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蒙蜀州人日作":自从承蒙你在蜀州人日那天写下诗作,
# 蜀州:即高蜀州。,蒙:承蒙,一作枉。
"不意清诗久零落":没想到这清新的诗篇早已零落尘封。
# 清诗:清丽之诗。
"今晨散帙眼忽开":今天早晨打开书帙时眼前突然一亮,
# 开:一作明。,散帙:打开套子。
"迸泪幽吟事如昨":我的泪水迸流,想起您吟诗的事好像就在昨天。
# 迸泪幽吟事如昨:首四句叙明发现赠诗的经过,杜甫把赠诗卷在书卷里,故尔“久零落”。由于一种意外的感触,因而眼泪一时迸散,像断了线的珠子。迸:涌出。幽吟:轻声吟诵。
"呜呼壮士多慷慨":啊,您真是一位激昂慷慨的壮士,
# 壮士:指高,所谓“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送高三十五书记》)。,呜呼:叹美之词。
"合沓高名动寥廓":纷至沓来的声誉在辽阔的天地间传遍。
# 寥廓:天空;动寥廓,犹动天地。,合沓:重沓。高适能诗,也能用兵。
"叹我悽悽求友篇":您看到我凄惶不安的求友的诗篇不禁惋叹,
# 求友篇:指高赠诗。高赠诗,对杜的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故曰“叹我凄凄”。,悽悽:同凄凄。
"感时郁郁匡君略":感念时局,忧心国事,却难展匡君之路。
# 感时郁郁匡君略:以上四句赞叹高之才望,兼带叙高对己之友谊。匡时略,济时的策略。郁郁:郁抑而不伸。时:一作君。君:一作时。
"锦里春光空烂熳":锦城的春色徒然繁盛绚烂,
# 空烂熳:高适曾代严武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今人去城在,春色依旧,故云。,锦里:指成都草堂,追溯当时唱和所在。锦:指成都。
"瑶墀侍臣已冥莫":玉阶前的侍臣已离开人世杳远。
# 冥莫:谓死亡。,瑶墀:玉阶,指朝廷。
"潇湘水国傍鼋鼍":我如今漂泊在潇湘水泽之乡,身边便是鼋鼍栖息的水域。
# 潇湘水国傍鼋鼍:自伤漂泊湖南,更无知己,但与鼋鼍为伍。
"鄠杜秋天失雕鹗":又似鄠县杜秋空里失群的雕鹗,再难展翅高飞了。
# 鄠杜秋天失雕鹗:以上四句哀悼高的死。“鄠杜”句,伤高适之亡,朝廷失一直臣。鄠杜二地,皆在长安附近,高死于长安,故借以指长安。《唐书·高适传》,“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故比之“雕鹗”。雕鹗当秋天尤矫健。
"东西南北更谁论":我这样东南西北漂流的生涯还能和谁谈论,
# 更谁论:更与和人谈论。谁:一作堪。
"白首扁舟病独存":唯有我白首孤舟,病中独存。
# 白首扁舟病独存:以下换平声韵,自成一段。孔丘曾说过:“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杜亦自谓“甫也南北人”(《谒文公上方》)。而高赠诗有“愧尔东西南北人”之句,这对杜甫不只是一种关切,实含有敬意,所以杜甫特地挑出这句来作答。
"遥拱北辰缠寇盗":遥尊着北极星所象征的都城,却被贼寇的侵扰所缠绕,
# 北辰:指朝廷。,拱:围绕。,遥:一作犹。
"欲倾东海洗乾坤":我真想倾倒东海的水洗净天地之间。
