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到人日":从正月初一至初七,
"未有不阴时":没有一天不是阴天。
"冰雪莺难至":冰雪覆盖着大地,鸟儿难觅踪迹,
"春寒花较迟":春寒料峭,花儿比往年开得更迟。
"云随白水落":白云远去,与江水融为一体,
"风振紫山悲":寒风刮过,引起紫山阵阵回响。
"蓬鬓稀疏久":我的鬓发早已蓬乱稀疏,
# 久:一作“少”。
"无劳比素丝":无需与那白色的丝线相比。
"此日此时人共得":此日此时,人人都在欢度佳节,
"一谈一笑俗相看":大家谈一谈,笑一笑,以习俗互相对待。
"尊前柏叶休随酒":但元旦已过,再饮柏叶酒难免为多事,
# 尊:一作“樽”。
"胜里金花巧耐寒":花畏寒不开,只有佩戴剪裁的彩胜金花。
# 耐:一作“奈”。
"佩剑冲星聊暂拔":拔剑醉舞,气冲牛斗之间,
"匣琴流水自须弹":开匣鸣琴,志在高山流水之中。
"早春重引江湖兴":我将在早春再度开始遨游江湖,
"直道无忧行路难":只要秉持直道就无需担忧行路艰难。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第一首中“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通过描写冰雪、春寒、云水、悲风等景象,营造出阴冷、压抑的氛围,借此抒发诗人内心的落寞与感伤。用典:第二首中“尊前柏叶休随酒”,运用人日饮柏叶酒的典故,“胜里金花巧耐寒”中“胜里金花”象征着人日的美好与坚韧。通过这些表达对传统习俗的看法以及对生活的态度。直抒胸臆:第二首中“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直接表达出诗人在早春时节的兴致以及对人生道路秉持直道的信念,展现出豁达乐观的情怀。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直接点明时间从正月初一到人日,天气一直阴沉,为全诗定下低沉的基调。颔联:“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具体描绘因冰雪、春寒导致莺鸟难来、花开延迟的景象,进一步渲染阴沉、迟滞的氛围,烘托诗人内心的郁闷。颈联:“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以云水飘落、悲风振山的景象,强化了悲伤的氛围,情景交融,将诗人的落寞之感推向高潮。尾联:“蓬鬓稀疏久,无劳比素丝。”由景及人,联想到自己稀疏的鬓发,表达出对时光流逝、自身衰老的无奈与感伤,收束全诗。第二首七言律诗:首联:“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点明人日这天大家共同度过,人们以平常的谈笑对待,为下文展开自我宽慰和对生活的思考做铺垫。颔联:“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谈及人日习俗,劝人不必拘泥于柏叶随酒,夸赞胜里金花耐寒,既体现对习俗的看法,也暗示生活应乐观面对困难。颈联:“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通过拔剑冲星、弹琴流水的行为,展现出诗人的豪情与雅兴,表达积极的生活态度。尾联:“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表达在早春引发江湖之兴,只要秉持直道就无惧行路艰难,点明主旨,展现出豁达乐观的情怀。
# 首章,感人日阴寒而作也。上四写阴惨气象,下乃触景而增忧。次章,当人日而思出峡也。人共得,举世同此人日。俗相看,流俗相沿为乐。柏叶休随,言元日已过。金花耐寒,见人日尚阴。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一
上一篇:唐·李嘉祐《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
下一篇:唐·汪遵《咏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