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传河尹":有客人传来河南韦尹的消息,
"逢人问孔融":说他逢人便询问我的近况。
"青囊仍隐逸":韦尹身怀才学却仍心怀隐逸之志,
"章甫尚西东":而我头戴儒冠却依旧漂泊四方。
"鼎石分门户":韦尹家族显赫,门庭高贵,
# 分:一作为。,鼎石:据《杜诗详注》改。
"词场继国风":其文学成就可继承《国风》的传统。
"尊荣瞻地绝":韦尹的尊荣地位令人仰望至极,
"疏放忆途穷":而我却回想自己疏狂放任,仕途困顿的处境。
"浊酒寻陶令":韦尹常以浊酒效仿陶渊明的隐逸,
"丹砂访葛洪":或寻访丹砂追随葛洪的仙道。
"江湖漂短褐":我在江湖间漂泊,身着粗布短衣,
# 短:一作裋。
"霜雪满飞蓬":鬓发如飞蓬般被霜雪染白。
"牢落乾坤大":天地虽广阔,
"周流道术空":我却潦倒失意,周游四方而治国之术无处施展。
# 流:一作旋。
"谬惭知蓟子":我惭愧自己不如蓟子训的智慧,
"真怯笑扬雄":更怕被人嘲笑如扬雄般迂腐。
"盘错神明惧":韦尹处理复杂政务连神明都为之敬畏,
"讴歌德义丰":百姓歌颂他德义丰厚。
"尸乡余土室":即便如祝鸡翁般隐居尸乡的土室,
"难说祝鸡翁":我也难以真正做到隐逸自适。
# 鸡翁:偃师县有尸乡亭,翁居尸乡北山下。,难说:一作“谁话”。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分段赏析
“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开篇从消息写起。“河尹”指韦济,有人传来他的消息,说他像孔融一样受人敬重——孔融是东汉名士,以才德著称,这里用典故赞韦济声望,既自然又显敬重。“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青囊”“章甫”都是古代器物或礼帽,这里借物喻人:韦济虽有才德,却如“青囊”般藏而不露,又如“章甫”般奔波四方,暗赞他不慕虚名、务实行事的品格。“鼎食分门户,词场继国风”,转向韦济的家世与文采。“鼎食”写他家世显赫,如世家大族般体面;“继国风”则赞他在文坛能承继《诗经》的雅正传统,一写家世、一写才华,全面勾勒韦济的出众。“尊荣瞻地绝,疏放忆途穷”,前句写韦济的尊贵地位让人仰望,后句突然转写自身——想起自己当年疏放行事,如今却困于途穷,以韦济的“尊荣”对比自己的“途穷”,藏着身世落差的感慨。“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借典故写心境。“陶令”是陶渊明,代表隐逸;“葛洪”是隐士,好炼丹,诗人说想效仿他们,喝浊酒、寻丹砂,流露出对归隐的向往,暗含对现实困顿的逃避。“江湖漂短褐,霜雪满飞蓬”,直写漂泊处境。“短褐”是粗布衣服,写生活清贫;“飞蓬”被霜雪覆盖,既写时节凄寒,又以飞蓬自比,喻指自己在江湖中漂泊无依,景象萧瑟,字字含悲。“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由个人处境扩至天地。“牢落”是孤寂之意,天地虽大却让人感到空旷;四处奔波(“周流”)却没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道术空”),以天地的广阔反衬自身的渺小与迷茫,悲感更深。“谬惭知蓟子,真怯笑扬雄”,再用典故自谦。“蓟子”“扬雄”都是有才德的人,诗人说自己被他们知晓是惭愧,又怕被他们笑话,实则是借自谦写怀才不遇的失落。“盘错神明惧,讴歌德义丰”,突然转回赞韦济。“盘错”指处理复杂事务,说他能应对难事,连神明都佩服;“德义丰”则写他德行高尚,受人歌颂,这既是补赞韦济,也暗与自身“道术空”对比,藏着复杂情绪。“尸乡余土室,难说祝鸡翁”,以典故收尾。“尸乡”“祝鸡翁”都与隐逸有关,说尸乡还留着隐士的土屋,却难再见到祝鸡翁那样的高人,既呼应前文归隐之思,又带着对理想隐逸生活难寻的怅惘,余味悠长。
下一篇:唐·杜光庭《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