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jiāng
zhōu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jiāng
huí
wàng
jiàn
shuāng
huá
biǎo
zhī
shì
xún
yáng
西
guō
mén
yóu
zhōu
sān
shuǐ
yān
shā
huáng
hūn

译文

在江上曲折地看过去,望见两根高大的柱子,知道那是浔阳城西面外城的城门。那孤舟距离目的地还有三四里远,江水弥漫着烟雾,沙滩上飘着细雨,天色快要到黄昏了。

逐句剖析

"江回望见双华表":在江上曲折地看过去,望见两根高大的柱子,

# 华表:这里指路边作标志用的木柱。柱一般高丈余,上端有横板。,回:曲折。

"知是浔阳西郭门":知道那是浔阳城西面外城的城门。

"犹去孤舟三四里":那孤舟距离目的地还有三四里远,

# 舟:一作城。

"水烟沙雨欲黄昏":江水弥漫着烟雾,沙滩上飘着细雨,天色快要到黄昏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望江州》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绝句,作于被贬江州司马途中。此诗以简练笔触勾勒诗人舟中遥望浔阳城门的情景,通过“双华表”“孤舟”“水烟沙雨”等意象,营造出朦胧凄迷的意境,暗含贬谪途中的孤寂与怅惘。前两句点明目的地,后两句以暮色中的水烟沙雨隐喻人生迷茫,“孤舟”象征漂泊命运,“欲黄昏”强化苍凉基调。全诗运用白描与借景抒情手法,将个人失意融入山水意象,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末句“水烟沙雨欲黄昏”以五意象组合成诗,被誉为唐代贬谪诗好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赴任途中舟行至江州水域时,诗人于雨夜回望城郭时创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贬谪诗。诗歌通过描绘诗人被贬江州途中遥望浔阳城门的情景,借“孤舟”“水烟沙雨”等意象,营造出朦胧凄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怅惘之情,以及对人生前途的迷茫。诗中“双华表”象征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欲黄昏”则隐喻人生晚景的苍凉,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动荡相联结。

2. 写作手法

白描:以简练笔触勾勒景物,如“江回望见双华表”仅用七字便点明浔阳地标,不加修饰却意境深远。借景抒情:通过“水烟沙雨”“欲黄昏”等自然意象,将被贬后的孤寂与怅惘融入暮色苍茫的画面中,达到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全诗以景语作结,通过“水烟沙雨”的动态描写与“黄昏”的时间定格,将复杂心绪诉诸画面,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江回望见双华表,知是浔阳西郭门”:诗人在江上回首眺望,看到双华表,凭借经验知道那便是浔阳西郭门。这两句交代了诗人的位置和所望之物,简洁明了地表明诗人即将到达江州城,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铺垫,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即将到达目的地的期待之情。后两句“犹去孤舟三四里,水烟沙雨欲黄昏”:此时孤舟距离江州城还有三四里路,周围环境是水烟弥漫、沙雨纷纷,且天色逐渐向黄昏过渡。“犹去”二字强调了距离感,“孤舟”则突出了诗人的孤独,而“水烟沙雨欲黄昏”的景色描写,进一步渲染出孤寂、朦胧的氛围,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寂与惆怅之情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贾岛《郊居即事》

下一篇:唐·司马扎《筑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