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岸桃花水":桃花汛涨平了湘江两岸,
# 桃花水:桃花盛开时节江河涨水。又名“桃花汛”。《岁时广记》载:“黄河水,二月三月名桃花水。”
"云帆枫树林":飘忽如云的白帆驶过枫林。
# 云帆:白帆。
"偷生长避地":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
# 避地:避难而逃往他乡。
"适远更沾襟":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
# 沾襟:浸湿衣襟,指伤心落泪。,适远:到远方去。
"老病南征日":当此年老多病乘舟南行的时候,
"君恩北望心":一颗向北的心啊永念皇恩。
# 君恩:指唐代宗之恩。代宗曾对杜甫两次授官(补京兆功曹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君,指唐代宗。
"百年歌自苦":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
# 百年:人的一生,一辈子。
"未见有知音":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南征途中的春江景色为背景,以行旅为题材。前两联“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以明媚春光反衬诗人漂泊无依的悲苦;后两联直抒胸臆,通过“老病南征”“百年歌自苦”等句,展现诗人晚年贫病交加、壮志难酬的困境与知音难觅的孤独。全诗以乐景写哀情,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忧思交织,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真实写照。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借美丽的春景和江上的帆船、岸边的枫树林等景色,反衬诗人内心的愁苦。对比:“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将自己年老多病的现实与心怀君恩的忠诚形成对比,突出诗人的无奈与悲叹。直抒胸臆:“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苦,无人理解其诗歌中的苦味。
3. 分段赏析
《南征》首联描绘了春天的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上涨,江上帆船行驶,岸边枫树林立的美景。“桃花水”与“枫树林”暗合季节更迭,展现春日江岸的生机与壮阔,然而此景并非纯粹写实,而是以乐景反衬哀情,诗人晚年漂泊无依,纵使面对美景,亦难掩颠沛流离之痛,为全诗奠定沉郁基调。颔联诗人说自己为了偷生不断躲避战乱,如今到更远的地方,不禁泪湿衣襟,写出了漂泊的无奈与悲伤。“偷生”二字如泣如诉,既指诗人的逃亡生涯,更暗含对朝廷无力平叛的隐痛。颈联“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诗人表明自己虽年老多病仍要南征,而心中却始终向北,不忘君恩,体现出诗人的矛盾与忠诚。这里“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前后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情怀。尾联“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诗人以自嘲收束,感慨自己一生写诗抒发愁苦,却没有遇到知音,充满了孤独与凄凉之感。
4. 作品点评
《南征》是杜甫晚年“诗史”风格的典范,语言沉郁而凝练。其“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深化了情感张力,颈联的流水对更显技巧纯熟。诗中“百年歌自苦”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鸣,更揭示了文人理想与时代现实的永恒冲突。作为杜甫临终前一年的作品,它被后世视为解读其晚年心境与中唐社会的重要文本,对宋代文人如苏轼、陆游的创作影响深远。
# 中四句,依违作态,若可依而避世,终将舍而适远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上一篇:唐·杜荀鹤《春宫怨》
下一篇:唐·于鹄《古词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