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青玉立":一株梧桐树像青玉一样耸立在山间,
# 青玉:指绿色的桐木。
"千叶绿云委":这个梧桐树长的很茂盛,因此看起来像一株青颜色的玉立在那里。
# 委:堆积。
"亭亭五丈余":婷婷玉立的样子很好看,大约有15米高,
# 亭亭:管立的样子。
"高意犹未已":而它长高的意思好像还没有停止。
# 高意:向上之意。
"山僧年九十":山间有一个老和尚,大约有九十岁了,
# 山僧:指云居寺的和尚。
"清净老不死":可是一副清雅干净脱俗的样子,精神矍铄。
# 清净:环境幽静。
"自云手种时":老和尚告诉我说这棵梧桐在他亲手播种时,
"一颗青桐子":还只是一个青桐籽。
"直从萌芽拔":它能破土而出到今天这样的茂盛,
# 拔:挺起。
"高自毫末始":是从细微的嫩芽开始的。
# 毫末:细小。
"四面无附枝":这棵树没有其他的枝蔓,
# 附枝:旁枝。张九龄《杂诗》云“孤桐亦胡为,百尺傍无枝”。
"中心有通理":都是从细微的嫩芽开始的。
# 通理:指树干里由根至顶互相连着的纹理。这里白居易暗指人内心应该具有美德。,中心:树干里。
"寄言立身者":我想说的是要告诉那些立身行事的人,
# 立身者:希望有所作为的人。
"孤直当如此":人就应该像这棵梧桐树一样孤傲正直。
# 如此:像这棵孤桐一样。,孤直:耿介而正直。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咏物的五言古诗,诗中描绘了云居寺中的一棵孤桐,从萌芽到拔节生长,虽无依附却因“中心有通理”而亭亭玉立,高达五丈有余,且仍在继续生长。通过孤桐的形象,诗人托物寓人,体现了对正直品格的赞美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身处逆境时的心理状态与人生思考。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营造出一种孤直而坚韧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立身处世的深刻哲思与自我勉励的情感。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馀,高意犹未已”: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将孤桐比作“青玉立”,形容其挺拔;“千叶绿云委”描绘出枝叶如绿云般繁茂下垂的姿态,“亭亭五丈馀,高意犹未已”则突出孤桐虽已高大却仍有向上生长的态势,展现孤桐蓬勃的生命力和不凡的气质,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印象。中间六句“山僧年九十,清净老不死。自云手种时,一颗青桐子。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引入山僧这一人物,以山僧的讲述追溯孤桐的生长源头,从一颗桐子萌芽开始,逐步成长。这部分叙述增添了孤桐的历史感,同时也暗示了成长的不易,为下文表达孤桐的品质做铺垫。最后四句“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直接阐述孤桐的特点,“四面无附枝”体现其孤,“中心有通理”表现其直,然后顺势点明主题,希望立身于世的人都能以孤桐为榜样,坚守孤直的品格,使诗歌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从单纯的咏物上升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作者白居易将其归类为讽喻诗,但它更像一首托物寓人的哲理诗。开篇“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两句,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梧桐树的碧叶青干与桐荫婆娑的景致,将梧桐亭亭玉立、高大挺拔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诗中“老不死”一词的运用别具匠心,表面看似贬义,实则褒用,既诙谐又深刻,既表现了山僧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与世无争的超然状态,又暗含了诗人对生命韧性的赞叹。通过梧桐的形象,诗人寄托了对立身处世的深刻思考。梧桐虽无依附,却因“中心有通理”而挺拔生长,象征着一种内在的坚韧与正直。诗人借此寄言立身者,唯有在心中树立一种标准,方能孤直不倚,卓然独立。这首诗语言质朴,寓意深远,既展现了白居易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他对正直品格的推崇与追求,是一首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佳作。
# 言简而意尽,不以排比见长。说出了此诗的艺术特点:以平实的语言说明道理。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香山集中古体多以铺叙畅达见长,短篇间以含蓄蕴藉生姿。此首短峭中殊有远势,“高意犹未已”五字尤妙。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
上一篇:唐·杜甫《出郭》
下一篇: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