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ùn
gōng
yuàn
yǒng
·
·
zhú
qiáo

朝代:唐作者:柳宗元浏览量:1
wēi
qiáo
shǔ
yōu
jìng
liáo
rào
chuān
穿
shū
lín
bèng
tuò
fēn
jié
qīng
yún
bào
xīn
kàn
juān
juān
liú
yǎng
líng
xiāo
xiāo
yín
chā
chí
xià
yān
zhāo
zhā
míng
shān
qín
liàng
yào
jīn
yòng
yǒu
yīn

译文

高高的苦竹桥连接着那幽静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了那稀疏的树林。竹笋挣脱笋壳,露出了那满含苦味的竹节,轻柔的竹皮环抱着那虚心的竹身。俯身低头,可以看到桥下那细细流淌的涓涓溪流,抬头向上,能够听到风吹苦竹发出的萧萧声响。那烟雾缭绕中,太阳慢慢西斜,光线错落变幻,山间的鸟儿发出嘈杂而细碎的鸣叫声。想来这苦竹大概是无法被用在重要的渡口桥梁上了,不过它却能在这里为人们提供足够的树荫来栖息。

逐句剖析

"危桥属幽径":高高的苦竹桥连接着那幽静的小路,

# 幽径:幽深的小路。,属:连接。,危桥:高桥。

"缭绕穿疏林":弯弯曲曲地穿过了那稀疏的树林。

"迸箨分苦节":竹笋挣脱笋壳,露出了那满含苦味的竹节,

# 箨:竹笋上一层一层的皮,即笋壳。,迸:裂,开。

"轻筠抱虚心":轻柔的竹皮环抱着那虚心的竹身。

# 虚心:空心。,筠:竹皮。

"俯瞰涓涓流":俯身低头,可以看到桥下那细细流淌的涓涓溪流,

# 瞰:望,俯视,向下看。

"仰聆萧萧吟":抬头向上,能够听到风吹苦竹发出的萧萧声响。

# 吟:成调的声音。,聆:听。

"差池下烟日":那烟雾缭绕中,太阳慢慢西斜,光线错落变幻,

# 差池:参差不齐。《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嘲哳鸣山禽":山间的鸟儿发出嘈杂而细碎的鸣叫声。

# 哳:一作“𠹗”。

"谅无要津用":想来这苦竹大概是无法被用在重要的渡口桥梁上了,

# 要津:重要的渡口,隐喻重要的职位。,谅:料想,实在。

"栖息有余阴":不过它却能在这里为人们提供足够的树荫来栖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创作的诗。此诗以永州龙兴寺苦竹桥为吟咏对象,通过“危桥属幽径”的险仄空间与“缭绕穿疏林”的动态视线,构建出空寂幽深的禅院意境。诗中“迸箨分苦节”以竹笋破壳暗喻生命张力,“轻筠抱虚心”双关竹性与人德,更以“俯瞰涓涓流”的微观视角与“仰聆萧萧吟”的听觉通感,形成视听交织的立体画卷。最后“谅无要津用”呼应首句“危桥”之卑微,却以“栖息有馀阴”升华其精神价值,在贬谪语境中寄托了诗人“甘守寂寞而葆真”的士人品格。全诗融汇佛理禅趣与山水诗法,以简淡笔墨勾勒出“危桥苦竹”的意象群落,其幽邃冷峻的审美特质与“不材得全”的生命哲思,堪称柳宗元“永州八记”式诗化散文的典范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苦竹桥连接幽径、蜿蜒穿过疏林的位置与形态,刻画苦竹的节与心,又写桥下溪流、林间声音及山禽等景象,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对所处清幽环境的喜爱及自身坚守品格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想象:“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是诗人的想象。诗人由苦竹桥所处的幽僻环境,想象它不被用于重要的交通要道,只能为栖息的人提供阴凉。这一想象,以物喻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境遇的感慨,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为写实之笔:“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远处的桥与幽静小径相接,蜿蜒曲折地穿梭于稀疏的竹林之中,着重凸显出危桥的孤高、幽径的静谧以及疏林的空疏。“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诗人对竹子拔节的情景进行特写,凭借丰富的诗性想象,仿佛亲眼目睹竹子从笋箨中奋力迸发出满含苦涩的竹节,轻柔的筠皮紧紧环抱着中空的竹心,诗中着重突出了竹子的“苦节”与“虚心”之态。​第二层展现诗人桥上观景的收获:俯身望去,可见涓涓细流潺潺流淌;仰头聆听,能闻萧萧竹声悠悠传来。在烟雾氤氲之中,太阳缓缓西沉,山间的鸟儿叽叽喳喳,纷纷归巢。诗人既有俯视之景,又有仰视之象,还融入听觉感受。天边西下的落日、近处啼鸣的鸟儿,皆被纳入诗画,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但需知晓,诗人眼中的景物往往是其内心世界的外在映射。大自然如此美好,可满怀壮志的诗人却无法像鸟儿那般自由翱翔,投身自然怀抱,只能与“囚徒为友”,于寺院的木鱼声中辗转难眠。这般强烈的反差,极易引发读者共鸣,伤感之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于字里行间。​诗的结尾抒发感慨:“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此处的苦竹难以成为渡口的竹筏,却恰好能为人们提供栖息的阴凉之所。诚如吴文治先生在《柳宗元选集》中所指出的:“作者借竹自比,喟叹竹子即便拥有‘苦节’与‘虚心’的美好品质,也仅能供人和鸟儿休憩遮阴,难以用于重要渡口,隐隐蕴含着自伤怀才不遇的意味。”这首诗除了对苦竹桥着墨,还描写了竹林、小径、溪流、竹韵、落日、鸟鸣等诸多元素,故而自然归属于山水诗范畴。

4. 作品点评

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以苦竹桥为引,实写竹之“苦节”“虚心”。借景抒情,将自身怀才不遇之感融入清幽景致,以乐景衬哀情,尽显落寞。结尾直抒胸臆,借竹自喻,抒发壮志难酬的无奈,构思精巧,意味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作者借竹自喻,感叹竹子虽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也只能供人和鸟歇息遮阴,不会用在重要的渡口,隐有自伤怀才不遇之意。

现代吴文治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方干《山中》

下一篇:唐·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