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州城中众心死":蔡州城里的叛军已经斗志全衰,
# 心死:绝望。
"妖星夜落照壕水":晚上妖星陨落,余光把护城河照白。
# 壕水:一作“河水”。
"汉家飞将下天来":李愬像飞将军李广那样从天而降,
"马箠一挥门洞开":马鞭一指,城门立即大开。
# 马箠:马杖;马鞕。
"贼徒崩腾望旗拜":贼兵溃不成军,望到军旗便纷纷跪拜,
# 崩腾:突然跃起。
"有若群蛰惊春雷":如同冬眠的虫群被春雷惊起。
# 蛰:冬眠的动物。
"狂童面缚登槛车":狂妄的叛贼双手反绑,被押上囚车,
# 面缚:反绑双手,是古代一种投降仪式。
"太白夭矫垂捷书":胜利的捷报高高悬挂。
# 捷书:军事捷报。,太白:一作大帛。
"相公从容来镇抚":宰相裴度从容地前来安抚百姓,
# 相公:唐朝人对宰相的称呼,这里指裴度。
"常侍郊迎负文弩":李愬背负着文弩出郊外欢迎。
"四人归业闾里闲":平叛后,四民各安其业,城乡安闲宁静,
# 闲:一作间。,闾里:里巷;平民聚居之处。
"小儿跳浪健儿舞":小孩子嬉笑跳跃,士兵们起舞欢庆。
# 跳浪:一作踉跳。
"汝南晨鸡喔喔鸣":汝南城的晨鸡喔喔地啼鸣,
# 汝南晨鸡:典出《乐府诗集·鸡鸣歌》。汝南:即蔡州,天宝时为汝南郡。
"城头鼓角音和平":城头上军鼓号角气调和平。
# 音和平:和平之音。
"路傍老人忆旧事":路旁老人回忆起当年往事,
"相与感激皆涕零":面对官军一个个感激涕零。
# 涕零:落泪。,感激:感动。,相与:相向。
"老人收泣前致辞":老人强止住眼泪上前致辞,
# 泣:一作泪。
"官军入城人不知":官军入城百姓们全然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忽然惊异在这元和十二年,
"重见天宝承平时":重新看到天宝年间太平时。
# 承平:太平。,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被称为太平盛世。,重:一作喜。
"九衢车马浑浑流":大路上车马相连,浑浑如流,
# 浑浑:水势盛大。这里形容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九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使臣来献淮西囚":是使臣来献淮西叛乱的囚犯。
# 淮西囚:指叛军首领吴元济。
"四夷闻风失匕箸":割据的军阀们闻讯都怕得拿不住筷子,
# 失匕箸:一作“皆失据”,一作“皆失箸”。匕:羹匙。
"天子受贺登高楼":天子登上高楼接受百官贺赞。
"妖童擢发不足数":吴元济罪恶累累,擢发难以数尽,
# 擢发不足数:擢发:拔下头发(计数)。极言其多。发不足数:形容罪恶多得数不清。,妖童:邪恶的小子。对兴兵作乱者或侵略者的蔑称。
"血污城西一抔土":终于血污了一撮泥土,在城西被斩。
# 一抔土:一捧土。
"南峰无火楚泽间":南方从此没有战乱,淮西一带十分安宁,
# 峰:一作风。
"夜行不锁穆陵关":穆陵关夜间不用上锁,可以照旧通行。
"策勋礼毕天下泰":朝廷记功行赏后,天下出现太平局面,
# 泰:安定、太平。,策勋:记功勋于策书之上。
"猛士按剑看恒山":猛士们手持利剑,正准备收复常山郡。
# 猛士按剑看恒山:时唯恒山不庭。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战争叙事诗。描绘了李愬雪夜破蔡州的战斗场景、平叛后百姓的欢欣以及平叛带来的巨大影响,体现了诗人对平叛胜利的赞颂和对国家安定的期盼。
2. 写作手法
比喻:“汉家飞将下天来”将李愬比作汉代飞将军李广,凸显其作战时如神兵天降般的英勇无敌;“有若群蛰惊春雷”把惊慌失措的贼徒比作被春雷惊动的蛰伏虫兽,生动展现出叛军面对唐军时的溃败之态;“妖星夜落照壕水”将叛军比作妖星,暗示其如不祥之物般走向覆灭。化用:“汝南晨鸡喔喔鸣”一句,巧用古乐府《鸡鸣歌》中“东方欲明星烂烂,汝南晨鸡登坛唤”的表述。原句生动展现了东方渐明、晨鸡高啼报晓的画面,充满破晓时的蓬勃生机。作者在诗中,借“汝南晨鸡”既精准点明蔡州之地,又巧妙呼应平蔡之役在晨鸡报晓时分胜利结束的时间点。对比:“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使用对比手法。将元和十二年平定蔡州后的社会状况,与天宝年间的太平盛世相对照。一边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动荡,一边是往昔国泰民安的回忆,通过今昔对比,凸显平蔡战役对于恢复国家统一、重造太平的重大意义,也深刻表达出百姓对安定生活的期盼与欣喜。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蔡州城中众心死,妖星夜落照壕水”两句描绘出蔡州城战前的严峻形势。“众心死”形象地写出了城中军民对叛军的失望和不满,也暗示了叛军已失去民心,如“妖星夜落”般走向衰败。“妖星”一词将叛军比作不祥之物,生动地展现出叛军如黑暗势力般笼罩着蔡州城,而“照壕水”则进一步渲染出一种阴森的氛围,为后文的胜利做了铺垫。