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ǐ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shēn
shì
wàng
zhī
xīn
shì
wàng
shì
fēi
shì
yòu
wàng
shì
zhī
shì
shuí
bǎi
gǎo
rán
suǒ
zhī
fāng
cùn
huī
rán
suǒ
jīn
míng
shēn
xīn
liǎng
xíng
nián
sān
shí
jiǔ
suì
xié
shí
shí
xīn
dòng
jīn
shù

译文

当身体舒适到极限,我忘记了四肢的存在,心灵宁静到极致,世间纷争与是非都抛诸脑后。在这身心都极度舒适的状态中,我甚至忘却了自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身处何方。我的身体仿佛变成了干枯的树木,毫无知觉,浑然忘我。内心则如熄灭的灰烬,寂静无声,没有一丝杂念。日复一日,身心都在这宁静中得以释放,仿佛它们都被遗忘在了时间的角落。如今我已年近四十,站在岁末黄昏的边缘。期待着在四十岁时,能达到心无波澜的境界,或许,我现在就已经接近了那个理想的状态,内心平静如水,不为外界所动。

逐句剖析

"身适忘四支":当身体舒适到极限,我忘记了四肢的存在,

# 适:舒适。

"心适忘是非":心灵宁静到极致,世间纷争与是非都抛诸脑后。

"既适又忘适":在这身心都极度舒适的状态中,我甚至忘却了自我,

"不知吾是谁":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身处何方。

"百体如槁木":我的身体仿佛变成了干枯的树木,

# 百体:意指身体的各个部位。

"兀然无所知":毫无知觉,浑然忘我。

# 兀然:昏昏沉沉的样子。

"方寸如死灰":内心则如熄灭的灰烬,

# 方寸:指心。

"寂然无所思":寂静无声,没有一丝杂念。

# 寂然:静静的。

"今日复明日":日复一日,

"身心忽两遗":身心都在这宁静中得以释放,仿佛它们都被遗忘在了时间的角落。

"行年三十九":如今我已年近四十,

"岁暮日斜时":站在岁末黄昏的边缘。

"四十心不动":期待着在四十岁时,能达到心无波澜的境界,

"吾今其庶几":或许,我现在就已经接近了那个理想的状态,内心平静如水,不为外界所动。

# 庶几:相近,差不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隐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开篇四句,诗人以“隐几”起兴,借身心极度舒适之态,抒发对平和宁静的向往,描绘出物我两忘之境,暗含对世俗的厌倦。接下来四句,进一步刻画身心极致舒适之状,以“槁木”“死灰”自比,展现对内心平和的追求,体现道家超然思想,表达对世俗的超脱与对宁静的极致向往。最后四句,诗人抒发人生感慨,叹时光流逝、身心遗忘、年近四十,却坚定追求内心平和,期望“心不动”,彰显其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内心宁静的信念。通过描绘一种身心极度舒适以至于忘却自我与外界的状态,表达了对内心平和与宁静的向往。他运用细腻的笔触,将儒道两家的思想巧妙融合,既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又展现了道家超然物外的洒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诞生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在此之前,作者曾担任左拾遗之职两年之久。在此期间,他政治立场坚定,秉持着“有错必纠,有违必谏”的原则,对朝廷的得失无不洞悉,对天下的利弊无不直言不讳,正如他在《初授拾遗献书》中所表述的那样。而在诗歌创作领域,他更是誓言要铲除国家的蠹虫,即便面临生命的威胁,也敢于冒犯天威,正如《答和诗十首》中所展现的那样。他一心一意地歌唱人民的疾苦,毫不畏惧当时的忌讳,这在他的《伤唐衢二首》其二中也有深刻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诗人以“隐几”为引子,通过描绘一种身心极度舒适的状态,表达了对内心平和与宁静的向往。诗人指出,当身体舒适到忘记四肢的存在时,心灵也达到了忘却是非的境界。进一步地,当身心都达到这种舒适状态时,甚至忘记了自我,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描写,既体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他对世俗纷扰的厌倦。接下来四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身心达到极致舒适状态时的表现。他用“槁木”来形容身体的状态,即像干枯的树木一样无知无觉;用“死灰”来形容内心的状态,即像熄灭的灰烬一样寂静无思。这种描写,既展现了诗人对内心平和的追求,也体现了道家超然物外的思想。诗人通过将自己比作“槁木”和“死灰”,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彻底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极致追求。最后六句,诗人抒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慨。他感叹时光流逝,身心在日复一日中逐渐遗忘,而自己也已年近四十。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或焦虑,反而表达了对内心平和与宁静的坚定追求。他希望自己能在四十岁时达到“心不动”的境界,即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都能保持平静和坚定。这种感慨既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也展示了他对内心平和的坚定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贺《春归昌谷》

下一篇:唐·白居易《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诗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