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披梦泽云":早晨,披着梦泽的云雾,
"笠钓青茫茫":头戴斗笠,在一片青苍渺茫的水面上垂钓。
"寻丝得双鲤":顺着钓丝,钓到了两条鲤鱼,
"中有三元章":鱼腹中有道家的“三元章”。
"篆字若丹蛇":篆字如同红色的灵蛇,
"逸势如飞翔":笔画飘逸灵动,仿佛在自由飞翔。
"归来问天老":回来后向“天老”请教,
"奥义不可量":其中深奥的义理难以估量。
"金刀割青素":用金刀割开青色的丝帛,
"灵文烂煌煌":里面的灵文光彩夺目。
"咽服十二环":吞下了十二个玉环,
"奄见仙人房":转眼间就见到了仙人的居所。
"暮跨紫鳞去":傍晚时,骑着紫色鳞片的神物离去,
"海气侵肌凉":海上的雾气袭来,让人感到肌肤发凉。
"龙子善变化":龙子善于变化,
"化作梅花妆":变成了梅花妆的模样。
"赠我累累珠":龙子赠送给我一串串的珍珠,
"靡靡明月光":珍珠闪烁着柔和的月光。
"劝我穿绛缕":龙子劝我用红色的丝线将珍珠穿起来,
"系作裙间裆":系在裙边当作佩饰
"挹子以携去":我拉着龙子一同离去,
"谈笑闻遗香":谈笑间似乎还能闻到遗留的香气。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象征:诗中诸多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像“三元章”“篆字”“金刀”“青素”“十二环”等,可能象征着道家神秘力量、修行法门或超凡境界,传达出诗人对道家神秘文化的感悟。比喻:将“篆字”比作“丹蛇”,形象地描绘出篆字的形态和飘逸的动态感,使读者更直观感受文字奇妙,增强诗歌艺术感染力。借景抒情:开篇“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描绘清幽之景,为后文奇幻经历铺垫;在叙述过程中,融入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对仙人世界的向往等情感,使诗歌情节生动且富有内涵。想象:诗人凭借非凡想象力,构建出奇幻世界,如钓到藏有“三元章”的鲤鱼,吞服“十二环”后见到仙人居所,傍晚骑着紫色鳞片的神物出行等情节,充满神秘色彩与浪漫主义风格。
2. 分段赏析
前六句:“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描绘诗人早晨在梦泽垂钓,意外从鱼腹得三元章及对篆字的描写,为故事展开铺垫,通过想象营造出神秘奇幻的氛围。中间四句:“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写诗人询问天老后,用金刀割布帛见灵文,进一步渲染神秘色彩,引发读者对其中奥义的好奇。后八句:“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子善变化,化作梅花妆。赠我累累珠,靡靡明月光。劝我穿绛缕,系作裙间珰。挹子以携去,谈笑闻遗香。”描述诗人服下十二环见到仙人房,傍晚骑紫鳞离去,遇到龙子化梅花妆赠珠等情节,将奇幻氛围推向高潮,充分展现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在仙境中的奇妙经历。
上一篇:唐·雍裕之《秋蛩》
下一篇:唐·杜甫《奉寄河南韦尹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