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chén
èr
quē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hì
duō
shēng
míng
xiàn
kāi
dōng
guàn
jūn
wáng
wèn
cháng
qīng
zào
diāo
hán
shǐ
tiān
lǎo
néng
xíng
dào
qīng
míng
xiū
kàn
bái
shēng

译文

当代的学者大多都被埋没,只有你(陈二补阙),独自享有声望名誉。你作为献纳之官,在东观研读群书,君王也时常垂询,如同当年的长卿。像那皂雕在寒冷的季节里振翅高飞,更显迅猛,老去的天马,依然能够驰骋千里不停。自从你步入青云之上,仕途显达,就不要再去看那逐渐增多的白发了。

逐句剖析

"世儒多汩没":当代的学者大多都被埋没,

# 汩没:埋没,沉沦。,世儒:当代的学者。

"夫子独声名":只有你(陈二补阙),独自享有声望名誉。

# 声名:声望名誉。,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献纳开东观":你作为献纳之官,在东观研读群书,

# 献纳:建言以供采纳。

"君王问长卿":君王也时常垂询,如同当年的长卿。

"皂雕寒始急":像那皂雕在寒冷的季节里振翅高飞,更显迅猛,

# 皂雕:黑色的鹰。皂,黑色。

"天马老能行":老去的天马,依然能够驰骋千里不停。

"自到青冥里":自从你步入青云之上,仕途显达,

"休看白发生":就不要再去看那逐渐增多的白发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陈二补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赠诗,诗中蕴含了诗人对个人遭遇未获赏识的深深感慨。此诗结构上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是对陈二补阙的颂扬之词,而后四句则转为对他的勉励之语。作为朝廷中的谏官,陈二补阙时常受到君王的垂询,声名远播,地位显赫。诗中,“皂雕”被用作比喻,象征着勇敢无畏、勇往直前;而“天马”则寓意着即便年老依然强健、精神矍铄。杜甫借此鼓励陈二补阙,既然已经身处高位,翱翔于青云之上,就不应因年岁渐长、头发斑白而自感遗憾或退缩。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应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当时杜甫正在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赠陈二补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侓诗,也是一首赠诗。这首诗运用了对比、典故、象征与比喻以及反语与讽刺等多种手法,同时情感真挚,展现了杜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2. 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世儒多汩没,夫子独声名”的对比,突出了陈二补阙在儒学界的独特地位和声誉。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张力,也凸显了杜甫对友人的赞美之情。用典:运用了“东观”和“长卿”的典故。东观是汉代皇家藏书和修史之处,也是才士聚集之地,这里借指朝廷;长卿即司马相如,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这里借指陈二补阙。通过这两个典故,杜甫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认可和受到君王器重的赞誉。象征:“皂雕寒始急,天马老能行”两句中,皂雕和天马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皂雕在寒风中振翅高飞,象征着陈二补阙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比喻:“皂雕”被用作比喻,象征着勇敢无畏、勇往直前。“天马老能行”这句中,天马虽老仍驰骋千里,则比喻陈二补阙老当益壮、精神矍铄。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是对陈二补阙的颂扬之词,而后四句则转为对他的勉励之语。作为朝廷中的谏官,陈二补阙时常受到君王的垂询,声名远播,地位显赫。诗中,“皂雕”被用作比喻,象征着勇敢无畏、勇往直前;而“天马”则寓意着即便年老依然强健、精神矍铄。杜甫借此鼓励陈二补阙,既然已经身处高位,翱翔于青云之上,就不应因年岁渐长、头发斑白而自感遗憾或退缩。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的前四句为颂扬之语,后四句为勉励之辞。诗中提到的献纳之官,是君王身边的顾问,正是他们声名显赫的体现。其中,“皂雕”象征着勇猛无畏,敢于搏击;“天马”则寓意着虽年老但依然强健不衰。这表明,既然已经身处高位,就不应因年老而自怨自艾。清代顾宸在注解中提到:陈必是一位年长且学识渊博的儒者,因此用“夫子”来称呼他,而未提及白发,暗示其精神不老。明初单复则认为:这首诗从头到尾对仗工整,格律严谨,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精妙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陈必老儒宿学,故以夫子称之,未言白发可见。明初单复注:此诗首尾俱对,律度整严。

清顾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独立》

下一篇:唐·王涯《秋思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