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冷三秋夜":秋天的夜晚带着阵阵寒意,
# 三秋:指秋季。七月称孟秋、八月称仲秋、九月称季秋、合称三秋。
"安闲一老翁":只有我一个老头安宁自在的在家。
# 安闲:安宁清闲,安宁自在的样子。
"卧迟灯灭后":熄灯之后迟迟才躺下睡觉,
"睡美雨声中":在秋雨声中渐渐进入梦乡。
"灰宿温瓶火":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
# 瓶:烤火用的烘瓶。,宿:(xiǔ)夜。
"香添煖被笼":不得不起床加点火烘烤被子。
# 煖:一作暖。
"晓晴寒未起":早上天空晴朗,但寒气未消不想起床,
# 晓:拂晓,天刚亮的时候。
"霜叶满阶红":只看到秋雨把霜叶打落得到处都是。
# 阶:台阶。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一位安适闲淡的老翁在秋雨夜眠以及晨起时的情景,通过对老翁的细致刻画,展现其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性格,体现了诗人暮年心境的清静淡泊,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变化和人生境遇的感怀。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颔联“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通过“卧迟”“灯灭后”等细节,生动地写出了老翁老年人瞌睡少,不喜早上床的特性,“睡美雨声中”又进一步体现出老翁心无所虑的闲淡情怀;颈联“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灰宿”“香添”等细节,描绘出老翁夜中生活的状态,突出其体衰闲散。反衬:尾联“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霜叶满阶红”描绘出夜来风雨后树叶飘零满阶的景象,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这一切漫不经心,以自然的冷酷反衬出老翁心境的清静淡泊。
3. 分段赏析
首联“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以凉冷秋夜奠定基调,运用衬叠手法增强感染力,“安闲”二字点出老翁形象;颔联“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卧迟”体现老翁特性,“灯灭后”耐人寻味,老翁于雨声中“睡美”凸显其心无所虑、闲淡的情怀;颈联“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以温瓶灰烬照应“睡美”,突出老翁怕冷,“香添暖被笼”描绘出体衰闲散之态;尾联“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与首句呼应,以“寒”字说明老翁“未起”原因,“霜叶满阶红”运用反衬,表现大自然冷酷,突出老翁心境的清静淡泊。
4. 作品点评
《秋雨夜眠》在文学中具有独特价值。其写作特色鲜明,白居易于常见题材中开拓出新意境,以细腻笔触精准捕捉特定环境下老翁的性格特征,生动刻画出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诗中无惊艳名句,却凭借对生活场景的生动描绘和对人物状态的入微呈现,展现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全诗围绕老翁秋雨夜眠特征展开,充满生活气息,真切感人,体现出白居易诗歌自然质朴、贴近生活的一贯风格,在其作品体系及唐诗范畴内,均是展现晚年心境与生活写照的作品。
上一篇:唐·杜甫《潼关吏》
下一篇:唐·李冶《明月夜留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