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卧嵩阳客":孤身隐居嵩山南麓,
# 嵩阳:河南嵩山之阳。阳:一作云。
"三违颍水春":三次错过颍水春景。
"艰难随老母":艰难中侍奉年迈母亲,
"惨澹向时人":面对世态炎凉神色黯然。
"谢氏寻山屐":效仿谢灵运踏山木屐,
# 山屐:谢灵运登山所用一种可以自由装卸下齿的木鞋。,谢氏:指谢灵运。
"陶公漉酒巾":如陶渊明以巾滤酒。
# 漉酒巾:陶潜酒熟即取头上巾漉之,无非表现其放旷。
"群凶弥宇宙":乱世凶徒遍布天下,
"此物在风尘":唯有高洁之物留存风尘。
"历下辞姜被":在历下辞别姜肱般的兄弟,
"关西得孟邻":于关西幸得孟母般的良邻。
"早通交契密":年轻时交情便已深厚,
"晚接道流新":晚年更共修道家之术。
"静者心多妙":静修者心性灵妙,
# 妙:一作好。
"先生艺绝伦":先生的才艺举世无双。
"草书何太苦":草书笔力艰辛卓绝,
# 何太:一作应甚。
"诗兴不无神":诗情却浑然天成。
"曹植休前辈":曹植的诗才亦逊色,
"张芝更后身":张芝的草书重现其身。
"数篇吟可老":几篇佳作足以终老,
"一字买堪贫":一字墨迹可解贫寒。
"将恐曾防寇":担忧战乱侵扰,
"深潜托所亲":深居避世托付亲友。
# 潜:一作情。
"宁闻倚门夕":傍晚定归倚门之望,
"尽力洁飧晨":清晨备妥洁净的膳食羹汤。
"疏懒为名误":我因懒散误了声名,
"驱驰丧我真":奔波劳碌失却本真模样。
"索居犹寂寞":独居已感无限孤寂,
# 犹:一作尤。
"相遇益悲辛":重逢更添乱世悲辛难当。
# 悲:一作酸,一作愁。
"流转依边徼":漂泊到秦州边塞之地,
# 流转:一作转徙。
"逢迎念席珍":常念您如儒者怀璧珍藏。
"时来故旧少":时世变迁故旧稀少,
"乱后别离频":战乱频仍离别纷纷断肠。
"世祖修高庙":想那光武帝重修宗庙,
"文公赏从臣":晋文公封赏功臣将相。
"商山犹入楚":商山四皓归隐楚地,
"源水不离秦":桃花源水终不离秦邦。
# 离:一作知,一作流。,源:一作湍,一作渭。
"存想青龙秘":您存想青龙修炼道术,
# 青龙:神仙家幻想中的灵物。
"骑行白鹿驯":骑驯白鹿逍遥徜徉。
# 白鹿:仙人所骑。
"耕岩非谷口":不在谷口耕田归隐,
"结草即河滨":却在河滨结草为房。
# 即:一作欲。
"肘后符应验":肘后符箓灵验如神,
"囊中药未陈":囊中丹药未失灵光。
"旅怀殊不惬":我漂泊异乡心怀不畅,
# 旅:一作放。
"良觌渺无因":无缘与您再度相访。
"自古皆悲恨":古来多少悲恨往事,
"浮生有屈伸":人生本有屈伸浮沉无常。
"此邦今尚武":如今秦州尚武之风盛行,
# 今:一作全。
"何处且依仁":何处可寻仁厚之乡。
"鼓角凌天籁":鼓角声震云霄穿透天籁,
"关山信月轮":关山明月见证战乱沧桑。
# 信:一作倚。
"官场罗镇碛":军营布满戈壁严阵以待,
# 镇:一作锦。,场:一作壕。
"贼火近洮岷":贼火逼近洮岷边陲之疆。
"萧索论兵地":战场萧瑟凄凉令人嗟叹,
# 兵:一作功。,索:一作瑟。
"苍茫斗将辰":将领厮杀正酣暮色苍茫。
"大军多处所":大军虽多处驻扎防御,
"馀孽尚纷纶":余孽仍四处横行猖狂。
"高兴知笼鸟":我如笼中鸟难展志向,
"斯文起获麟":又似获麟者空怀文心哀伤。
# 起:一作岂。
"穷秋正摇落":深秋草木凋零时节,
"回首望松筠":回望您的松竹故园神往。
# 松:一作湘。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赠别诗,体裁为五言排律,全诗展现了杜甫对友人张彪高洁品格的赞美,以及乱世中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人生境遇的深沉感慨。
2. 分段赏析
《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一首长篇赠友诗,全诗共三十韵(六十句),通过回忆往昔交游、感慨身世飘零、抒发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第一段(前八句):开篇点题,追怀往昔。诗人以“独卧嵩阳客”自喻,点明漂泊之苦。“三违颍水春”既指与友人分别多年,又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艰难随老母”四句回顾安史之乱中携母逃难的惨状,与“谢氏寻山屐”(谢灵运登山之乐)、“陶公漉酒巾”(陶渊明隐逸之趣)形成对比,暗示战乱对文人生活的摧残。尾联“群凶弥宇宙,此物在风尘”以“风尘”喻乱世,表达对友人处境的担忧。第二段(中十六句):追述交游,感慨身世。此段追忆与张彪的交往:从“历下辞姜被”(济南共患难)到“关西得孟邻”(长安比邻而居),突出友情的深厚。“静者心多妙”四句盛赞张彪的艺术才华(草书、诗歌),以曹植、张芝作比,可见推崇之至。“数篇吟可老”四句转写现实困境,既叹友人怀才不遇,又自嘲生计艰难。尾联“宁闻倚门夕”化用《战国策》典故,暗喻乱世中亲情与友情的珍贵。第三段(后十六句):倾诉现状,遥寄深情。此段以“疏懒为名误”自责,道尽漂泊中失去本真的痛苦。“索居犹寂寞”四句感慨战乱后故友离散,重逢更添悲辛。“世祖修高庙”四句借汉光武帝、晋文公典故,暗喻对太平盛世的渴望。“商山犹入楚”以下,以“青龙秘”“白鹿驯”等意象,想象友人隐逸生活的高洁,暗含对其坚守节操的赞美。尾联“耕岩非谷口,结草即河滨”化用典故,既表明自己终老江湖之志,又期待与友人共隐的可能。第四段(末十句):收束全篇,以景结情。“肘后符应验”四句承上启下,既言友人道术高深,又叹自己漂泊无依。“自古皆悲恨”四句以哲理收束,将个人遭遇与历史沧桑相联结。“此邦今尚武”点明蜀地战乱未息,“何处且依仁”暗含对和平的渴望。结尾“鼓角凌天籁,关山倚月轮”以雄浑的边塞景象收束全篇,与“老莱身”(孝亲典故)形成对照,既呼应开篇“艰难随老母”,又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苍生的悲悯。此诗以“赠友”为线索,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既展现了杜甫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又暗含对乱世的批判与对生命的思考。诗歌结构严谨,用典精当,语言沉郁而不失刚健,体现了杜甫“诗史”的特质。结尾以景结情,,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苦难交织,达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上一篇:唐·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雉媒》
下一篇:唐·崔国辅《从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