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适忘四支":当身体舒适到极限,我忘记了四肢的存在,
# 适:舒适。
"心适忘是非":心灵宁静到极致,世间纷争与是非都抛诸脑后。
"既适又忘适":在这身心都极度舒适的状态中,我甚至忘却了自我,
"不知吾是谁":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身处何方。
"百体如槁木":我的身体仿佛变成了干枯的树木,
# 百体:意指身体的各个部位。
"兀然无所知":毫无知觉,浑然忘我。
# 兀然:昏昏沉沉的样子。
"方寸如死灰":内心则如熄灭的灰烬,
# 方寸:指心。
"寂然无所思":寂静无声,没有一丝杂念。
# 寂然:静静的。
"今日复明日":日复一日,
"身心忽两遗":身心都在这宁静中得以释放,仿佛它们都被遗忘在了时间的角落。
"行年三十九":如今我已年近四十,
"岁暮日斜时":站在岁末黄昏的边缘。
"四十心不动":期待着在四十岁时,能达到心无波澜的境界,
"吾今其庶几":或许,我现在就已经接近了那个理想的状态,内心平静如水,不为外界所动。
# 庶几:相近,差不多。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诗人以“隐几”为引子,通过描绘一种身心极度舒适的状态,表达了对内心平和与宁静的向往。诗人指出,当身体舒适到忘记四肢的存在时,心灵也达到了忘却是非的境界。进一步地,当身心都达到这种舒适状态时,甚至忘记了自我,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描写,既体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他对世俗纷扰的厌倦。接下来四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身心达到极致舒适状态时的表现。他用“槁木”来形容身体的状态,即像干枯的树木一样无知无觉;用“死灰”来形容内心的状态,即像熄灭的灰烬一样寂静无思。这种描写,既展现了诗人对内心平和的追求,也体现了道家超然物外的思想。诗人通过将自己比作“槁木”和“死灰”,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彻底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极致追求。最后六句,诗人抒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慨。他感叹时光流逝,身心在日复一日中逐渐遗忘,而自己也已年近四十。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或焦虑,反而表达了对内心平和与宁静的坚定追求。他希望自己能在四十岁时达到“心不动”的境界,即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都能保持平静和坚定。这种感慨既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也展示了他对内心平和的坚定信念。
上一篇:唐·李贺《春归昌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