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shí
shǒu
·
·
fēn
shuǐ
lǐ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gāo
lǐng
jùn
léng
léng
quán
liú
wěi
wěi
shì
fēn
dōng
西
suí
suǒ
wěi
yōu
yōu
cǎo
màn
jiàn
jiàn
shí
xià
fēn
liú
lái
nián
zhòu
liǎng
cháo
zōng
yuǎn
hǎi
sān
qiān
jìn
rùn
xiǎo
gōng
shān
miáo
cháng
hàn
yíng
yòng
suǒ
bēn
liú
wéi
zuò
shēng
xíng
rén
ěr
yǒu
yuán
shū
jié
kǎn
zhōng
nán
zhǐ
tóng
chū
ér
liú
jūn
kàn
suǒ
yǒu
ròu
qīn
pài
bié
cóng
shǐ
yòu
shì
jiāo
lán
xiāng
bèi
suǒ
zèng
jūn
shī
jiāng
jūn
suǒ
shān
shàng
quán
jūn
jǐng
zhōng
shuǐ

译文

高高的山岭棱角分明,细细的泉水潺潺流动。泉水因地势而分流,无法再汇合,各自向东向西流淌。泉水悠悠地流淌在草蔓之下,溅落在石头缝隙之中。这样分流已经有几年了,日日夜夜都是如此。泉水想要流向大海却远远不能到达,距离大海有三千里之遥。它对周围土地的浸润作用很小,山上的幼苗长久干旱而死。泉水蜿蜒流淌却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只是不停地奔涌向前。它只能发出呜咽的声音,在夜晚传入行人的耳中。泉水有源头所以源源不断,没有坑洼阻挡就难以停止。同样是从一个源头流出却分成不同的支流,你看这像什么呢。这就像骨肉亲情,从此开始产生派别。又像势利之交,波澜起伏,彼此背离。所以我赠给你这首诗,把你比作什么呢。不把你比作山上的泉水,而是比作井中的水。

逐句剖析

"高岭峻棱棱":高高的山岭棱角分明,

"细泉流亹亹":细细的泉水潺潺流动。

"势分合不得":泉水因地势而分流,无法再汇合,

"东西随所委":各自向东向西流淌。

"悠悠草蔓底":泉水悠悠地流淌在草蔓之下,

"溅溅石罅里":溅落在石头缝隙之中。

"分流来几年":这样分流已经有几年了,

"昼夜两如此":日日夜夜都是如此。

"朝宗远不及":泉水想要流向大海却远远不能到达,

"去海三千里":距离大海有三千里之遥。

"浸润小无功":它对周围土地的浸润作用很小,

"山苗长旱死":山上的幼苗长久干旱而死。

"萦纡用无所":泉水蜿蜒流淌却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奔迫流不已":只是不停地奔涌向前。

