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幽篁里":独自闲坐幽静竹林,
# 幽篁:幽深的竹林。篁,竹林。
"弹琴复长啸":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人不知":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 深林:这里指“幽篁”。
"明月来相照":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 相照: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收录于《辋川集》。全诗以隐逸生活为题材,描绘了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竹林中,弹琴长啸的场景,以自然之景竹林和明月为依托,营造出清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在这一特定场景下悠然自得又略带孤独的心境。诗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以自然意象烘托出超然物外的境界,语言简洁明净,展现了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
2. 写作手法
反衬: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弹琴复长啸”,诗人的弹琴、长啸之声,打破了竹林的静谧,却更显环境的幽静,用有声来衬托无声,使静谧的氛围更加突出。拟人:“明月来相照”,把明月当作人来写,明月似乎懂得诗人的孤独,来与诗人相伴,赋予明月人的情感,增添了诗歌的情趣。以景结情:末句以月光洒照的静谧画面收束,不言情而情自现,将隐逸之乐与孤独感升华至“物我两忘”的禅境,余韵悠长。
3. 分段赏析
《竹里馆》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首句“独坐幽篁里”一个“独”字点明诗人独自一人,“幽篁”写出了竹林的幽深静谧,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展现出诗人置身于竹林深处的情景。次句“弹琴复长啸”诗人在这幽静的竹林中,不仅弹琴,还发出长啸声,以动写静,更显环境的寂静,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悠然自得,通过弹琴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第三句“深林人不知”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幽深,在这茂密的竹林里,没有人知道诗人的存在,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也体现出诗人享受这种与外界隔绝的状态。末句“明月来相照”在孤独之时,唯有明月来相伴,明月似乎成为了诗人的知己,给孤独的诗人带来了一丝慰藉,使整个画面更加灵动,富有诗意。
4. 作品点评
《竹里馆》以短短二十字凝练展现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诗中语言质朴如白话,却通过“幽篁”“明月”等意象构建出空明澄澈的意境。运用动静相衬、拟人等手法,既体现了盛唐山水诗的审美高度,也渗透着佛家“无我”的禅理哲思。“明月来相照”一句,以景寓情,成为表达隐逸情怀的经典名句。本作虽篇幅短小却独具韵味,以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展现了王维诗歌清新自然的风格。
# 顾云:一时清兴,适与景会。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人不知而月相照,正应首句“独坐”二字。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幽迥之思,使人神气爽然。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辋川》诸诗,皆妙绝天成,不涉色相。止录二首(指《鹿柴》及此诗),尤为色籁俱清,读之肺腑若洗。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毋乃有傲意。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辋川集》中,如《孟城坳》《栾家濑》诸作,皆闲静而有深湛之思。此诗言月下鸣琴,风篁成韵,虽一片静景,而以浑成出之。坊本《唐诗三百首》特录此首者,殆以其质直易晓,便于初学也。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以上四诗(指《鹿柴》《栾家漱》《竹里馆》《鸟鸣涧》),皆一时清景与诗人兴致相会合,故虽写景色、而诗人幽静恬淡之胸怀,亦缘而见。此文家所谓融景入情之作。
清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王维《画》
下一篇:唐·李商隐《登乐游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