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shí
shǒu
·
·
zhì
méi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yín
jūn
zhì
méi
shí
shěn
tàn
zhī
wǎn
jīn
nǎi
chéng
piān
wéi
niǎo
yǒu
zhī
rén
rán
zhāng
chén
wěn
jǐng
jiāo
jìng
shì
wán
zhì
jīn
píng
jué
zhī
shuǐ
yuán
zhào
xiāng
ròu
qīn
xiāng
cán
zhì
jīn
shàn
míng
gāo
shān
kuàng
lóng
zhōng
zhì
zhì
zài
yǐn
zhuó
jiān
dào
liáng
zàn
kǒu
xìng
suí
rén
qiān
shēn
wàng
tóng
yán
dàn
hèn
wéi
méi
zhuō
quán
quàn
jūn
jīn
hòu
yǎng
niǎo
yǎng
qīng
luán
qīng
luán
shī
zhì
shǒu
dān
quàn
jūn
jīn
hòu
jié
jié
rén
ān
zhǔ
rén
bīn
zhù
zài
mén
lán

译文

吟诵着您写的关于雉媒的诗篇,我先是微微一笑,接着又发出一声叹息。回复您的和诗来得多么晚啊,直到今天我才写成了这一篇。哪里只是鸟类中有这样的情况呢,人类之中也同样是如此啊。张耳和陈馀曾经是可以为对方割颈的生死之交,最终却因为权势利益而关系破裂。直到现在,那种不平之气仿佛还在,以至于泜水的水源都好像被阻断了。赵襄子和他的亲属本是骨肉至亲,却也因为利益而互相残害。直到现在,赵襄子那不仁义的恶名,比磨笄山还要高。更何况这笼子里的野鸡,它的志向只在于饮食之间。仅仅是一点粮食刚吃到嘴里,它的本性就已经随着人而改变了。连自身所遭受的痛苦都忘记了,同族的情谊又哪里值得一提呢。只是遗憾它作为诱捕同类的媒介太笨拙了,连自己的性命都无法保全。我劝您从今天以后啊,养鸟就养青鸾吧。青鸾一旦失去了伴侣,就会到死都坚守着孤独。我劝您从今天以后啊,结交朋友就结交像任安那样的人。当主人失势,其他宾客都离去的时候,只有他独自守在门口。

