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tián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rén
shēng
suǒ
suǒ
wéi
liǎng
duān
zhōng
rén
ài
guì
gāo
shì
shén
xiān
shén
xiān
yǒu
guì
zài
tiān
liàn
cháng
ān
dào
xún
fāng
zhàng
shān
西
jīng
chén
hào
hào
dōng
hǎi
làng
màn
màn
jīn
mén
shù
yóu
pān
guī
shān
xià
zhòng
chūn
tián
zhòng
tián
jué
jué
mài
mǎi
shǐ
使
guī
tián
yíng
chūn
zhì
lěi
hòu
shē
zhàng
tián
tóu
gōng
qīn
wén
lǎo
nóng
yán
wéi
jià
shèn
zài
chū
suǒ
shī
mǎng
bào
yǒu
shàng
qiú
fèng
wáng
shuì
xià
wàng
bèi
jiā
chǔ
ān
fàng
yōng
duò
gǒng
shǒu
ér
xué
nóng
wèi
wéi
qīn
yǒu
xiào
gèng
dài
míng
nián
hòu
zhí
chú
sān
shí
wéi
jìn
chén
yāo
jiān
míng
pèi
shí
wéi
tián
zhōng
xué
chú
yán
shí
nián
nèi
biàn
huà
shì
cháng
qióng
tōng
xiāng
wéi
yǒu
shēn
shuǐ
wéi
niǎo
yǒu
gāo
shǒu
fāng
jiǒng
rán
qiān
shù
huà
wéi
yīn
xíng
huà
shǒu
wéi
dàn
yīn
qiú
ròu
xíng
hái
wéi
wěi
shùn
xīn
yóu
xìng
qiě
guī
nóng
ān
zhī
wéi
kuàng
xíng
lǎo
piē
ruò
fēng
qián
zhú
shú
néng
é
qǐng
jiān
jiāng
xīn
róng

译文

人生到底想要什么?所追求的不过两端(富贵与神仙)。普通人喜爱富贵,高尚的人仰慕神仙。成为神仙需要有仙籍,富贵也是由天命决定的。不要留恋长安的繁华大道,也不要去寻找那遥远的仙山。西京长安尘土飞扬,东海波涛汹涌无边。金门(皇宫)难以进入,琪树(仙树)又怎能攀登?不如回到山下,按照时节耕种春天的田野。种田的决心已经坚定,这个决定又怎么样呢?卖掉马匹买来小牛,徒步回到田园中的家。迎着春天整治农具,等待雨水开垦荒地。拄着拐杖站在田头,亲自督促仆夫耕田。我听老农说,耕种庄稼要谨慎在初春时节。施肥耕作不马虎,收获必定会有余。上要交纳给国家的赋税,下要储备家用的粮食。怎能放纵懒惰,拱手乞食、依附他人呢?学习农耕并不卑鄙,亲友们不要嘲笑我。等到明年之后,我亲自拿起犁和锄头耕种。三十岁时我做了近臣,腰间佩戴着鸣响的玉饰。四十岁时我成了野夫,在田野中学习锄谷。怎么说在十年之内,变化竟如此迅速?这个道理本来是常理,穷困和通达相互依存。做鱼就有深水游,做鸟就有高树栖。何必死守在一个地方,自己使自己受窘受束缚呢?假如我的脚变成马,我就用它行走陆地。假如我的手变成弹弓,我就用它来打猎求肉。身体虽然变成了不同的东西,但只要顺心就满足了。有幸能够归隐田园,怎么知道这不是福气呢?况且我即将年老,生命就像风前的蜡烛一样短暂。谁能在一瞬间,把心系在荣辱之上呢?

逐句剖析

"人生何所欲":人生到底想要什么?

"所欲唯两端":所追求的不过两端(富贵与神仙)。

"中人爱富贵":普通人喜爱富贵,

"高士慕神仙":高尚的人仰慕神仙。

"神仙须有籍":成为神仙需要有仙籍,

"富贵亦在天":富贵也是由天命决定的。

"莫恋长安道":不要留恋长安的繁华大道,

"莫寻方丈山":也不要去寻找那遥远的仙山。

"西京尘浩浩":西京长安尘土飞扬,

"东海浪漫漫":东海波涛汹涌无边。

"金门不可入":金门(皇宫)难以进入,

"琪树何由攀":琪树(仙树)又怎能攀登?

"不如归山下":不如回到山下,

"如法种春田":按照时节耕种春天的田野。

"种田意已决":种田的决心已经坚定,

"决意复何如":这个决定又怎么样呢?

"卖马买犊使":卖掉马匹买来小牛,

"徒步归田庐":徒步回到田园中的家。

"迎春治耒耜":迎着春天整治农具,

"候雨辟菑畬":等待雨水开垦荒地。

"策杖田头立":拄着拐杖站在田头,

"躬亲课仆夫":亲自督促仆夫耕田。

"吾闻老农言":我听老农说,

"为稼慎在初":耕种庄稼要谨慎在初春时节。

"所施不卤莽":施肥耕作不马虎,

"其报必有余":收获必定会有余。

"上求奉王税":上要交纳给国家的赋税,

"下望备家储":下要储备家用的粮食。

"安得放慵惰":怎能放纵懒惰,

"拱手而曳裾":拱手乞食、依附他人呢?

"学农未为鄙":学习农耕并不卑鄙,

"亲友勿笑余":亲友们不要嘲笑我。

"更待明年后":等到明年之后,

"自拟执犁锄":我亲自拿起犁和锄头耕种。

"三十为近臣":三十岁时我做了近臣,

"腰间鸣佩玉":腰间佩戴着鸣响的玉饰。

"四十为野夫":四十岁时我成了野夫,

"田中学锄谷":在田野中学习锄谷。

"何言十年内":怎么说在十年之内,

"变化如此速":变化竟如此迅速?

