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í
shàng
xīng
èr
jué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háo
liáng
zhuāng
huì
mán
xiāng
zhēng
wèi
rén
qíng
zhī
qíng
lái
yuè
chū
fēi
shì
jīng
shuǐ
qiǎn
bái
láo
xīn
dèng
dài
shí
wài
róng
xián
xiá
zhōng
xīn
shì
ér
fēi
shuí
zhī

译文

濠梁之上庄子和惠子无谓地争论,人未必真的能知晓动物的情感。水獭来捕鱼,鱼儿惊得跳出水面,这不是鱼儿快乐,而是受到惊吓。池水变浅,鱼儿稀少,白鹭饥饿难耐,费尽心思,瞪大眼睛等待捕鱼的时机。外表看似悠闲,内心却充满痛苦,这种似是而非的状态又有谁能真正知晓。

逐句剖析

"濠梁庄惠谩相争":濠梁之上庄子和惠子无谓地争论,

# 濠梁庄惠谩相争:《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修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吗,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县境。梁,桥。谩,徒然,随意。

"未必人情知物情":人未必真的能知晓动物的情感。

"獭捕鱼来鱼跃出":水獭来捕鱼,鱼儿惊得跳出水面,

# 獭:水獭、捕鱼为食。

"此非鱼乐是鱼惊":这不是鱼儿快乐,而是受到惊吓。

"水浅鱼稀白鹭饥":池水变浅,鱼儿稀少,白鹭饥饿难耐,

"劳心瞪目待鱼时":费尽心思,瞪大眼睛等待捕鱼的时机。

"外容闲暇中心苦":外表看似悠闲,内心却充满痛苦,

# 中心:即心中。

"似是而非谁得知":这种似是而非的状态又有谁能真正知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池上寓兴二绝》为唐代白居易所作。这组诗以池上景象为切入点,其一借濠梁之辩,以“獭捕鱼”的场景,引发对“鱼之乐”的另类思考,质疑人们是否真的知晓物情;其二描绘白鹭待鱼时“外容闲暇中心苦”的状态,寓意深刻。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表面写动物,实则暗指人世,将对生活的观察与哲理思考相融合,语言质朴却蕴含深意,展现出白居易诗歌善于从日常中挖掘哲理的特点,引发读者对人情物态的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池上寓兴二绝》由白居易创作。会昌元年(841年),白居易身处洛阳。在此期间,他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与思考,结合自身经历和对人情物态的感悟,创作了这两首富含哲理的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其一开篇“濠梁庄惠谩相争”运用了“濠梁之辩”的典故,引发读者对人是否真的能知晓鱼的情感这一问题的思考,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深度。借物喻人:其二中“水浅鱼稀白鹭饥,劳心瞪目待鱼时。外容闲暇中心苦”,表面写白鹭在水浅鱼稀时看似悠闲实则内心焦急等待捕鱼的状态,实则暗喻人世间有些人外表从容,内心却充满痛苦与挣扎。

2. 分段赏析

“濠梁庄惠谩相争,未必人情知物情”:语言上,“谩相争”简洁地写出庄子和惠子辩论的状态。表达技巧上,运用典故引发思考,指出人不一定能真正知晓物的情感,为后文对鱼的状态描写做铺垫,也体现出诗歌富含哲理的特点。“獭捕鱼来鱼跃出,此非鱼乐是鱼惊”:形象塑造上,生动描绘出獭捕鱼时鱼惊慌跃出的画面,打破人们对“鱼乐”的固有认知。内容主题上,进一步强调人对物情的认知可能存在偏差,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人与物关系的思索。“水浅鱼稀白鹭饥,劳心瞪目待鱼时”:从形象角度,细腻刻画了白鹭因水浅鱼稀而饥饿,劳神费力、瞪大眼睛等待捕鱼的模样。表达技巧上,为后文借白鹭喻人做了铺垫,展现出一种生存的艰难状态。“外容闲暇中心苦,似是而非谁得知”:语言凝练,“外容”与“中心”形成鲜明对比。内容主题上,由白鹭待鱼的状态,升华到对人世间表象与本质的思考,揭示出有些人看似悠闲,实则内心痛苦,且这种状态不被轻易知晓的哲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早热》

下一篇:唐·牟融《送客之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