流淌。
"日高睡足犹慵起":太阳升高,睡足了还是慵懒地不想起床,
"小阁重衾不怕寒":在小阁中盖着厚厚的被子不怕寒冷。
# 衾:一作“裘”。
"遗爱寺钟欹枕听":斜靠着枕头听遗爱寺传来的钟声,
# 钟:一作“泉”。
"香炉峰雪拨帘看":拨开帘子看香炉峰上的积雪。
"匡庐便是逃名地":庐山就是我逃避声名的地方,
"司马仍为送老官":我身为司马这个官职,仍可在此安度晚年。
"心泰身宁是归处":内心安定、身体安宁的地方就是归宿,
"故乡何独在长安":故乡又何必只是长安呢。
# 何:一作“可”。
"宦途自此心长别":从此心中与仕途长久告别,
"世事从今口不言":从今以后对世间之事不再开口谈论。
"岂止形骸同土木":岂止是身体像土木一样,
"兼将寿夭任乾坤":并且将寿命长短都听任天地安排。
"胸中壮气犹须遣":胸中的壮志豪情仍然需要排遣,
"身外浮荣何足论":身外的虚荣又哪里值得谈论。
# 荣:一作“云”。
"还有一条遗恨事":还有一件遗留遗憾的事情,
"高家门馆未酬恩":高家门馆对我的恩情还没有报答。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对比:“喜入山林初息影,厌趋朝市久劳生”,将对山林生活的喜爱与对朝市奔波的厌倦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心境的转变和对归隐的向往。用典:“已许虎溪云里卧”,借用“虎溪”这一典故,暗示自己将像古代隐士一样归隐山林,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借景抒情:“云生涧户衣裳润,岚隐山厨火烛幽。最爱一泉新引得,清泠屈曲绕阶流”,通过描绘山林中云气、山厨、清泉等景色,抒发对归隐生活的喜爱之情。直抒胸臆:开篇“喜入山林初息影,厌趋朝市久劳生”直接表明对山林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官场奔波的厌倦,毫不隐晦地传达出内心感受。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前两联“喜入山林初息影,厌趋朝市久劳生。早年薄有烟霞志,岁晚深谙世俗情”,诗人开篇直抒胸臆,表达对山林的喜爱和对朝市的厌倦,回顾早年就有归隐之志,随着年龄增长更了解世俗,为全诗奠定基调。后两联“已许虎溪云里卧,不争龙尾道前行。从兹耳界应清净,免见啾啾毁誉声”,表明决心归隐山林,不再参与官场争斗,期望能耳根清净,远离官场的是非毁誉。第二首:前两联“长松树下小溪头,班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描绘归隐后的生活场景,在长松下、小溪边,身着朴素,以药圃茶园为业,与野麋林鹤为友,展现闲适自在的生活。后两联“云生涧户衣裳润,岚隐山厨火烛幽。最爱一泉新引得,清泠屈曲绕阶流”,进一步刻画山林景色,云气湿润衣裳,山岚遮蔽山厨,尤其喜爱新引的清泉绕阶流淌,体现对归隐生活环境的喜爱。第三首:前两联“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写诗人日高仍懒起,在小阁拥厚被,不惧寒,尽显闲适自在。从听钟、看雪角度,展现诗人于庐山中惬意赏景的悠然。后两联“匡庐便是逃名地,司马仍为送老官。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表明庐山是避世佳处,诗人愿以司马之职在此终老,流露出厌官场、求宁静之情。直抒胸臆,称内心安宁处即归宿,不必念长安故乡,尽显豁达超脱。第四首:前两联“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岂止形骸同土木,兼将寿夭任乾坤。”直言与宦途决裂,不再谈世事,尽显官场失意之无奈。以形若土木、听任寿夭,极言对世事心灰意冷、消极认命。后两联“胸中壮气犹须遣,身外浮荣何足论。还有一条遗恨事,高家门馆未酬恩。”虽有壮气待排遣,但已视身外荣华如无物,心态超脱。点明遗憾是未报高家恩,于消极中见重情一面。
# 日高犹慵起,此是闲客常理,今出睡足而犹慵起,此便是南郭子虚仰天长啸,嗒焉自丧境界,固非心未降伏人所得冒滥也。三、四倚枕听钟,拨帘看雪,须知不是夸语新堂好景,便是此老身心放倒、得大快活之实在供据,看后解自知之(首四句下)。前解本写得好,何意后解又暏伧父?至于“心泰身宁”等字,凡雅盖复尽情矣(末四句下)。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触境怡情,及时行乐,迁谪之感毫不挂怀,全是一团真趣流露笔墨间。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上一篇:唐·白居易《答春》
下一篇:唐·白居易《醉吟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