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凉侵卧内":竹林中的凉气渐渐侵入卧室,
# 卧内:卧室,内室。,侵:侵袭。,凉:凉气。
"野月满庭隅":野外的月光洒满庭院的角落。
# 庭隅:庭院的角落。,满:一作“遍”。,野:野外。
"重露成涓滴":浓重的露水凝结成细细的水滴,
# 涓滴:水点,极少的水。,重露:浓重的露水。
"稀星乍有无":稀疏的星星在夜空中忽隐忽现。
# 乍有无:忽而有忽而无。乍:忽然。,稀星:稀疏的星。
"暗飞萤自照":萤火虫在黑暗中飞行,自己照亮自己,
# 暗飞萤自照:“暗飞”二句一作飞萤自照水,宿鸟竞相呼。暗飞:黑暗中飞行。自照:自己照亮自己。
"水宿鸟相呼":水边栖息的鸟儿相互叫唤。
# 相呼:相互叫唤。,水宿:谓栖息于水。
"万事干戈里":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战乱之中,
# 干戈:指战争。
"空悲清夜徂":只能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 清夜徂:是说清静的夜晚易逝。徂:消逝,流逝。,空:白白地。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前六句,描绘了秋夜的诸多景物,有透着凉意的绿竹、洒满月光的庭院、高悬的朗月、闪烁的稀星、暗夜中自照的飞萤,还有水边相互呼唤的宿鸟,共同勾勒出一幅秋夜图景。而后两句,笔锋一转,从写景过渡到抒情,对前文所绘之景予以总结,清晰点明诗人忧国忧民的意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的前六句通过描写“竹凉”“野月”“重露”“稀星”“飞萤”“水鸟”等秋夜之景,营造出静谧、清冷的氛围,为尾联抒情做铺垫。尾联“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诗人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抒胸臆,将个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时局的悲愤之情融入其中,借秋夜之景抒发了对国家战乱的忧愁和对清夜流逝的悲叹。细节描写:诗人对秋夜的景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如“重露成涓滴”,细腻地写出了浓重的露水凝聚成水滴并缓缓落下的过程;“暗飞萤自照”,生动地描绘出萤火虫在黑暗中独自飞行、发出微光的情景,这些细节描写使诗歌所描绘的秋夜景象更加真实可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直抒胸臆:尾联诗人直抒胸臆,“万事干戈里”表示诗人非常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空悲清夜徂”一句中,“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与忧愤。
3. 分段赏析
首联开篇点题,描绘出一幅秋夜村居的清冷画面。其中“竹”与“野”二字含义颇丰,既透露诗人居所旁竹林环绕,门前便是广袤郊野的居住环境,又极力渲染出浓浓的秋意:晚风轻拂,竹叶沙沙作响,那凉意仿佛也顺着声响钻进屋内,真可谓“绿竹助秋声”;放眼郊野,茫茫一片,视野毫无遮挡,月光得以肆意挥洒,使得秋夜的天空更显澄澈,秋月更显皎洁。开篇这短短十个字,便精准勾勒出清秋月夜村居独有的景象。颔联继续写景,笔触更加细腻。“重露成涓滴”,浓重的露水在竹叶上凝聚,最终形成涓涓细流,缓缓滴落。这一动态描写,不仅让读者仿佛听到了露珠滴落的细微声响,更感受到了秋夜的静谧与深沉。“稀星乍有无”,稀疏的星星在夜空中闪烁不定,时而清晰可见,时而隐没于黑暗之中。星星的闪烁,既写出了秋夜天空的高远和深邃,又暗示了时局的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对重露和稀星的细致描绘,将自己对时光流逝和国家命运的忧虑融入其中,情景交融,意境深远。颈联描绘了一幅更为生动的秋夜图景。“暗飞萤自照”,萤火虫在黑暗中独自飞舞,发出微弱的光芒,仿佛在努力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这里的“自照”二字,既写出了萤火虫的孤独,也象征着诗人在乱世中独自坚守的精神。“水宿鸟相呼”,水边栖息的鸟儿相互呼唤,打破了夜的寂静。鸟的相呼,一方面表现了它们对同伴的依赖,另一方面也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尾联笔锋一转,由写景转入抒情,直抒诗人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万事干戈里”,诗人将目光从秋夜的自然景色转移到社会现实,感慨世间万事皆在战乱之中。此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国家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空悲清夜徂”,诗人面对这一切,却无能为力,只能在这清冷的夜晚,徒自悲伤时光的流逝。“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4. 作品点评
杜甫的《倦夜》将情与景精妙融合。诗中不见“倦”字,却处处有倦意,诗人以“情眼”描绘秋夜之景,竹凉、野月、重露、稀星、飞萤、宿鸟等,皆为“情中之景”。虽未直抒“融乎内”的忧国忧时、羁孤老倦之情,可这深沉情感早已悄然融入“耀乎外”的夜景。情与景、物与我浑然一体,不着痕迹。这种寓情于景的写法,让诗有了一咏三叹、余韵无穷的效果,充分展现出杜甫诗歌高超的艺术水准。
上一篇: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下一篇:唐·李绅《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