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ē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yún
piāo
xiāo
绿
huā
yán
hóng
shuāng
móu
jiǎn
qiū
shuǐ
shí
zhǐ
chūn
cōng
chǔ
yàn
wéi
mén
qín
shēng
shì
gōng
jiǎ
míng
yín
zhù
chù
líng
lóng
yuán
xián
yuè
yīng
jiāo
fēng
chóu
lái
shǒu
sòng
hèn
xián
zhōng
zhào
qīng
xiāng
qín
nào
tóng
màn
tán
huí
duàn
yàn
zòu
zhuǎn
fēi
péng
shuāng
pèi
qiāng
huán
wěi
bīng
quán
tōng
zhū
lián
qiān
pāi
suì
dāo
jié
shēng
zhōng
jīng
shén
dìng
jīn
néng
tài
róng
xiē
shí
qíng
duàn
xiū
qióng
dēng
xià
qīng
chūn
zūn
qián
bái
shǒu
wēng
qiě
tīng
yīng
zài
lǎo
ěr
wèi
duō
lóng

译文

她高耸的发髻乌绿飘逸,姣好的容颜如花朵般柔美艳丽。一双眼眸就像秋水一样清澈明亮,十根手指如同春天刚刚生长出来的鲜嫩葱茎般纤细柔美。楚地艳丽的乐风成为弹奏的风格基础,秦地的音乐特色是她擅长的演奏风格。弹筝所用的义甲明亮得如同闪耀的银饰,筝柱在拨弄下发出清脆、悦耳如玉石碰撞般玲珑的声音。筝声像猿猴发出凄苦的啼叫,仿佛在嫌怨月亮的清冷,又像黄莺娇柔地啼鸣,好像在亲昵地和微风对话。弹筝人把愁绪转移到了手指之下,将怨恨注入到了琴弦之中。琴声和赵地的瑟发出的清幽之声有些相似,但和胡琴喧闹的声音截然不同。慢慢地弹奏,那声音好像能让飞远的断雁回返,快速地弹奏时,声音又像飞旋的蓬草一样急促。筝声有时像玉佩铿锵作响后又委顿下来,有时又像冰封的泉水先是呜咽着流不畅,接着又通畅地流淌。乐声像成串的珍珠在千百次的节拍中迸碎,又像一刀截断,戛然而止。女子凭借着自己的美丽,精神专注而安定,在炫耀自己高超技艺时,神态和意趣都非常融洽。乐曲停歇了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却没有断绝,乐曲结束了但引发的思绪却无穷无尽。在灯火照耀下,这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夜晚,在酒杯之前坐着的是我这样一位头发斑白的老翁。暂且好好聆听这美妙的筝乐吧,应该还能听得真切,好在我的衰老的耳朵还没有完全失聪。

