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ún
ān
jiǔ
zhèng
shí
xié
jiǔ
péi
zhū
gōng
yà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hán
huā
kāi
jìn
ruǐ
yíng
zhī
jiù
zhāi
rén
pín
qīng
xiāng
jiǔ
zàn
suí
piān
chū
jiā
shān
yōng
gèng
dēng
wēi
wàn
guó
jiē
róng
hān
lèi
chuí

译文

天寒了,百花开过又都凋谢,只有菊花还开满枝头。往年的采菊人一批一批改变,今天客人们又暂时带来飘香美酒。在这偏南的地方才开始穿夹衣,群山拥聚,还得攀登更高的山头。全国到处仍旧兵荒马乱,强忍着欲坠的泪珠尽情高歌。

逐句剖析

"寒花开已尽":天寒了,百花开过又都凋谢,

"菊蕊独盈枝":只有菊花还开满枝头。

"旧摘人频异":往年的采菊人一批一批改变,

# 旧摘:指往昔采菊的人。

"轻香酒暂随":今天客人们又暂时带来飘香美酒。

"地偏初衣夹":在这偏南的地方才开始穿夹衣,

"山拥更登危":群山拥聚,还得攀登更高的山头。

"万国皆戎马":全国到处仍旧兵荒马乱,

"酣歌泪欲垂":强忍着欲坠的泪珠尽情高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重阳节宴饮的情景,从寒花菊蕊之景,到忆及旧人,再写当地气候与登山,最后联想到战乱。其用词精妙,如“频”“暂”等字饱含深意,可能有寄托之意。全诗借景与事抒情,将个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国家战乱的忧虑相融合。此诗看似写宴饮,实则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与人生感慨,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将寒花凋零与菊花盛开进行对比,借寒花消逝和菊花坚守美丽,反映出时间流转、事物更迭,表达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感慨。借景抒情:“地偏初衣夹,山拥更登危”,通过描写自己身处偏远之地,群山环绕、山势陡峭的环境之景,抒发了自己身处逆境、环境艰苦的心境。直接抒情:“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直接描绘“万国皆戎马”的战乱局势,又直白地表达出自己在宴饮欢歌时因感慨战乱而忍不住落泪,抒发对社会动荡的无奈与时代悲凉之情。

2. 分段赏析

《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首联,“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寒花凋零与菊花绽放之景,以自然景象的变化暗示时间推移和事物兴衰,表达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感触。颔联,“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频异”生动体现出采摘菊花之人不断变化,侧面烘托出时光的变迁。颈联,“地偏初衣夹,山拥更登危”,描写了诗人所处环境偏远,群山环绕且山势险峻,借景抒情,暗示自己身处困境。尾联,“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前句形象描绘战乱频发的局势,后句直抒胸臆,将宴饮的欢乐与对时代的悲痛无奈相结合,深刻表达出诗人对社会动荡的忧虑。

3. 作品点评

《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诗中通过对菊花、旧时光及自身环境形象生动的描绘,将作者内心的感叹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反映出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动荡的思考。其语言风格质朴自然又不失韵味,描写手法生动形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真切感受到诗人的心境与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尤苦在结二语。“旧摘”二句,未为苦也,读去自知。

明末清初金圣叹《金圣叹选批杜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

下一篇:唐·于鹄《出塞三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