"唯作呜咽声":它只能发出呜咽的声音,

"夜入行人耳":在夜晚传入行人的耳中。

"有源殊不竭":泉水有源头所以源源不断,

"无坎终难止":没有坑洼阻挡就难以停止。

"同出而异流":同样是从一个源头流出却分成不同的支流,

"君看何所似":你看这像什么呢。

"有似骨肉亲":这就像骨肉亲情,

"派别从兹始":从此开始产生派别。

"又似势利交":又像势利之交,

"波澜相背起":波澜起伏,彼此背离。

"所以赠君诗":所以我赠给你这首诗,

"将君何所比":把你比作什么呢。

"不比山上泉":不把你比作山上的泉水,

"比君井中水":而是比作井中的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答诗十首·和分水岭》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先描绘了高岭细泉分流的自然景象,展现了泉水昼夜流淌、虽有源却难以朝宗大海、对山苗浸润无功等状态。接着诗人由泉水分流联想到人际关系,指出其如同骨肉亲因派别而分,又如势利交因利益而起伏。最后诗人表示将友人比作井中水,而非山上泉,传达出对稳定、纯净的人际关系的期许。全诗以自然之景引发对人世的思考,现实感强,富有哲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高岭峻棱棱,细泉流亹亹”描写分水岭的景色。“峻棱棱”形象地描绘出高岭的高耸突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流亹亹”则生动地展现了细泉缓缓流淌的姿态,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潺潺的水流,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势分合不得,东西随所委”是写泉水的流向。意思是水流因地势而分,无法再合在一起,只能各自向东向西流淌。一个“分”字突出了泉水被地势所迫的无奈,“随所委”则强调了其流向的随意性,暗示了一种命运被外界力量左右的感觉。“悠悠草蔓底,溅溅石罅里”进一步描绘泉水的流经之处。泉水悠悠地流淌在草蔓之下,在石缝里溅起水花。“悠悠”写出了泉水流淌的悠然之态,“溅溅”则通过声音描写,让画面更具动感,仿佛能看到泉水在石缝中跳跃的样子,展现了一种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分流来几年,昼夜两如此”是诗人对泉水长期状态的描述。泉水分流已经有好几年了,日日夜夜都是如此流淌,突出了这种分流状态的持久性,也让诗人由此产生了更多的感慨,为后文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朝宗远不及,去海三千里”写泉水难以流向大海。古人认为江河水流归大海为“朝宗”,而这里的泉水距离大海有三千里之遥,根本无法到达。此句通过距离的强调,表现出泉水的无奈与渺小,仿佛是在世间漂泊却无法找到归宿。“浸润小无功,山苗长旱死”是说泉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泉水虽然流淌,但浸润的作用很小,无法让山苗得到足够的滋润,山苗长期干旱而死。这两句写出了泉水的无力,也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残酷,即使有水流经,却依然无法改变干旱的现状,有一种命运无常的感慨。“萦纡用无所,奔迫流不已”写泉水的流淌状态及作用。泉水蜿蜒曲折却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只是不停地奔腾流淌。“萦纡”描绘出泉水流淌的曲折之态,“奔迫”则突出其流淌的急切,然而“用无所”又点明了其徒劳无功,表达了诗人对泉水命运的惋惜与感叹。“唯作呜咽声,夜入行人耳”是从声音角度进一步抒情。泉水只能发出呜咽般的声音,在夜晚传入行人的耳中。“呜咽声”赋予了泉水以人的情感,仿佛它在为自己的命运而悲叹,而夜晚的环境更增添了这种悲凉之感,行人听到这声音,也会心生感慨,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有源殊不竭,无坎终难止”是对泉水源头和流淌规律的描述。泉水有源头所以不会枯竭,没有遇到坑坎就难以停止流淌。这两句既写出了泉水的特性,也蕴含着一种自然的哲理,暗示着事物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一旦开始,就会按照一定的轨迹继续下去。“同出而异流,君看何所似”是诗人由泉水分流引发的思考。同样的源头却形成了不同的流向,诗人借此发问,让读者去思考这像什么,从而引出下文的比喻,使诗歌从单纯的写景抒情过渡到对人生哲理的探讨。“有似骨肉亲,派别从兹始”将泉水分流比作骨肉亲人的分离。原本是同出一处,就像骨肉之亲有着共同的根源,然而却从此产生了派别,各自发展,形象地写出了亲人分离后的无奈与感慨,表达了对亲情变化的一种惋惜之情。“又似势利交,波澜相背起”又将其比作势利之交。泉水的波澜此起彼伏,就像势利之交一样,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起伏不定,忽冷忽热。此句通过比喻,批判了那种因利益而变化的虚假交情,揭示了人性中的丑恶一面,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势利现象的厌恶。“所以赠君诗,将君何所比。不比山上泉,比君井中水”是诗人的总结与赠言。诗人说赠给你这首诗,要把你比作什么呢?不把你比作山上的泉水,而是比作井中的水。山上的泉水分流多变,命运无常,而井中水相对稳定,寓意着希望对方能像井中水一样,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不要像山上泉那样随波逐流,蕴含着诗人对他人的劝诫与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俨《客中作》

下一篇:唐·张籍《哭孟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