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hǎi
yuǎn
shì
zhù
shù
jiān
chóu
zhuō
shī
zhé
zhù
wēi
chéng
zài
yǒu
cháng
shí
cài
róng
wèi
jiàn
piān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hàn
jiā
máo
jié
xióng
cái
bǎi
yuè
nán
míng
tǒng
wài
tái
shēn
zài
jiàng
shā
chuán
liù
yāo
xuán
qīng
shòu
sān
tái
lián
tiān
làng
jìng
cháng
jīng
yìng
fān
duō
bǎo
lái
wén
dào
chǔ
fēn
yóu
wèi
miè
zhōng
jīng
pèi
sǎo
yún
léi

译文

朝廷把旄节交付给有雄才大略的您,您统辖着百越之地和南溟,担当着外台的重任。您身在红色的纱帐之中传授儒家的六艺,腰间悬挂着青色的绶带,官位仅次于三公。那与天相连的大海浪涛平静,巨大的鲸鱼也安静栖息,阳光映照下众多的宝船纷纷驶来。听说楚地的战乱之气还没有消散,最终还必须依靠您的旌旗和军队去扫除那如雷般的战乱。

逐句剖析

"汉家旄节付雄才":朝廷把旄节交付给有雄才大略的您,

"百越南溟统外台":您统辖着百越之地和南溟,担当着外台的重任。

# 南溟:南海。,百越:古代对居于江、浙、闽、粤的越族的总称。

"身在绛纱传六艺":您身在红色的纱帐之中传授儒家的六艺,

#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汉以后指儒家经典。

"腰悬青绶亚三台":腰间悬挂着青色的绶带,官位仅次于三公。

# 三台:星座名,代指宰相。亚三台,指御史大夫,汉为亚相。

"连天浪静长鲸息":那与天相连的大海浪涛平静,巨大的鲸鱼也安静栖息,

# 鲸:海中大鱼,古代以之喻指恶人。

"映日帆多宝舶来":阳光映照下众多的宝船纷纷驶来。

"闻道楚氛犹未灭":听说楚地的战乱之气还没有消散,

"终须旌旆扫云雷":最终还必须依靠您的旌旗和军队去扫除那如雷般的战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辄著微诚再有长句时蔡戎未弭故见于篇末》由唐代刘禹锡创作。诗中先盛赞朝廷委重任于具雄才的马大夫治理百越南海。继而描绘其在当地传播文化,南海呈现出和平繁荣之景。写作手法上,借景与叙事相结合,“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展现出和平昌盛画面。分段来看,前半部分突出马大夫身负使命与地位尊崇,后半部分描绘南海现状及对平乱的期望。此诗风格豪迈,生动展现唐朝向外传播文化的积极政策,体现出刘禹锡对国家局势的关注及对马大夫的赞美,在其诗作中独具特色,反映出时代特征与诗人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汉家旄节付雄才”,以汉代授予使者旄节来借指朝廷对马大夫的重用,赋予马大夫在南越、南溟统领外台的重任,增添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对偶:“身在绛纱传六艺,腰悬青绶亚三台”,“身在”对“腰悬”,“绛纱”对“青绶”,“传六艺”对“亚三台”,对仗工整,既写出马大夫传播学识,又点明其官职地位。借景抒情:“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描绘出海面风平浪静,长鲸隐匿,众多宝船映日而来的景象,借这祥和繁荣之景,含蓄表达对马大夫治理有方的赞美。用典:“闻道楚氛犹未灭,终须旌旆扫云雷”,“楚氛”用典,指代当时蔡戎未弭的战乱局面,借典故表明局势严峻,期待马大夫能像挥动旌旆驱散云雷一样平定战乱。

2. 分段赏析

《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辄著微诚再有长句时蔡戎未弭故见于篇末》首句“汉家旄节付雄才”,以汉代典故开篇,借指朝廷对马大夫的重用,奠定对马大夫赞赏的基调。“百越南溟统外台”进一步点明马大夫统辖区域之广。“身在绛纱传六艺,腰悬青绶亚三台”运用对偶,既描绘出马大夫传播学识的儒者形象,又表明其尊贵官职。“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从写景角度,描绘出海面风平浪静、宝船众多的繁荣之景,借景抒情,侧面烘托马大夫治理有方。尾联“闻道楚氛犹未灭,终须旌旆扫云雷”,“楚氛”用典指代战乱,表达对马大夫能平定战乱的期待,展现出作者渴望局势安定的情感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相和歌辞·凤吹笙曲》

下一篇:唐·孟郊《嵩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