# 洗乾坤:喻平息战乱,使天下太平。
"边塞西蕃最充斥":边塞上西羌人最多,到处都是,
# 充斥:犹充塞,谓众多。高适死后的几年,吐蕃仍屡入寇。,最:一作羌。,西蕃:吐蕃。
"衣冠南渡多崩奔":仕宦人家像晋室南渡时那样,纷纷慌忙逃难。
# 衣冠南渡多崩奔:以上四句,即分说东西南北。但不是个人行踪,而是整个国家局势,杜甫知道,这些情况,也是他的亡友所关心的。安史乱后,中原衣冠上庶,多投江南,故借用晋元帝南渡事。崩奔,逃窜避乱。
"鼓瑟至今悲帝子":弹奏瑟琴的声音,直到现在仍让帝子般的悲愁萦绕。
# 帝子:帝王子女,此指尧之二女娥皇、女英,俱为舜妃。相传二妃死后为湘水之神,于风雨晦冥之时,常出水面鼓瑟悲歌。,鼓瑟:秦瑟。
"曳裾何处觅王门":我想再到王府里走走,却找不到王府的门院。
# 曳裾何处觅王门:此二句束上起下。上句言世乱未平,以致至今仍流落湘潭,行吟泽畔,有如鼓瑟悲歌之帝子。下句言亦思曳据王门,而北归无路,印过渡到汉中王。《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临兮北渚。”又《远游》篇:“使湘灵鼓瑟兮。”帝子和湘灵都是指尧之二女,亦即舜之二妃娥皇和女英。相传舜死于苍梧之野,二妃悲泣,投湘水死,遂为湘灵(湘水女神),常鼓瑟悲歌。张溍谓“鼓瑟句,言己之悲思玄宗,如二妃思舜”。未免过泥。曳裾:拖着衣裾。
"文章曹植波澜阔":他的文章像曹植那样波澜壮阔,
# 曹植:曹植是魏宗室,封陈王。
"服食刘安德业尊":也像刘安爱服食修仙,尽管他的德业尊显。
# 服食刘安德业尊:此二句寄汉中王。刘安是汉宗室,封淮南王,故以为比。服食,服食丹药。刘安好神仙,有白日升天的传说。
"长笛谁能乱愁思":长笛的乐声,谁能让它扰乱我心中的愁思呢?
# 长笛谁能乱愁思:此二句寄敬超先,晋向秀与嵇康为友,康既被杀,秀经其旧宅,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想昔日游宴之好,乃作《思旧赋》《晋书·向秀传》。这里以向秀思嵇康,比己之思高适。但自己闻笛而愁思纷乱,不能如向秀之作《思旧赋》其实这首诗便是《思旧赋》,故希望敬超先能像宋玉之于屈原一样,替自己作篇《招魂》以招高适之魂。宋玉哀屈原,尝作《招魂》。谁能:一作邻家。
"昭州词翰与招魂":唯有昭州你的词翰,如招魂之曲,萦绕我心。
# 与:为。,词翰:词章,诗文。,昭州:指敬超先。
"开文书帙中":我打开装文书的匣子,
# 帙:书套。
"检所遗忘":检寻遗忘的旧物,
# 检所遗忘:杜甫大概要查对什么,所以便去翻书。
"因得故高常侍适":偶然得到已故的高常侍高適——
# 高常侍适:广德元年(763)高适被召还朝,任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
"往居在成都时":过去我住在成都时,
"高任蜀州刺史":高適担任蜀州刺史——
"人日相忆见寄诗":在人日那天思念我而寄来的诗作,
"泪洒行间":泪水洒落在字里行间!
# 泪洒行间:四字概括,有力。行,读杭,行间,即所谓“字里行间”,指高适的诗。
"读终篇末":读完诗篇的末尾!
"自枉诗":自从他寄诗给我,
"已十余年":已经十多年了;
"莫记存殁":不要记挂活着的人和逝去的人。
# 存殁:生死。
"又六七年矣":又过了六七年!
