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清无底":澄澈的潭水深不见底,
"萧然静客心":这清幽静寂的环境涤荡着客人的内心。
# 萧然:空寂,这里指环境清幽。
"掾曹乘逸兴":官吏们骑着马,乘着雅兴,
# 掾曹:佐治官吏称“掾”,职官治事分科称“曹”。两者并用,指担任低级官职的人。
"鞍马去相寻":来到这富有野趣的山林。
# 去相寻:一作“到荒林”。
"能吏逢联璧":两位能力强的官吏珠联璧合,
# 联璧:并列在一起的两块玉。此喻刘、郑二人。
"华筵直一金":这么丰盛的酒宴得花足足一两白银。
# 一金:并非实质,就是用来表示宴席昂贵。唐代一般用“钱”计量费用。一两白银绝非小数目。,直:通“值”。
"晚来横吹好":天色渐晚,席间助兴的笛声多么美妙,
# 横吹:《古今乐录》:“横吹,羌乐也。”即横笛。
"泓下亦龙吟":潭水深处,仿佛有蛟龙随着笛声低吟。
# 泓下亦龙吟:一作“尊酒亦如此,人生复至今。白头逢晚岁,相顾一悲吟”。龙吟:比喻笛声优美。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宴饮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于石门宴集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清幽且欢乐的氛围。开篇以清澈无底的秋水体现出环境的清幽,进而让客人心境明净;接着叙述众人乘兴骑马至荒林赴宴;再赞美宴会上人才华出众及宴会的盛况;最后通过描写傍晚的横吹之乐与水下似龙吟之声,表达出诗人参与此次宴集的愉悦心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的首联“秋水清无底,萧然净客心”运用了借景抒情。诗人描绘出秋水清澈无底的景象,借这清幽之景,抒发内心因这美景而感到的宁静与澄澈,使客心也随之变得纯净,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诗人在这秋景中的心境变化。衬托:颈联“能吏逢联璧,华筵直一金”使用衬托手法。“能吏逢联璧”将宴会上的人比作联璧,突出人才的出众,以此衬托出宴会参与者的不凡;“华筵直一金”则以“一金”的昂贵来衬托出宴会的丰盛与奢华,从侧面反映出此次宴集的高规格,展现出宴会上的热闹欢快场景,强化了宴饮这一主题。
3. 分段赏析
首联“秋水清无底,萧然净客心”为宴集的背景描绘。前句写秋水清澈深邃,仿佛没有尽头,“清无底”生动地展现出秋水的澄澈与清幽。后句“萧然净客心”,借这清幽之景抒发情感,“萧然”营造出一种空灵寂静的氛围,让“客心”也随之变得纯净、安宁。诗人借景抒情,以秋水之清衬托心境之净,奠定了全诗宁静而愉悦的基调。颔联“掾曹乘逸兴,鞍马到荒林”叙述宴集的缘由与过程。“掾曹”点明人物身份,“乘逸兴”表明众人兴致高昂,充满逸致。“鞍马到荒林”则描述了大家骑着马,一路来到这荒僻的树林,“荒林”点明宴集之地,虽地处荒僻,却因众人的逸兴而别具一番趣味,为宴集增添了几分远离尘世的质朴之感。颈联“能吏逢联璧,华筵直一金”着重描写宴会上的人物与宴会的场面。“能吏逢联璧”,将宴会上的能吏比作“联璧”,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赞美了这些官吏如美玉般才华出众、光彩照人。“华筵直一金”,以“一金”形容宴会的价值,夸张地写出宴会的丰盛奢华,展现出此次宴集规格之高,从侧面反映出参与者的不凡身份与此次聚会的重要性。尾联“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描绘宴集接近尾声时的情景。傍晚时分,传来悠扬的横吹之声,“晚来”点明时间,为画面增添了一抹宁静的氛围。“横吹好”直接表明音乐的美妙。“泓下亦龙吟”,诗人想象水下仿佛也有龙吟与之呼应,以奇特的想象营造出一种悠远、空灵的意境,使整首诗在欢乐的宴集氛围中,又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深邃,余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 府州各有法曹参军事魏置理曹掾,法曹也。
朱注《唐书》
# 瑕丘,山东兖州府治也。石门,山名。在兖州府平阴县,与瑕丘相邻境。郑是官于瑕丘者。
邵注《唐志》
上一篇:唐·聂夷中《相和歌辞·胡无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