"此理固是常":这个道理本来是常理,

"穷通相倚伏":穷困和通达相互依存。

"为鱼有深水":做鱼就有深水游,

"为鸟有高木":做鸟就有高树栖。

"何必守一方":何必死守在一个地方,

"窘然自牵束":自己使自己受窘受束缚呢?

"化吾足为马":假如我的脚变成马,

"吾因以行陆":我就用它行走陆地。

"化吾手为弹":假如我的手变成弹弓,

"吾因以求肉":我就用它来打猎求肉。

"形骸为异物":身体虽然变成了不同的东西,

"委顺心犹足":但只要顺心就满足了。

"幸得且归农":有幸能够归隐田园,

"安知不为福":怎么知道这不是福气呢?

"况吾行欲老":况且我即将年老,

"瞥若风前烛":生命就像风前的蜡烛一样短暂。

"孰能俄顷间":谁能在一瞬间,

"将心系荣辱":把心系在荣辱之上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归田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一首组诗,描写了对人生追求的两种极端(富贵与神仙)的否定,以及归隐田园的决心和归田后的生活场景和农耕的艰辛与乐趣。回顾了仕途生涯的变迁,表达了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生涯的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第一部分:表达对富贵神仙的淡泊及归田之意(前十二句)“人生何所欲,所欲唯两端。中人爱富贵,高士慕神仙”开篇以设问起笔,点明人生追求无非“富贵”与“神仙”两端,将世人分为“中人”和“高士”两类,概括出大众普遍的欲望倾向,为下文表达自己的态度做铺垫。“神仙须有籍,富贵亦在天。莫恋长安道,莫寻方丈山”指出追求神仙需有仙籍,富贵由天定,暗示这两者并非人力可轻易获得,进而劝诫人们不要贪恋长安的仕途之路,也不要去寻找虚无缥缈的仙山,表达对富贵神仙的淡泊态度。“西京尘浩浩,东海浪漫漫。金门不可入,琪树何由攀”描绘出长安(西京)尘土飞扬、东海波涛汹涌的景象,象征着仕途的喧嚣和求仙的艰难。“金门不可入”进一步强调仕途难进,“琪树何由攀”则说明求仙无望,强化了归田的决心。“不如归山下,如法种春田”以直白的语言点明主旨,表明与其在仕途和求仙之路上奔波,不如回到山下,按照正确的方法去耕种春天的田地,直接抒发了归田的愿望。第二部分:描述归田的具体行动与耕作感悟(中间十二句)“种田意已决,决意复何如。卖马买犊使,徒步归田庐”承接上文归田之意,强调决心已定,并描述了实际行动:卖掉马匹买牛犊作为耕田的帮手,徒步回到田园庐舍,展现出诗人归田的坚定和朴实。“迎春治耒耜,候雨辟菑畬。策杖田头立,躬亲课仆夫”具体描绘了归田后的农事活动,春天到来时修理农具,等待雨水来临开垦荒地。诗人手持拐杖站在田头,亲自督促仆人劳作,生动地展现出他投身农耕的积极态度。“吾闻老农言,为稼慎在初。所施不卤莽,其报必有馀”引用老农的经验之谈,强调耕种之初要谨慎,做事不可粗心大意,这样才会有丰厚的回报。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农事的重视,也蕴含着一种做事认真负责的人生态度。“上求奉王税,下望备家储。安得放慵惰,拱手而曳裾”说明耕种的目的,一方面要缴纳王税,另一方面要储备粮食供家庭使用。因此不能懒惰,不能无所事事,进一步强调了耕种的重要性和责任感。第三部分:回应亲友的质疑并坚定归田信念(再十二句)“学农未为鄙,亲友勿笑余。更待明年后,自拟执犁锄”针对亲友可能对自己学农的嘲笑,诗人表明学农并非低贱之事,并表示期待明年之后,自己能亲自拿着犁锄耕种,展现出对归田生活的自信和坚定。“三十为近臣,腰间鸣佩玉。四十为野夫,田中学锄谷”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三十岁时身为近臣,腰间佩戴着美玉,荣耀一时;四十岁时却成为田间农夫,学习锄谷种田。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人生的巨大变化。“何言十年内,变化如此速。此理固是常,穷通相倚伏”对人生变化之快发出感慨,同时指出这种变化是常理,穷困和通达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体现出诗人对人生起伏的豁达态度。“为鱼有深水,为鸟有高木。何必守一方,窘然自牵束”以鱼有深水、鸟有高木为喻,说明人应该顺应自然,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不必固守一方,使自己陷入困境,进一步阐释了归田的原因。“化吾足为马,吾因以行陆。化吾手为弹,吾因以求肉”运用奇特的想象,表达自己希望拥有变化的能力,将脚变成马在陆地上行走,将手变成弹弓获取食物,强调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心境。“形骸为异物,委顺心犹足。幸得且归农,安知不为福”认为身体不过是外在之物,只要内心顺应自然、满足就好。庆幸自己能够归农,又怎能知道这不是一种福气呢,再次强调了归田的坚定信念。第四部分:以年老体衰为由,进一步强调归田的合理性(最后四句)“况吾行欲老,瞥若风前烛。孰能俄顷间,将心系荣辱”以自己年老体衰,生命如风中残烛般脆弱为由,感慨人生短暂,谁能在瞬间将心思系于荣辱得失之间呢?进一步说明自己应该放下世俗的追求,安于归田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元稹《梦成之》

下一篇:唐·白居易《咏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