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zhōu
huán
jiāng
yīn
zhōng
zuò

朝代:唐作者:李嘉祐浏览量:1
chù
chù
kōng
luò
jiāng
cūn
rěn
kàn
rén
huā
cǎn
duō
niǎo
shēng
hán
huáng
chū
lín
jùn
táo
qián
wèi
guān
chéng
chūn
zhēng
shuí
kěn
wèn
diāo
cán

译文

处处是空荡的篱笆院落​​,​​江畔村庄的惨状不忍目睹​​。​​人迹稀少,野花颜色惨淡​​,​​阴雨不绝,鸟鸣声透出寒意​​。​​新任长官刚赴州郡​​,​​我像陶潜般尚未辞官​​。​​当此春日忙于征战讨伐​​,​​谁肯过问这凋敝的民生与残破的村庄。

逐句剖析

"处处空篱落":处处是空荡的篱笆院落​​,​​

# 落:村落。

"江村不忍看":江畔村庄的惨状不忍目睹​​。

"无人花色惨":​​人迹稀少,野花颜色惨淡​​,

"多雨鸟声寒":​​阴雨不绝,鸟鸣声透出寒意​​。

"黄霸初临郡":​​新任长官刚赴州郡​​,​​

"陶潜未罢官":我像陶潜般尚未辞官​​。

# 罢:一作去。

"乘春务征伐":​​当此春日忙于征战讨伐​​,

# 春务:春季的农事。致力,从事。

"谁肯问凋残":​​谁肯过问这凋敝的民生与残破的村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是唐代诗人李嘉祐从常州返回江阴途中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战乱后农村的荒凉景象。首联直接展现了村庄人去屋空的萧条场面,让人不忍直视。颔联通过花色黯淡、鸟鸣凄寒的细节,生动传达出战乱带来的悲凉氛围。颈联借用汉代名臣黄霸和晋代隐士陶潜的典故,暗示当时地方官员更替频繁,却无人真正关心民生疾苦。尾联直指时弊,批评当权者只顾征战而不顾百姓死活。全诗语言朴实,情感沉痛,通过对战后农村凋敝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强烈不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李嘉祐(728?~779?),唐代诗人。字从一,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天宝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台州刺史、袁州刺史等职。他与钱起、郎士元、刘长卿并称“钱郎刘李”。其工诗,善写山水景物,以绮靡婉丽著称,有受齐梁诗风影响的痕迹。有《李嘉祐集》(又称《台阁集》)二卷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战乱感怀诗。此诗描绘了战乱后江阴至常州沿途村庄的荒凉凋敝之景,抒发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忧虑与对当局只顾征伐、无视民生凋残的愤懑无奈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多处用典,如“黄霸初临郡”​​,借用黄霸的典故,黄霸为西汉名臣(前130—前51年),以“外宽内明”的治理风格著称,劝课农桑、推行教化,被后世视为“循吏”典范。在这里表面写新刺史到任,暗含对官员的期待。但结合上下文“乘春务征伐”,新任官员忙于军事而无暇民生,与黄霸“力劝耕桑”的治绩形成强烈反差。

3. 分段赏析

首联​​“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两句,前句是眼前直接的荒芜景象,后句则点出诗人内心的痛苦挣扎,即便目不忍睹,江村的凋零残破也依然无法回避,直刺心底。颔联​​“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描绘出战乱时期的凄凉景象。前一句写眼睛看到的景色,花儿的颜色本来不会因为打仗而改变,但诗人却觉得,老百姓的苦难让花色都变得不一样了。后一句写耳朵听到的声音,虽然是描写鸟叫,但一个“寒”字,把鸟叫声也写得很凄凉,正好反映了诗人当时沉重的心情。​​颈联​​“黄霸初临郡,陶潜未罢官”借典故暗讽时局。黄霸为汉代良吏,治郡重农安民;陶潜辞官归隐,坚守高洁。诗人反用其意:当下既无黄霸般的恤民之官,亦无陶潜式的退隐之德,官吏们尸位素餐。典故对比凸显现实中的吏治腐败与民生无人问津。​​尾联​​“乘春务征伐,谁肯问凋残”直斥时弊,点明主旨。“乘春”本应播种希望,却用于征战;“凋残”直指民生疾苦。反问句“谁肯问”批判统治者穷兵黩武、漠视百姓,将个人悲愤升华为对时代的控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间气集》所载(嘉祐诗),殊亦平平。余更喜其“风摇近水叶,云护欲霜天”、“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能全季布诺,不道鲁连功”、“爽气遥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殊有雅致。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杨师道《中书寓直咏雨简褚起居上官学士》

下一篇:唐·杜甫《人日两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