# 又六七年矣:此诗作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上距高适赠诗(761)实不满十年,距高适之死(765年正月)亦不满六年。所云“十余年”、“六七年”,盖约略言之。
"老病怀旧":年老多病,怀旧之情涌上心头,
"生意可知":生存的意趣也就可想而知了。
# 生意:生趣。
"今海内忘形故人":如今四海之内可以不拘形迹的老朋友,
# 忘形故人:不拘形迹的知友。《醉时歌》所谓“忘形到尔汝”。忘形:不拘形迹。
"独汉中王瑀与昭州敬使君超先在":只剩下汉中王李瑀和昭州刺史敬超先还在世。
# 敬使君超先:可能是昭州人,公元七六九年(大历四年),杜甫有《湖南送敬十使君适广陵》一诗,开头便说:“相见各头白,其如离别何。”大概就是此人。,昭州:今广西平乐县。,汉中王瑀:唐宗室李瑀,封汉中王。
"爱而不见":我喜爱他们却无法相见,
# 爱而不见:久不相见。
"情见乎辞":情感在言辞中显现出来。
"大历五年正月二十一日":大历五年正月二十一日,
"却追酬高公比作":我追和高公当年的这首诗,
"因寄王及敬弟":顺便寄给汉中王和敬弟。
# 敬弟:敬之年龄小于杜甫,又是“忘形故人”,故直呼为“敬弟”。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悼亡酬赠诗。诗中介绍了从书卷中发现高适旧赠诗稿的经历,既以“文章曹植波澜阔”赞颂高适才具,又通过“酒酣登歌”场景回忆相交情谊;既以“开缄泪洒”抒发对友人离世的悲恸,亦借“龙蛇四海”论及高适所忧的国家时局,最终以“楚望”“商歌”等典故熔铸“今年人日空相忆”的喟叹,在个人哀思与时代忧思的交织中,表达了对故友深挚绵长的怀念之情。
2. 分段赏析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起笔直述高适当年赠诗往事,“自蒙”二字含着感激,“清诗”是对其诗才的称许,“久零落”则叹时光里诗稿蒙尘。一个“不意”转折,把偶得诗稿的意外与岁月流逝的怅惘并置,看似平白的叙述里,早为后文的情感奔涌埋下引线——昔日友情的温热与今日诗稿的尘封,恰如两人命运的映照。“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今晨”与”昨”互相交错展开书卷的刹那,往事清晰如在眼前。“迸泪”的动态描写,让积压多年的悲恸瞬间倾泻。“幽吟”既是低声读诗的模样,也藏着对故人长逝的叹息。“事如昨”三字以错觉写真情,让记忆的鲜活与现实的残酷形成反差,读来仿佛能看见诗人重读旧诗时的肝肠寸断。“呜呼壮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动寥廓”转而追忆高适其人。“壮士”“慷慨”勾勒出他磊落的性情与报国热忱,“合沓高名”极言其声名之盛,“动寥廓”以天地为背景,见出他才华与抱负的宏大。这既是对高适一生的概括,也藏着杜甫对友人未竟之志的惋惜——这般“壮士”终成历史过客,与后文“锦里春光空烂熳”的寂寥遥相呼应。“叹我悽悽求友篇,感时郁郁匡君略”转写自身处境与心绪。“凄凄求友篇”化用《诗经》句意,用“悽悽”道尽孤独;“感时郁郁”写尽忧国之思,“匡君略”即指高适的治国才能,也暗含自己的理想。“叹”与“感”、“悽悽”与“郁郁”的叠用,把个人失意与时代伤痛揉进诗行,透着杜甫特有的沉郁气质。锦里春光空烂熳,瑶墀侍臣已冥莫”以今昔对比写物是人非。“锦里春光”曾是成都相聚时的明媚背景,一个“空”字让美景成了枉然;“瑶墀侍臣”说的是高适曾官居朝堂,如今却只剩“冥莫”二字。明艳春光与生死相隔的反差,像极了繁华落尽的苍凉。“潇湘水国傍鼋鼍,鄠杜秋天失雕鹗”借地域意象诉说人生境遇。“潇湘水国”写自己漂泊湖湘的艰险,“鼋鼍”暗指环境险恶;“鄠杜秋天”代指高适故乡,“失雕鹗”则谓贤才已逝。这两句既说尽两人生前相隔、死后殊途的命运,也以“鼋鼍”“雕鹗”的对比,暗讽世道昏暗、贤才凋零,把个人悲苦升华为对时代的感慨。“东西南北更谁论,白首扁舟病独存”直写晚年孤苦。“东西南北”道尽漂泊无定,“更谁论”叹知己凋零,只剩自己“白首扁舟”,在病痛里孑然残存。