逐句剖析

"云髻飘萧绿":她高耸的发髻乌绿飘逸,

# 飘萧:飘动的样子。

"花颜旖旎红":姣好的容颜如花朵般柔美艳丽。

# 旖旎:柔美。

"双眸剪秋水":一双眼眸就像秋水一样清澈明亮,

# 双眸剪秋水:形容弹筝女两眼明如秋水。

"十指剥春葱":十根手指如同春天刚刚生长出来的鲜嫩葱茎般纤细柔美。

# 十指剥春葱:十根手指如同春天刚刚生长出来的鲜嫩葱茎般纤细柔美。

"楚艳为门阀":楚地艳丽的乐风成为弹奏的风格基础,

# 门阀:本指祖先建立功勋的家世,这里借用。,楚艳:古楚国歌曲。

"秦声是女工":秦地的音乐特色是她擅长的演奏风格。

# 秦声:秦地歌曲。

"甲明银玓瓅":弹筝所用的义甲明亮得如同闪耀的银饰,

# 玓瓅:明珠的光泽。一作均砾。,甲:指套在指甲上弹拨的义甲。

"柱触玉玲珑":筝柱在拨弄下发出清脆、悦耳如玉石碰撞般玲珑的声音。

# 玲珑:玉击声。,柱:筝弦柱。

"猿苦啼嫌月":筝声像猿猴发出凄苦的啼叫,仿佛在嫌怨月亮的清冷,

"莺娇语䛏风":又像黄莺娇柔地啼鸣,好像在亲昵地和微风对话。

# 䛏:一作泥。软求缠磨,此处是以莺啼入风喻筝声。,莺:一作鸾。

"移愁来手底":弹筝人把愁绪转移到了手指之下,

"送恨入弦中":将怨恨注入到了琴弦之中。

"赵瑟清相似":琴声和赵地的瑟发出的清幽之声有些相似,

# 清:一作情。,赵瑟:泛指其他弹拨乐器。

"胡琴闹不同":但和胡琴喧闹的声音截然不同。

# 闹:一作调。

"慢弹回断雁":慢慢地弹奏,那声音好像能让飞远的断雁回返,

"急奏转飞蓬":快速地弹奏时,声音又像飞旋的蓬草一样急促。

"霜佩锵还委":筝声有时像玉佩铿锵作响后又委顿下来,

# 委:委地。,霜佩:白色佩玉。

"冰泉咽复通":有时又像冰封的泉水先是呜咽着流不畅,接着又通畅地流淌。

"珠联千拍碎":乐声像成串的珍珠在千百次的节拍中迸碎,

"刀截一声终":又像一刀截断,戛然而止。

"倚丽精神定":女子凭借着自己的美丽,精神专注而安定,

# 倚丽:即绮丽。

"矜能意态融":在炫耀自己高超技艺时,神态和意趣都非常融洽。

# 矜能意态融:指弹筝女矜持、自豪而又和融的神态。

"歇时情不断":乐曲停歇了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却没有断绝,

"休去思无穷":乐曲结束了但引发的思绪却无穷无尽。

"灯下青春夜":在灯火照耀下,这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夜晚,

# 青春夜:一作清歌夜。

"尊前白首翁":在酒杯之前坐着的是我这样一位头发斑白的老翁。

# 白首翁:诗人自指。

"且听应得在":暂且好好聆听这美妙的筝乐吧,应该还能听得真切,

"老耳未多聋":好在我的衰老的耳朵还没有完全失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排律诗。诗起始以生动笔触勾勒弹筝场景,为后文蓄势。在乐声的呈现上,着重借“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将愁绪巧妙融入筝音,达成“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的动人成效。诗里既有“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对弹筝者形象的刻画,又借“猿苦啼嫌月”等自然景象通感描绘乐声,尽显古筝艺术魅力,结尾“灯下青春夜,尊前白首翁”则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全诗融人物刻画、音乐描摹与情感抒发于一体,语言凝练典雅,音韵流转如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筝》创作于唐大和七年(833),出自诗人白居易之手。白居易邂逅了一位弹筝女子。女子弹奏时的专注神态、灵动指法,以及那如泣如诉、饱含情感的筝音,深深触动了白居易。他以诗为载体,借描绘弹筝女子和筝乐,抒发内心深处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以及对时光匆匆、美好易逝的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排律诗,也是一首音乐题材的诗。描绘了一位容貌秀丽、技艺精湛的弹筝女艺人,通过对其仪态、指法以及筝乐旋律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古筝艺术的精妙绝伦。同时,借乐声中的“移愁送恨”,表达了深沉的愁绪,营造出“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的动人意境,抒发了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深沉感怀。

2. 写作手法

比喻:“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弹筝女子的眼睛比作秋水,手指比作春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女子灵秀动人的形象,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她的美丽与灵动。通感:“猿苦啼嫌月”“冰泉咽复通”诗人将听觉上的乐声,转化为视觉(猿啼、冰泉)、触觉(咽)等其他感官可感知的意象,把抽象的音乐具象化,使读者能更真切地体会到筝乐的悲欢起伏,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白居易的《筝》一诗,开篇白居易以细腻之笔描绘出弹筝女子的容貌。“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女子拥有乌黑的秀发,面容娇艳,双眼清澈,手指纤细,其姣好形象为后续描写弹奏技艺做了铺垫。“楚艳为门阀,秦声是女工。甲明银玓瓅,柱触玉玲珑”,表明女子出身于以楚地艳丽闻名的家族,弹秦地音乐是其擅长之事,且所用之筝,甲片光亮如银,筝柱玲珑似玉,尽显乐器的精美。在对筝音的呈现上,“猿苦啼嫌月,莺娇语妮风。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把筝音比作月下猿啼的悲苦、风中莺语的娇柔,同时融入女子的愁绪与怨恨。“赵瑟清相似,胡琴闹不同。慢弹回断雁,急奏转飞蓬”,通过与赵瑟、胡琴对比,突出筝音的独特,且借“慢弹”“急奏”两种弹奏方式,展现出筝音的变化,慢弹时悠扬,急奏时有力。“霜佩锵还委,冰泉咽复通。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运用比喻描绘出筝音丰富多样的变化,时而铿锵,时而呜咽,时而如珠碎,时而戛然而止。“倚丽精神定,矜能意态融。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描写弹筝女子演奏时专注且自信,意态融入演奏之中,即便曲终,情感仍在延续。结尾“灯下青春夜,尊前白首翁。且听应得在,老耳未多聋”,将青春的弹筝女子与白首老翁置于同一画面,形成对比,体现出筝乐的感染力,诗人庆幸自己耳力尚可,能够聆听这美妙的筝音,整首诗对筝乐的呈现细腻且生动。

4. 作品点评

白居易在《筝》中,勾勒出一位美丽弹筝女艺人,称赞其技艺精湛、曲音美妙。“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一句,巧妙揭示音乐美学里的“移情”命题,即艺人将内心愁绪、怨恨融入拨弦动作,赋予乐曲浓烈情感,尽显音乐强大的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洛阳春》

下一篇:唐·白居易《自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