逐句剖析

"吟君雉媒什":吟诵着您写的关于雉媒的诗篇,

"一哂复一叹":我先是微微一笑,接着又发出一声叹息。

"和之一何晚":回复您的和诗来得多么晚啊,

"今日乃成篇":直到今天我才写成了这一篇。

"岂唯鸟有之":哪里只是鸟类中有这样的情况呢,

"抑亦人复然":人类之中也同样是如此啊。

"张陈刎颈交":张耳和陈馀曾经是可以为对方割颈的生死之交,

# 张陈:指张耳和陈馀。秦末农民起义之时,二人跟从武臣向北平定赵地,又怂恿武臣背叛陈涉自立为赵王,张耳为右丞相,陈馀为大将军。二人为刎颈之交。后来二人产生了矛盾,张耳投奔汉王刘邦,因受名利之诱,与韩信共破赵军,杀陈馀,汉封张耳为赵王。

"竟以势不完":最终却因为权势利益而关系破裂。

"至今不平气":直到现在,那种不平之气仿佛还在,

"塞绝泜水源":以至于泜水的水源都好像被阻断了。

# 泜水:即槐河。源于河北赞皇县西南,东流入滏阳河。汉高祖三年,张耳、韩信斩陈馀于泜水上。

"赵襄骨肉亲":赵襄子和他的亲属本是骨肉至亲,

"亦以利相残":却也因为利益而互相残害。

"至今不善名":直到现在,赵襄子那不仁义的恶名,

"高于磨笄山":比磨笄山还要高。

"况此笼中雉":更何况这笼子里的野鸡,

"志在饮啄间":它的志向只在于饮食之间。

"稻粱暂入口":仅仅是一点粮食刚吃到嘴里,

"性已随人迁":它的本性就已经随着人而改变了。

"身苦亦自忘":连自身所遭受的痛苦都忘记了,

"同族何足言":同族的情谊又哪里值得一提呢。

"但恨为媒拙":只是遗憾它作为诱捕同类的媒介太笨拙了,

"不足以自全":连自己的性命都无法保全。

"劝君今日后":我劝您从今天以后啊,

"养鸟养青鸾":养鸟就养青鸾吧。

"青鸾一失侣":青鸾一旦失去了伴侣,

"至死守孤单":就会到死都坚守着孤独。

"劝君今日后":我劝您从今天以后啊,

"结客结任安":结交朋友就结交像任安那样的人。

"主人宾客去":当主人失势,其他宾客都离去的时候,

"独住在门阑":只有他独自守在门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答诗十首・和雉媒》为唐代白居易的应和之作。诗里的雉鸟,贪图稻粱,不仅丧失本性,还残害同族。彼时元稹被贬江陵,目睹世态炎凉,作《雉媒》借鸟喻人。白居易有感而发,在和诗中直言这种丑恶现象在人类社会同样常见,“岂唯鸟有之,抑亦人复然”。他列举张耳与陈馀由刎颈之交因权势反目,赵襄子为利益骨肉相残的史实,直白有力地揭示权势名利对人性的腐蚀。此诗虽因正面例证削弱了诗歌含蓄隐喻之美,却以强烈的现实冲击,令读者深切感受到人性在利益诱惑下的不堪,极具震撼力。这也正是何义门认为“元诗佳于和诗”的原因之一,展现出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直面现实的独特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吟君雉媒什,一哂复一叹。和之一何晚,今日乃成篇”:起笔便说明创作缘由,读了元稹关于雉媒的诗作后,诗人先是“一哂复一叹”。“哂”中或许有对诗中所描绘现象的无奈苦笑,“叹”则饱含深深感慨。而“和之一何晚,今日乃成篇”,既表明回应的滞后,也暗示此话题引发诗人诸多思考,千头万绪以致许久才成章。这四句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引出后文对雉媒现象及相关人事的深入探讨。“岂唯鸟有之,抑亦人复然。张陈刎颈交,竟以势不完。至今不平气,塞绝泜水源。赵襄骨肉亲,亦以利相残。至今不善名,高于磨笄山”:“岂唯鸟有之,抑亦人复然”承上启下,指出此类为私利背叛、伤害同类的现象并非仅存于鸟类世界,人类社会同样屡见不鲜。接着连用两个典故:张耳和陈馀曾为刎颈之交,却因权势利益分道扬镳,最终陈馀命丧泜水,其不平之气似乎至今仍使泜水水源为之断绝;赵襄子与代王本是骨肉至亲,却因利益冲突,赵襄子设计杀害代王,其姊代王夫人听闻后磨笄自杀,赵襄子也落下不善之名,且恶名之高甚于磨笄山。诗人借这两个历史事件,将人类在权势、利益面前暴露的丑恶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刻批判人性的贪婪与凉薄。“况此笼中雉,志在饮啄间。稻粱暂入口,性已随人迁。身苦亦自忘,同族何足言。但恨为媒拙,不足以自全。青鸾一失侣,至死守孤单。劝君今日后,结客结任安。主人宾客去,独住在门阑)”:诗人将目光转向笼中雉媒,这雉原本只图饮食温饱,“稻粱暂入口,性已随人迁”,为了一点食物,本性瞬间改变,不仅忘却自身痛苦,更将同族抛诸脑后,一心为猎人引诱同类。然而它终究因充当雉媒手段笨拙,连自身安全都无法保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鸾,“青鸾一失侣,至死守孤单”,青鸾对伴侣忠贞不渝,坚守着那份深情。诗人由此劝诫世人“劝君今日后,结客结任安”,应结交如任安般忠诚之人,即便主人失势,宾客纷纷离去,任安仍独守门阑不离不弃。借青鸾和任安的行为,倡导忠诚、重情重义的价值观,批判现实中如雉媒般为利背叛、薄情寡义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中《晋陵县夏日作》

下一篇:唐·杜甫《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