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寺残僧少":荒凉的山寺里和尚很少,
"山园细路高":蜿蜒的小路愈盘愈高。
# 细路:登山小路。
"麝香眠石竹":麝香在石竹丛里安睡,
# 石竹:属石竹科,多年生草本,丛生有节,高一二尺,夏日开花,色有深红、浅红、白色等。,麝香:鹿属。本名麝香鹿,俗名香麝,其腹部阴囊旁有香腺,其分泌物香气极浓,因名香麝。
"鹦鹉啄金桃":鹦鹉悠闲地啄食金桃。
# 金桃:即黄桃。
"乱水通人过":乱流的溪水行人可以趟过,
# 乱水:山中泉水,纵横乱流,可涉足而过的叫乱水。水,一作“石”。
"悬崖置屋牢":悬崖上建构的屋宇十分牢靠。
# 悬崖置屋牢:指麦积山上房舍。
"上方重阁晚":登上山顶的高阁天色已晚,
# 上方:指僧之方丈,在山顶。
"百里见秋毫":百里之外还能望见飞鸟的毫毛。
#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生的细毛,比喻细微之物。秋,一作“纤”。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山寺》是一首五言律诗,题材属于写景纪游诗。诗中杜甫以细腻笔触,生动描绘了山寺周边的景色,从山下寺中残僧少、山园路高,到禅院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再到登山所见乱水、悬崖、重阁晚望等,句句如画,展现出一幅格调清新、意境明丽悠远的山水图。一方面,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山寺优美景致的刻画,抒发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在艰难处境中对宁静清幽环境的向往。另一方面,诗中记录了当时秦地麝和鹦鹉的存在情况,而如今这些动物因人类滥捕滥杀已在当地灭绝,以山寺这一相对宁静之地的变化,侧面反映出战乱对社会生态乃至民生的严重破坏,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与感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 写作手法
白描:全诗纯用白描,如“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渲染地勾勒出山寺的荒凉、山园小路的高峻,使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山寺周边的环境。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山寺的清幽、静谧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衬托出自己在艰难处境中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虽未直接言情,但情韵已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
3. 分段赏析
首联:开篇“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诗人先聚焦于眼前近景,呈现出麦积山寺中僧人寥寥无几的萧瑟景象,暗示了战乱对山寺的冲击,僧人们或因战乱投身战事,或为求安稳远走他乡。转而描写野眺远景,勾勒出麦积山独特的形状以及那曲折蜿蜒、通往高处的细路。由近及远的视角转换,自然流畅,毫无雕琢痕迹,尽显天然工巧之妙,寥寥数语便将山寺周边的环境特征精准呈现。颔联:“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此联堪称精妙。一个“眠”字,生动刻画出麝香鸟慵懒疲倦之态;一个“啄”字,活灵活现地展现出鹦鹉贪吃贪馋的模样。对仗工整自不必说,“麝香”对“鹦鹉”,“眠”对“啄”,“石竹”对“金桃”,且色彩明丽,石竹的翠绿、金桃的鲜黄,相互映衬。尽管此时正值秋季,可诗句所营造出的画面却充满生机,字里行间似有春天的活力涌动,给予读者心理上愉悦的审美感受。同时,麝香、鹦鹉的怡然自得与首联中因战乱衰败的山寺形成鲜明对比,它们似乎对人间变故浑然不知,进一步凸显出战乱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颈联:“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诗人描绘了游人登上麦积山时的情景,需穿过山峡间纵横交错、潺潺流淌的涓涓溪流,艰难前行。“悬崖”一句,引用仇兆鳌《玉堂闲话》中对麦积山“梯空架险而上,其间千房万室,悬空蹑虚”的描述,生动展现出麦积山的险峻地势。这两句既体现出登山过程的不易,又流露出诗人不畏艰难、兴致勃勃探索的心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麦积山的奇险与魅力。尾联:“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天色渐晚,诗人历经攀登终于登上麦积山巅,映入眼帘的是山顶上重重叠叠的楼阁台榭,那是山寺长老的居所。凭栏远眺,视野极为开阔,百里之外的细微景物都能尽收眼底。此联不仅描绘出傍晚时分山寺的壮观景象,更营造出一种悠远、宏大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登高望远时的畅快与豪迈,同时也为全诗增添了一份宁静而深邃的韵味。
4. 作品点评
这首五言律诗,宛如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每一句都能在读者眼前勾勒出绚丽图景,完美诠释了“诗中有画”的精妙境界。通观全篇,不仅格调清新雅致,对仗工整精巧,在景物描摹上,近景与远景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营造出明丽悠远的意境,让人读来仿若身临其境,身心皆沉浸于这美妙景致之中,尽享视觉与心灵的双重愉悦。其珍贵之处,不仅在于为我们呈现了美不胜收的山水风光,更在于为后世留存了一段珍贵的生态记录。诗中提及当时秦地麝与鹦鹉数量可观。然而,麝因其体内珍贵的麝香,鹦鹉因其艳丽外形与学人言语的本领,惨遭人类长期滥捕滥杀,在这片区域逐渐绝迹。连那高远仿若仙境的寺庙周边生态都遭受如此重创,可想而知,战乱给整个社会带来的破坏该是何等触目惊心,其影响之深广,实在难以用言语详尽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