“汉家飞将下天来,马箠一挥门洞开”两句刻画了李愬将军的英勇形象。以“汉家飞将”喻指李愬,突出其如天降神兵般的勇猛无畏。“下天来”极具气势,生动地描绘出李愬军队的迅猛和不可阻挡。“马箠一挥”,一个简单而有力的动作,却表现出李愬指挥的果断,“门洞开”则形象地写出了叛军防线的脆弱,侧面烘托出李愬军队的强大战斗力。“贼徒崩腾望旗拜,有若群蛰惊春雷”两句展现了叛军的溃败之态。“贼徒崩腾”生动地描绘出叛军在唐军的攻势下慌乱逃窜的情景,“望旗拜”则写出了叛军面对唐军旗帜时的畏惧和投降的举动。“有若群蛰惊春雷”将叛军比作冬眠后被春雷惊醒的虫兽,形象地表现出叛军在唐军强大攻势下的惊慌失措和不堪一击。“狂童面缚登槛车,太白夭矫垂捷书”两句描写了叛军首领吴元济被俘及告捷的情景。“狂童面缚”形象地写出了吴元济被俘时的狼狈,“登槛车”则明确了其被押解的命运。“太白夭矫垂捷书”,“太白”本为金星,此处象征着胜利的消息,“夭矫”形容告捷文书在风中飘扬的姿态,生动地展现出胜利的喜悦和振奋人心的场景。“相公从容来镇抚,常侍郊迎负文弩”两句刻画了裴度和李愬的形象。“相公从容来镇抚”,“从容”一词表现出裴度入城时的镇定和威严,“镇抚”则突出了其对蔡州城的治理和安抚作用。“常侍郊迎负文弩”,李愬以最高礼节“郊迎”裴度,“负文弩”这一细节进一步体现了对裴度的敬重,也彰显了中央政权的权威。“四人归业闾里闲,小儿跳浪健儿舞”两句描绘了蔡州城平定后的祥和景象。“四人归业”写出了百姓回归正常生活,“闾里闲”表现出城乡的安宁平静。“小儿跳浪”生动地展现出儿童的欢乐,“健儿舞”则表现出士兵们的喜悦,从百姓和士兵两个角度,全面地呈现出蔡州城在平定后的生机勃勃,传达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赞美和欣慰之情。第二首:“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两句,以细腻笔触勾勒蔡州清晨的独特氛围。“汝南”二字巧妙化用古乐府《鸡鸣歌》中“东方欲明星烂烂,汝南晨鸡登坛唤”的成句,不仅贴合诗意,更显信手拈来的自然之妙,此为一巧;平蔡之役本就是雪夜奇袭,而战事恰在翌日晨鸡啼鸣时大功告成,时间上的巧妙契合,此为二巧;“雄鸡一唱天下白”,这里的晨鸡啼鸣,隐含着官军克复蔡州城,百姓重见天日之意,赋予诗句兴句的性质,此为三巧。一地、一时、一事,无一不巧。“城头鼓角”四字关联平蔡战事,此次战役出其不意,叛军在睡梦中就被解除武装,双方未经过激烈厮杀,加之李愬指挥才能卓越,城破后号令严明,秋毫无犯,因此连原本悲壮的鼓角声,听起来也显得格外“和平”。这两句以平常之语写奇袭,在字句之外下足功夫,看似平易质朴,实则笔力千钧,且能举重若轻,展现出非凡的艺术水准。“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采用速写般的表现手法,生动呈现出人民对平叛事业的衷心拥护。特意表述为“道旁”而非“道中”,巧妙暗示读者,此时“道中”正有大队官军行进。“忆旧事”实质上是一种今昔对比,蔡州老人目睹路上一队队雄赳赳的官军,不禁陷入深沉回忆。他曾亲历天宝盛世,享受过国家统一的太平岁月,也饱尝安史之乱后,蔡州沦为叛军巢穴的痛苦。从“忆旧事”到“皆涕零”,深刻地揭示出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热烈向往,以及平蔡之役对于民众的重大意义,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百姓内心的情感波澜。“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紧承上文,与开头两句相互呼应,进一步赞颂李愬用兵如神。老人收起泪水,向前致辞,道出“官军入城人不知”,这一细节与奇袭的战术相契合,再次强调了李愬军事行动的隐秘性与高效性。平蔡之战,几乎兵不血刃,这在以往的战争中极为罕见,而李愬凭借卓越的智谋与出色的指挥,创造了这一军事奇迹,此句将李愬的军事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两句为全诗情感的顶点,是老人喜极而发之语。从天宝末年到元和十二载,六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国家饱受战乱之苦,百姓颠沛流离。如今,黑暗即将过去,老人在迟暮之年意外见证这一盛事,心中满是欣慰,对国家的中兴充满希望。至此,全诗主旨顺势而出,诗人以简洁的笔触,既表达了对平叛胜利的歌颂,又自然收束全文,毫无费力之感,而其中蕴含的未尽之意,更是让读者回味无穷。诗中特别标明“元和十二载”,体现出诗人的匠心独运,他意在以史笔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载入史册,流传千古。