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3
yuǎn
kàn
shān
yǒu
jìn
tīng
shuǐ
shēng
chūn
huā
hái
zài
rén
lái
niǎo
jīng

译文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花仍在争奇斗艳,人走近了鸟却没有被惊动。

逐句剖析

"远看山有色":远看高山色彩明亮,

#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近听水无声":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去花还在":春天过去了花仍在争奇斗艳,

# 春去:春天过去。

"人来鸟不惊":人走近了鸟却没有被惊动。

# 惊:吃惊,害怕。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画》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其主题围绕对画作的赞美,诗中描绘了画里的山水、花鸟等景致,看似写画中实景,实则处处暗示这是一幅画。在写作手法上,王维运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通过对比画中与现实的差异,如“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以鲜明的对照展现出画作的逼真与奇妙。从分段赏析来看,首句“远看山有色”,从视觉角度描绘远山之色,点出画中山水的形象;次句“近听水无声”,从听觉角度,以“无声”突出水在画中的静止状态;第三句“春去花还在”,借时间变化凸显画中花的永恒;尾句“人来鸟不惊”,则以人的活动衬托鸟在画里的安然。四句诗分别从不同方面,全方位展现出画的精妙。此诗最大特点是语言清新朴素,寥寥数语便将画作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质朴中蕴含着无穷韵味,精准地表达出诗人对画作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隐隐流露出对现实的忧伤。该诗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大众喜爱,成为历来为人传诵的经典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画》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王维自幼就展现出极高的文学艺术天赋,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他一生在仕途与归隐之间徘徊,经历了诸多人生起伏。此诗创作是王维在欣赏一幅画作时,被画中呈现出的山水、花鸟等景象所触动,结合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从而创作了这首诗,以简洁而精妙的语言描绘出画中景物的特点,展现出画作的逼真与美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画中山有色、水无声,春天过去花仍在,人靠近鸟却不惊慌的景象。借画中的山水花鸟之景,表达了诗人对画作中呈现的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隐隐流露出对现实中难以拥有这般美好的忧伤。

2. 写作手法

对偶:全诗对仗工整,如“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远看”与“近听”相对,“山有色”与“水无声”相对,使诗句节奏清晰,平仄分明,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虚实结合:诗中所写的山水花鸟本是画中虚像,然而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看到真实的山水花鸟。如“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表面写画中花不谢、鸟不惧的虚景,实则借助对虚景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画的逼真,如同实有其景。对比:将画中的景象与现实中的自然景象进行对比。现实中,春天过去花会凋谢,人靠近鸟会受惊飞走,而画中的花却常开不败,鸟也不会因有人靠近而惊飞,突出了画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效果。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观者对画中景物的反应来侧面表现画的精妙。例如“近听水无声”,本是画中客观事实,但观者却因画的逼真,产生了仿佛水应该有声的想法,想要“近听”,这从侧面体现了绘画艺术的高超,能引发观者的联想与移情。

3. 分段赏析

《画》第一句“远看山有色”,此句描绘了远处山峦的景象,是直观的客观物象呈现。一个“远”字点明观察角度,“有色”则赋予山丰富的色彩内涵,既可以是清秀俊朗的红湿绿垂之色,也能是寒色苍苍的绝美之色,亦或是奇傀峭拔的异色。诗人通过简洁的文字,营造出一种“静境”,距离产生的美感,让山仿佛拥有无限风光,只有静心之人才能品味其中的美妙,语言简洁却韵味无穷。“近听水无声”,从观察角度上由远及近,写水本应是“动境”,因源头活水而来,却以“无声”呈现,进入静境。“近听”与“无声”形成反差,既符合画作中所画之水无声的客观事实,又巧妙地借助逻辑中否定命题对肯定命题的假设,暗示画上的水仿佛本应有声,观者才会欲“近听”,体现了高超绘画艺术的移情作用。同时,在动静的处理上,诗人游刃有余,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第二句“春去花还在”,描述了现实中春天过去花儿便会凋谢,而画中的花却常开不败的奇妙景象。此句以自然规律与画中景象形成对比,突出画中花的永恒之美,也暗示了画中世界如同一种美好的梦想,是可见却在现实中难以触及的,蕴含着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人来鸟不惊”,正常情况下鸟儿会因有人靠近而受惊飞走,但画中的鸟却不为所动。这一描写不仅进一步体现了画的逼真,还与“近听水无声”的表现手法相呼应,以鸟本应“惊”却未惊,来展现画中鸟的生动鲜活。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画作技艺高超的赞叹,全诗通过对画中山、水、花、鸟的描写,生动展现了画的特点,同时传达出诗人对画中美好境界的欣赏与向往之情。

4. 作品点评

《画》生动展现了山水花鸟画的典型特征。画面里,万物皆着色彩,且均呈静止状态,不见丝毫动态,亦无半点声响。整首诗对画作的描绘精准得当,读来饶有趣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短短四句二十字,但有“声”有“色”,有“山”有“水”,有“花”有“鸟”,还有“人”。特别是用了几组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以增加诗歌内容的张力和立体感、节奏感,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如果说,“山有色”、“水无声”、“花还在”、“鸟不惊”所云是画中形象或自然实景,那么,作者用“远看”、“近听”、“春去”、“人来”又为我们创造出了另一重世界。如此短小浅显之作,流传至今,不为无因。

不详北岳文艺出版社社长杨济东《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下一篇:唐·王维《竹里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