“独存”二字道尽孤苦,既呼应序中所言,也让人想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苍凉,活画出诗人老病孤舟的身影。“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由个人境遇转向家国之忧。“遥拱北辰”见臣子对君主的忠诚,“缠寇盗”直指藩镇与吐蕃之乱;“欲倾东海”是渴望荡平叛乱的想象,“洗乾坤”则是重整山河的理想。一个“欲”字道尽无奈——空有报国心,却身老病困,只能对着乱世兴叹,把个人与时代的痛紧紧连在一起。“边塞西蕃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具体写时局动荡。“西蕃充斥”说吐蕃侵扰之烈,“衣冠南渡”化用典故,写安史之乱后士大夫流离之惨。“最充斥”“多崩奔”用白描手法写实,却句句含悲——边塞战火与江南逃亡,拼出一幅破碎的大唐图景,也道出诗人“老病怀旧”的深层缘由:个人的悲喜,从来都与家国命运相连。“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何处觅王门”用典故写理想破灭。“鼓瑟悲帝子”化用湘水女神传说,既合诗人漂泊之地,也以“悲”字延续伤逝之情;“曳裾王门”说的是寻求仕途,“何处觅”则是求仕无门的绝望。从神话到现实,从个人理想到家国出路,层层写尽诗人在乱世中的迷茫——连寻求机遇的资格都已失去,更何谈施展抱负?“文章曹植波澜阔,服食刘安德业尊”以历史人物比高适。“曹植波澜阔”赞他诗文如曹植般雄浑,“刘安德业尊”用刘安典故,说他虽逝而功业文名长存。这两个典故用得贴切,既合高适“以诗名世、以军功显”的一生,也以“波澜阔”“德业尊”的评价,与前文的凋零之景呼应——故人虽去,精神长存,给诗中添了一丝慰藉。“长笛谁能乱愁思,昭州词翰与招魂”收束全诗,回应序中所言。“长笛”化用向秀思旧的典故,以笛声喻思念之愁;“昭州词翰”指敬超先的文字,“招魂”既是为高适招魂,也盼友人以文字慰藉己心。末句把对高适的追念、对尚存友人的期许融在一起,从“愁思”起,以“招魂”结,在悠长的哀伤里,留一丝人间情谊的暖意。
# 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非若今人为次韵所局也。观《文选》所编何劭、张华、卢谌、刘琨、二陆、三谢者人赠答可知已。唐人尤多,……高适寄杜公云:“愧尔东西南北人”,杜则云:“东西南北更堪论”,适又有诗云:“草《玄》今已毕,此外更何言?”杜则云:“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皆如钟磬在虡,扣之则应,往来反复,于是乎有余味矣。
宋洪迈《容斋随笔》
# 高乃忘形故人,已死而遂及生者,将汉中、昭州并入篇中,此公触想成诗,无成心亦无定体,如太空浮云,卷舒自如。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分说东西南北,本楚词之《招魂》(“遥拱北辰”四句下)。答蜀州“愧尔东西”句,故将东、西、南、北分点,古人酬赠体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上下六韵截,各四句转意,……“锦里”四句,伤高殁也。“锦里空”而身“傍鼋鼍”,惠诗之处,不堪回首矣;“瑶墀冥”而入“失雕鹗”,作诗之人,杳然长逝矣:彼此互叹,文情摇曳。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起汉中(“曳据何处”句下)。结言昭州,仍绾到高上(“长笛邻家”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次叙蜀州寄诗前后情事。吴曰:以下发慨(“潇湘水国”二句下)。吴曰:句势轩天拔地,杜公长技(“东西南北”四句下)。吴曰:感念盛衰,淋漓悲壮(“昭州同翰”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下一篇:唐·韩愈《琴操十首·龟山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