这首诗整体呈现出通俗易懂、流畅自然的风格,却又不失精炼深刻,展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正如清人翁方纲评价:“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精准地指出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第三首:“九衢车马浑浑流,使臣来献淮西囚”两句描绘出京城大道上车马川流不息的热闹场景,“浑浑流”形象地写出车马往来的繁盛。紧接着点明使臣押送淮西囚犯前来,为下文天子受贺等情节埋下伏笔,以京城的繁华景象烘托出平定淮西的重大事件。“四夷闻风失匕箸,天子受贺登高楼”中,“四夷闻风失匕箸”夸张地表现出周边少数民族听闻淮西被平后的震惊与惶恐,从侧面凸显此次胜利的影响力。“天子受贺登高楼”则直接描写天子登上高楼接受众人祝贺的场景,展现出天子的威严与胜利后的喜悦。“妖童擢发不足数,血污城西一抔土”,“妖童”指叛乱的淮西藩镇首领,“擢发不足数”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其罪行之多难以计数。“血污城西一抔土”则表明这些罪大恶极之人最终伏诛,身死城西,化为一抔泥土,体现出对叛乱者的批判与对正义得以伸张的肯定。“南峰无火楚泽闲,夜行不锁穆陵关”描绘出南方山峰不再有战火,楚地湖泽宁静祥和的景象,“无火”“闲”等词直观地展现出战后的和平氛围。“夜行不锁穆陵关”更以穆陵关夜晚无需关闭来进一步强调社会的安定,人们可以自由往来,没有了战乱的威胁。“策勋礼毕天下泰,猛士按剑看恒山”,“策勋礼毕”说明朝廷对有功之臣进行了表彰,完成了庆功仪式。“天下泰”直接点明天下太平的局面。“猛士按剑看恒山”,猛士手持宝剑注视着恒山,既表现出对潜在威胁的警惕,也展现出保卫国家、维护和平的决心,为全诗增添了一份威严与力量。
4. 作品点评
全诗语言通俗易懂、流转灵动,毫无浅陋之态。其平易流畅中尽显精炼,生动体现出诗人超凡的艺术功力。
# “汉家飞将下天来,马箠一挥门洞开。贼徙崩腾望旗拜,有若群蛰惊春雷。”云垂海立,笔势峥嵘。
清李因培《唐诗观澜集》
# 突兀,亦似从天外飞来(首四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汉家飞将下天来,马箠一挥门洞开”,亦确是李愬夜半入蔡真情事。下转入“从容镇抚”,归到“相公”,正复得体。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 梦得曰:柳八驳韩十八《平淮西碑》云:“‘左餐右粥’,何如我《平淮西雅》云‘仰父俯子’?韩碑兼有帽子,使我为之,便说用兵伐叛矣。”韩《碑》柳《雅》,余为诗云:“城中晨鸡喔喔鸣,城中鼓角声和平。”美愬之入蔡城也,须臾之间,贼无觉者。又落句云:“始知元和十二载,四海重见升平时。”以见平淮之年云。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 《隐居诗话》云:人岂不自知邪?及自爰其文章,乃更大谬,何也?刘禹锡诗固有好处,及自称《平淮西》诗云“城中喔喔晨鸡鸣,城头鼓角声和平”为尽李愬之美,又云“始知元和十四载,四海重见升平年”为尽宪宗之美。无不知此两联为何等语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前二句言兵不血刃、凶渠就缚之易,未见蔡人庆幸之意。虽高文典册不及柳州二《雅》,径净流动则过之,梦得自负亦不谬。《隐居诗话》乃云:“起结网联,不知为何说。”何异盲者照镜耶?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纪事》语不足凭,究之柳雅刘诗,远逊韩碑,李义山诗可也而证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刘宾客自称其《平蔡州》诗“城中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声和平”云云,意欲驾于韩《碑》、柳《雅》。此诗诚集中高作也。首句“城中”作“汝南”,古《鸡鸣歌》云:“东方欲明星烂烂,汝南铋鸡登坛唤。”蔡州,即汝南地。但曰“晨鸡”,自是用乐府语。而“城中”“城头”,两两唱起,不但于官军入城事醒切,抑且深合乐府神理,似不必明出“汝南”,而后觉其用事也。末句“忽惊元和十二载”,更妙。此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正与“大历三年调玉烛”二句近似。此由神到,不可强也。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 倒从乱平后说入,章法句法,无不警拔(“汝南晨鸡”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时唯常山不庭(末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叙淮西诗,当以此诗(按指《平蔡州》三首)为第一。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上一篇:唐·柳宗元《笼鹰词》
下一篇:唐·刘禹锡《经伏波神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