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所欲":人生到底想要什么?
"所欲唯两端":所追求的不过两端(富贵与神仙)。
"中人爱富贵":普通人喜爱富贵,
"高士慕神仙":高尚的人仰慕神仙。
"神仙须有籍":成为神仙需要有仙籍,
"富贵亦在天":富贵也是由天命决定的。
"莫恋长安道":不要留恋长安的繁华大道,
"莫寻方丈山":也不要去寻找那遥远的仙山。
"西京尘浩浩":西京长安尘土飞扬,
"东海浪漫漫":东海波涛汹涌无边。
"金门不可入":金门(皇宫)难以进入,
"琪树何由攀":琪树(仙树)又怎能攀登?
"不如归山下":不如回到山下,
"如法种春田":按照时节耕种春天的田野。
"种田意已决":种田的决心已经坚定,
"决意复何如":这个决定又怎么样呢?
"卖马买犊使":卖掉马匹买来小牛,
"徒步归田庐":徒步回到田园中的家。
"迎春治耒耜":迎着春天整治农具,
"候雨辟菑畬":等待雨水开垦荒地。
"策杖田头立":拄着拐杖站在田头,
"躬亲课仆夫":亲自督促仆夫耕田。
"吾闻老农言":我听老农说,
"为稼慎在初":耕种庄稼要谨慎在初春时节。
"所施不卤莽":施肥耕作不马虎,
"其报必有余":收获必定会有余。
"上求奉王税":上要交纳给国家的赋税,
"下望备家储":下要储备家用的粮食。
"安得放慵惰":怎能放纵懒惰,
"拱手而曳裾":拱手乞食、依附他人呢?
"学农未为鄙":学习农耕并不卑鄙,
"亲友勿笑余":亲友们不要嘲笑我。
"更待明年后":等到明年之后,
"自拟执犁锄":我亲自拿起犁和锄头耕种。
"三十为近臣":三十岁时我做了近臣,
"腰间鸣佩玉":腰间佩戴着鸣响的玉饰。
"四十为野夫":四十岁时我成了野夫,
"田中学锄谷":在田野中学习锄谷。
"何言十年内":怎么说在十年之内,
"变化如此速":变化竟如此迅速?
"此理固是常":这个道理本来是常理,
"穷通相倚伏":穷困和通达相互依存。
"为鱼有深水":做鱼就有深水游,
"为鸟有高木":做鸟就有高树栖。
"何必守一方":何必死守在一个地方,
"窘然自牵束":自己使自己受窘受束缚呢?
"化吾足为马":假如我的脚变成马,
"吾因以行陆":我就用它行走陆地。
"化吾手为弹":假如我的手变成弹弓,
"吾因以求肉":我就用它来打猎求肉。
"形骸为异物":身体虽然变成了不同的东西,
"委顺心犹足":但只要顺心就满足了。
"幸得且归农":有幸能够归隐田园,
"安知不为福":怎么知道这不是福气呢?
"况吾行欲老":况且我即将年老,
"瞥若风前烛":生命就像风前的蜡烛一样短暂。
"孰能俄顷间":谁能在一瞬间,
"将心系荣辱":把心系在荣辱之上呢?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第一部分:表达对富贵神仙的淡泊及归田之意(前十二句)“人生何所欲,所欲唯两端。中人爱富贵,高士慕神仙”开篇以设问起笔,点明人生追求无非“富贵”与“神仙”两端,将世人分为“中人”和“高士”两类,概括出大众普遍的欲望倾向,为下文表达自己的态度做铺垫。“神仙须有籍,富贵亦在天。莫恋长安道,莫寻方丈山”指出追求神仙需有仙籍,富贵由天定,暗示这两者并非人力可轻易获得,进而劝诫人们不要贪恋长安的仕途之路,也不要去寻找虚无缥缈的仙山,表达对富贵神仙的淡泊态度。“西京尘浩浩,东海浪漫漫。金门不可入,琪树何由攀”描绘出长安(西京)尘土飞扬、东海波涛汹涌的景象,象征着仕途的喧嚣和求仙的艰难。“金门不可入”进一步强调仕途难进,“琪树何由攀”则说明求仙无望,强化了归田的决心。“不如归山下,如法种春田”以直白的语言点明主旨,表明与其在仕途和求仙之路上奔波,不如回到山下,按照正确的方法去耕种春天的田地,直接抒发了归田的愿望。第二部分:描述归田的具体行动与耕作感悟(中间十二句)“种田意已决,决意复何如。卖马买犊使,徒步归田庐”承接上文归田之意,强调决心已定,并描述了实际行动:卖掉马匹买牛犊作为耕田的帮手,徒步回到田园庐舍,展现出诗人归田的坚定和朴实。“迎春治耒耜,候雨辟菑畬。策杖田头立,躬亲课仆夫”具体描绘了归田后的农事活动,春天到来时修理农具,等待雨水来临开垦荒地。诗人手持拐杖站在田头,亲自督促仆人劳作,生动地展现出他投身农耕的积极态度。“吾闻老农言,为稼慎在初。所施不卤莽,其报必有馀”引用老农的经验之谈,强调耕种之初要谨慎,做事不可粗心大意,这样才会有丰厚的回报。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农事的重视,也蕴含着一种做事认真负责的人生态度。“上求奉王税,下望备家储。安得放慵惰,拱手而曳裾”说明耕种的目的,一方面要缴纳王税,另一方面要储备粮食供家庭使用。因此不能懒惰,不能无所事事,进一步强调了耕种的重要性和责任感。第三部分:回应亲友的质疑并坚定归田信念(再十二句)“学农未为鄙,亲友勿笑余。更待明年后,自拟执犁锄”针对亲友可能对自己学农的嘲笑,诗人表明学农并非低贱之事,并表示期待明年之后,自己能亲自拿着犁锄耕种,展现出对归田生活的自信和坚定。“三十为近臣,腰间鸣佩玉。四十为野夫,田中学锄谷”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三十岁时身为近臣,腰间佩戴着美玉,荣耀一时;四十岁时却成为田间农夫,学习锄谷种田。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人生的巨大变化。“何言十年内,变化如此速。此理固是常,穷通相倚伏”对人生变化之快发出感慨,同时指出这种变化是常理,穷困和通达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体现出诗人对人生起伏的豁达态度。“为鱼有深水,为鸟有高木。何必守一方,窘然自牵束”以鱼有深水、鸟有高木为喻,说明人应该顺应自然,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不必固守一方,使自己陷入困境,进一步阐释了归田的原因。“化吾足为马,吾因以行陆。化吾手为弹,吾因以求肉”运用奇特的想象,表达自己希望拥有变化的能力,将脚变成马在陆地上行走,将手变成弹弓获取食物,强调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心境。“形骸为异物,委顺心犹足。幸得且归农,安知不为福”认为身体不过是外在之物,只要内心顺应自然、满足就好。庆幸自己能够归农,又怎能知道这不是一种福气呢,再次强调了归田的坚定信念。第四部分:以年老体衰为由,进一步强调归田的合理性(最后四句)“况吾行欲老,瞥若风前烛。孰能俄顷间,将心系荣辱”以自己年老体衰,生命如风中残烛般脆弱为由,感慨人生短暂,谁能在瞬间将心思系于荣辱得失之间呢?进一步说明自己应该放下世俗的追求,安于归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