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刘备的英雄气概真可谓顶天立地,
# 天地英雄气:一作“天地英雄”。《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曹操曾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地:一作下。
"千秋尚凛然":经历千秋万代威风凛凛至今依然。
"势分三足鼎":创立基业与吴魏三分天下成鼎足,
# 势分三足鼎:指刘备创立蜀汉,与魏、吴三分天下。
"业复五铢钱":恢复五铢钱币志在振兴汉室。
# 业复五铢钱:王莽代汉时,曾废五铢钱,至光武帝时,又从马援奏重铸,天下称便。这里以光武帝恢复五铢钱,比喻刘备想复兴汉室。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铸行的一种钱币。
"得相能开国":等到丞相诸葛亮的帮助开创了国基,
# 相:此指诸葛亮。
"生儿不象贤":可惜生个儿子不像其父贤明。
# 不象贤:此言刘备之子刘禅不贤明,不能守业。
"凄凉蜀故妓":最凄惨的还是那蜀宫中的歌伎,
# 凄凉蜀故妓:“凄凉”两句:刘禅降魏后,被东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魏太尉司马昭在宴会中使蜀国的女乐表演歌舞,旁人见了都为刘禅感慨,独刘禅“喜笑自若”,乐不思蜀(《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妓:女乐,实际也是俘虏。
"来舞魏宫前":在魏宫歌舞刘禅也毫无羞情。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诗。描绘了蜀先主庙的景象,以及刘备的英雄功业,同时展现了蜀汉后继无人、最终亡国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英雄刘备的赞誉,对庸碌后主的鄙薄,以及对蜀汉亡国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意在以历史形象垂戒当世。
2. 写作手法
对偶:颔联“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以及颈联“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表现力。用典:颔联“业复五铢钱”运用钱币典故,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雄心壮志,使诗歌表意更加含蓄深刻;“势分三足鼎”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语,形象地描绘出三国鼎立的局势。对比:颈联“得相能开国”与“生儿不象贤”形成对比,将刘备长于任贤择相和短于教子致使嗣子不肖进行对照,突出创业与守成的不同结果,强化诗歌的哲理意味。
3. 分段赏析
《蜀先主庙》首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境界雄阔奇绝,“天地”与“千秋”从空间和时间上极力渲染“英雄气”的宏大与永恒,展现出诗人广阔的胸襟。此句暗用曹操对刘备的评价,却不着痕迹,且“尚”字精妙,既体现诗人对先主的崇敬,又暗示先主生前的英雄气概。在内容主题上,奠定了对刘备英雄之气的赞美基调。颔联“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承接“英雄气”,讲述刘备的英雄业绩,形成三分天下之势以及有振兴汉室的雄心。对仗精巧,虽典出不同,却自然融合。既展现刘备的功业成就,也表达了对其壮志的赞赏。颈联“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将刘备善用贤才与后主刘禅不肖进行对比,突出创业与守成的差异,指出历史教训。在结构上,与颔联内容不同,富于变化,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情感上,流露出对刘备身后事业难以延续的叹惜。尾联“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化用刘禅典故,刻画了刘禅的麻木不仁,揭示其导致国灭身俘的必然。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感慨,同时借古讽今,影射当时唐王朝执政者的昏庸,意味深长。整首诗通过对刘备的盛德与业衰的描写,对比鲜明,借古喻今,传达出深刻的兴亡教训。
4. 作品点评
《蜀先主庙》是刘禹锡所写。当时唐王朝已不复开元盛世的辉煌,正逐渐走向衰落,国势日薄西山,然而执政者却依旧昏庸无道,甚至还不断打击迫害像刘禹锡这样主张革新的人士,这让刘禹锡感慨万千。刘禹锡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面对唐王朝的现状,借咏史怀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他通过对蜀先主刘备生前开创基业的盛德与死后蜀汉业衰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在怀古中道出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同时也将自己对当世的忧虑和对现实的批判融入其中。
上一篇:唐·钱珝《未展芭蕉》
下一篇:唐·韦庄《思帝乡·云髻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