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滩鸣嘈嘈":涩滩的流水嘈嘈不休,
# 涩滩:在今浸县西九十五里。
"两山足猿猱":两岸山上到处跑着猿猴。
# 猿猱:即猿猴。猱,猿类,善攀折。,足:多。
"白波若卷雪":陵阳溪水卷起的浪花如白雪,
"侧足不容舠":巨石侧立在水中不能穿过小舟。
# 不容舠:《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舠。”谓两岸狭窄,容不下小船。舠:小船。,足:通“石”,意指巨石。
"渔子与舟人":船夫和渔人,
# 渔子:渔夫。
"撑折万张篙":一年里恐怕要撑折一万支船篙在这里头。
# 万张:万根。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描绘山水和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诗歌描绘了泾县陵阳溪至涩滩一段江水的险恶环境,“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展现了江水咆哮、波涛翻涌、怪石嶙峋、猿猱哀鸣的画面。同时,“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刻画了渔子和舟人在这凶险的江面上为了生计,不得不与惊涛骇浪奋力搏斗的场景。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泾县陵阳溪至涩滩险峻山水的描写,以及对当地渔民艰难困苦生活的同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白波若卷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翻涌的白波比作卷起的白雪,形象地描绘出波涛的汹涌和浪花的洁白,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对比:前四句极力渲染自然景物的险恶气氛,如江水的咆哮、波涛的汹涌、两岸猿猱的哀鸣等,与后两句中渔子和舟人撑篙行船的艰难相对比,突出了他们生活的艰辛。夸张:“撑折万张篙”使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在这险恶的江滩上行船的困难程度,突出了险滩的难行和航程的艰苦,也从侧面反映出渔子和舟人劳作的艰辛。烘托:“涩滩鸣嘈嘈”描绘出涩滩水流湍急,发出嘈杂的声响,这种声音营造出紧张氛围,侧面烘托出此处地势险要。“两山足猿猱”写出两岸山上猿猴众多。猿猴常出没于险峻山林,借此暗示此处地势崎岖,进一步烘托出涩滩周边环境的艰险。“白波若卷雪”将白浪比作卷起的白雪,形象描绘出波浪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如此汹涌的波涛,烘托出涩滩水流的湍急与危险,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行船难度。“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叙述渔夫和船夫在此处撑船,篙都被折断无数。通过这一行为细节,从侧面烘托出涩滩水流冲击力极大,行船艰难,突出了涩滩之险给人带来的严峻挑战。
3. 分段赏析
“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诗的前四句,诗人从大处着笔,描绘了涩滩的景象。“涩滩鸣嘈嘈”先声夺人,写出江水冲击滩石发出的嘈杂声;“两山足猿猱”点明两岸山林中猿猱众多,不时传来哀鸣,增添了环境的荒凉感。“白波若卷雪”形象地描绘出波涛翻涌如卷起的白雪,展现了江水的汹涌;“侧足不容舠”则写出江滩中侧石突出,连小船都难以通行,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险恶,为后文写渔子和舟人的艰辛做铺垫。“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后两句是对人物的描写,聚焦于渔子和舟人。他们为了生活,在这凶险的涩滩上撑篙行船,“撑折万张篙”夸张地表现出他们在与急流搏斗时的艰难,篙都被撑折了无数根,突出了他们生活的不易,也点明了全诗反映渔民艰难生活的主旨。
4. 作品点评
《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是李白诗歌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在写作特色上,摹声状物、比喻、衬托、夸张等手法的运用娴熟,使诗歌生动地展现了泾县陵阳溪至涩滩的险峻风光和渔民的艰辛生活。全诗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短短六句,便勾勒出一幅鲜明的画面。从文学价值来看,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特定地区的自然风貌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注重捕捉事物的神韵,而不是追求细微的真实,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洒脱的风格特点。
# 判此诗为伪作,但无确据。
明胡震亨《李诗通》
# 李君实谓末二句,断非太白语。
清王琦《李白诗歌全集》
上一篇:唐·佚名《杂曲歌辞·祓禊曲》
下一篇:唐·方干《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