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日荒荒白":野外的阳光白茫茫一片,
# 野日荒荒白:江淹诗:“野日烧中昏。”《庄子》:“日月之光,益以荒矣。野日荒荒:一作野月茫茫。
"春流泯泯清":春日的江水潺潺流淌,清澈无比。
# 春流泯泯清:何逊诗:“共见春流。”【朱注】张有《复古编》云:湣,古活字。泯泯,是活活之误。不知泯泯、活活,意象各不侔。春:一作江。
"渚蒲随地有":水中小洲上的蒲草随处生长,
# 渚蒲随地有:梁昭明太子诗:“渚蒲变新节。”
"村径逐门成":村落中的小路依着门户自然延伸形成。
"只作披衣惯":我已经习惯了随意披上衣服,
# 披衣:出《庄子》。
"常从漉酒生":常常自己滤酒来维持生活。
# 漉酒生:谓以漉酒为生涯也。本陶潜。据陶诗云:“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已时。”此兼举之,盖欲与渊明同调,不屑与俗客为伍也。
"眼前无俗物":眼前没有那些世俗的事物烦扰,
# 俗物:谓俗人。
"多病也身轻":虽然身体多病,却也感觉身心轻快。
"江皋已仲春":江边已经到了仲春时节,
# 江皋已仲春:《楚辞》:“秣余马兮江皋。”师氏口:皋,缓也。江岸土性缓,故曰江皋。
"花下复清晨":在繁花之下又迎来一个清晨。
"仰面贪看鸟":仰起头贪婪地看着天空中的飞鸟,
"回头错应人":听到声音回头回应,却发现弄错了对象。
# 回头错应人:刘琨诗:“回头已百万。”看鸟、错应,写出应接不暇之意。朱子《或问》引为心不在焉之证,亦断章取义耳。
"读书难字过":读书时遇到难认的字就暂且跳过,
# 难字过:谓难识之字任其读过。
"对酒满壶频":面对美酒,频频斟满酒壶。
"近识峨眉老":最近结识了一位来自峨眉的老者,
# 近识峨眉老:《水经注》:《益州记》云:峨嵋山,在南安县界,去成都南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峨眉焉。《列仙传》:“陆通者,楚狂接舆也,好养生,游诸名山,在蜀峨嵋山上,世世见之。峨眉老:指“东山隐者”。
"知予懒是真":他真正了解我生性疏懒的模样。
# 知予懒是真:庾信诗:“知余是执珪。”读书难于字过,老年眼钝也。对酒不觉频倾,借酒怡情也。旧注谓难识之字,任其读过,不复考索。视读破万卷者,竟作粗心涉猎之人,岂不枉屈少陵。胡夏客又谓经眼之字,难于轻过,正是从容探讨、善读书处,然于本章大意,亦不相符。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律诗,也是描写生活与自然的诗。诗中描绘了春日野外白茫茫的日光、清澈的江流、随地而生的渚蒲等自然景象,以及诗人披衣漉酒、仰头看鸟、读书对酒等生活场景。第一首体现诗人于景色中怡然自得,生出超然避俗的心境;第二首通过随性的日常活动,进一步抒发诗人闲适自在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白描:“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以质朴简洁的文字,不加渲染地描绘出野外日光的惨白、春日溪流的清澈;“渚蒲随地有,村径逐门成”,如实呈现水边蒲草随意生长、村间小径依门蜿蜒的模样,用简单的笔墨勾勒出乡村日常景致,显现出自然的一面。用典:“只作披衣惯,常从漉酒生”,巧用“披衣”与“漉酒”两个经典典故。“披衣”源自阮籍,他生性嗜酒,时常随意披衣,悠然漫步,不拘泥于礼教规范,尽显随性放达的生活态度;“漉酒”则与陶渊明相关,他在酿酒时常用头巾过滤酒液,滤完后又如常扎好头巾,这般举动生动展现其任真自然的隐士风貌。诗中,以“披衣惯”描绘自己日常随意披衣的习惯,将自身行为与阮籍的随性自适相映照,含蓄地表达出对世俗规矩束缚的超脱之意;通过“漉酒生”刻画自己常与漉酒之事相伴的生活场景,借助陶渊明滤酒的生活片段,巧妙投射出自己对隐逸生活的追慕,以及对尘世喧嚣的厌弃之情。诗人将日常行为与古贤典故相融合,使平凡举动承载深厚的颂古情怀,赋予诗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意蕴。
3. 分段赏析
“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荒荒”“泯泯”叠字运用精妙,生动展现出春日野外日光迷茫和江水清澈平缓之态,营造出开阔而宁静的氛围,奠定全诗悠然基调。“渚蒲随地有,村径逐门成”:对仗工整,描绘出洲渚上蒲草随处生长,村落中路径依门而成的乡村自然景象,质朴自然,体现乡村生活的随性与和谐。“只作披衣惯,常从漉酒生”:语言质朴,通过“披衣惯”“漉酒生”的生活细节,勾勒出诗人闲适自在、不拘小节的生活状态,表达其对这种生活的习惯与享受。“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直抒胸臆,“无俗物”表明诗人远离世俗纷扰,即便身体多病却仍感觉身心轻快,凸显其内心的超脱与豁达。“江皋已仲春,花下复清晨”:点明时间地点,“已仲春”“复清晨”简洁交代时令和时刻,“花下”营造出优美清新的氛围,为后文描写诗人的活动做铺垫。“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细节描写生动,“贪看鸟”体现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专注,“错应人”进一步突出其沉浸之态,使诗人形象鲜活,充满生活情趣。“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频”:体现诗人随性的生活方式,读书遇难字便跳过,饮酒则频频满壶,展现出一种自在洒脱,不为外物拘束的心境。“近识峨眉老,知予懒是真”:叙事中蕴含情感,新结识的峨眉老者真正了解自己的“懒”,这个“懒”实则是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流露出一种知音难觅的感慨。
# 三、四真极,是寻常道性语,将诗家气味一并去尽,绝近陶。
明陆时雍《唐诗镜》
# “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自己画自己出神,可谓力大于身。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难字过”,正见懒趣;五柳先生不求甚解,意亦犹是。诗似启宋调。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谭云:真读书人乃尔(“读书”句下)!钟云:古今真懒几人(末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起语与下文全不相应,故云《漫成》。中四句俱写懒态,而三、四更妙。结句谓他人不足知我所以懒之由。
明王嗣奭《杜臆》
# 杜诗情事朴率者惟此,自有风味。过是则“鹅鸭宜长数”、“汁拙无衣食”、“老翁难早出”一流语,先已自堕尘上,非但“学之者拙,似之者死”也。杜又有一种门面摊子句,往往取惊俗目。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装名理为腔壳;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摆忠孝为局面:皆此老人品、心术、学问、器量大败缺处。或加以不虞之誉,则紫之夺朱,其来久矣。《七月》、《东山》、《大明》、《小毖》,何尝如此哉!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三、四写无心疏懒,正得妙处。朱晦翁极赏之。诗果佳,宋调亦何妨?不佳,虽唐调亦可笑也。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刘须溪云:偶然语,偶然道之,自见天趣。一片忘机意思(“仰面”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温庭筠《相和歌辞·三洲歌》
下一篇:唐·杜甫《出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