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文章老更成":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
# 老更成: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文章:泛言文学。,庾信: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
"凌云健笔意纵横":其笔力高超雄健,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
# 意纵横: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凌云健笔:高超雄健的笔力。
"今人嗤点流传赋":当今的人讥笑、指责他留下的文章,
# 嗤点:讥笑、指责。
"不觉前贤畏后生":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觉得你们这些后生可畏了。
# 畏后生:即孔子说的“后生可畏”。后生,指“嗤点”庾信的人。但这里是讽刺话,意思是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觉得“后生可畏”了。,前贤:指庾信。
"杨王卢骆当时体":王杨卢骆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
# 当时体:指四杰诗文的体裁和风格在当时自成一体。,杨王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都是初唐时期著名的作家,时人称之为“初唐四杰”。诗风清新、刚健,一扫齐、梁颓靡遗风。杨王:一作王杨。
"轻薄为文哂未休":却还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
# 哂:讥笑。,轻薄为文:言行轻佻,有玩弄意味。此处指当时守旧文人对“四杰”的攻击态度。
"尔曹身与名俱灭":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
# 尔曹:你们这些人。
"不废江河万古流":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 不废:不影响。这里用江河万古流比喻包括四杰在内的优秀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将像长江黄河那样万古流传。
"纵使卢王操翰墨":即便是王杨卢骆四杰操笔作诗,
# 翰墨:笔墨。
"劣于汉魏近风骚":作品比不上汉魏的诗歌而接近《诗经》《楚辞》。
#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楚辞》中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龙文虎脊皆君驭":但他们还是龙文虎脊的千里马,可以为君王驾车,纵横驰骋,
# 龙文虎脊:喻瑰丽的文辞。
"历块过都见尔曹":不像你们一跑长途就会跌倒。
"才力应难夸数公":庾信、四杰数公的才力很大难以跨越,
# 夸:一作跨。
"凡今谁是出群雄":当今文坛不知道谁是最出群的人物。
"或看翡翠兰苕上":像翡翠集于兰苕那样的清丽之作间或能看到,
# 兰苕:兰花和苕花。郭璞《游仙诗》:“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翡翠:鸟名。
"未掣鲸鱼碧海中":可惜这样的作家无掣鲸鱼于碧海中的神力,写不出鸿篇巨制来。
# 掣:拉,拽。
"不薄今人爱古人":你们学诗要爱古人,但也不能鄙薄像庾信、四杰这样的今人,
# 薄:小看,看不起,轻视。
"清词丽句必为邻":要把他们的清词丽句引为同调。
# 必为邻:一定要引以为邻居,即不排斥的意思。
"窃攀屈宋宜方驾":如果要追攀屈原、宋玉,就应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
# 方驾:并车而行。这是诗人对轻薄文士说的:“你们想与屈原、宋玉齐名,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齐、梁文风浮艳,重形式轻内容。这一句,诗人紧承上句说:“如若不然,恐怕你们连齐梁文人还不如呢!”,屈宋:屈原和宋玉。,窃攀:内心里追攀。
"恐与齐梁作后尘":否则会沿流失源,堕入齐梁时期轻浮侧艳的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
# 未及前贤更勿疑:这句是说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
"递相祖述复先谁":继承前人、互相学习的优秀传统应该是不用分先后的。
# 复先谁:不用分先后。,递相祖述:互相学习,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
"别裁伪体亲风雅":区别和裁剪、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
# 亲风雅: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别裁伪体:区别和裁减、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
"转益多师是汝师":虚心向前贤学习,这才是你们真正的老师。
# 汝师:你的老师。,转益多师:多方面寻找老师。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针砭文坛流弊的哲理诗。阐释了“别裁伪体”与“转益多师”的创作主张,剖析了因袭模拟的“伪体”本质,揭露了文坛因循守旧的积弊。
2. 写作手法
引用:“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引用当时的人笑话“四杰”的话来反驳,并肯定四杰驾驭瑰丽文辞的才力,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论庾信,“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两句论庾信晚年诗文成就。杜甫指出其作品在历经沧桑后愈发成熟,笔力雄健、意境开阔,既保有“清新”特质,更显雄浑气象。唐人讥讽庾信的言论,在杜甫看来恰显浅薄无知,“前贤畏后生”实为反语讽刺时人眼界狭隘。第二、三首聚焦初唐四杰。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时期崇尚辞藻浮华艳丽的余习。第二首中“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是写当时的人笑话“四杰”的话。杜甫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对比时人讥评与四杰的永恒价值,强调文学评价需立足时代背景。第三首以“龙文虎脊皆君驭”反驳“劣于汉魏”之论,肯定四杰驾驭瑰丽文辞的才力,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第四首延续对时人的批判,以“翡翠戏兰苕”暗喻其作品浮华浅薄,而四杰“掣鲸鱼碧海”之作方显雄浑气魄,凸显杜甫对文学格局与力量的推崇。第五首“不薄今人爱古人”阐明兼容并蓄的诗学观:既肯定庾信、四杰的“清词丽句”,又主张追溯屈宋风骨,避免堕入齐梁绮靡。此句强调语言艺术与思想深度的统一,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古、今体诗并行不废。“清词丽句必为邻”虽肯定六朝文采,但仅停留于雕琢浮华而流于浅薄。杜甫强调,若欲突破前人藩篱,需以宏大胸襟驾驭才情,在严整格律中展现灵动气韵——既需“不为篇幅所困”的法度把控,亦需“不被声律所限”的创作自由,在规矩中见神采,在法度外显性灵。此等艺术高度,须直追《楚辞》奇崛真淳,方能如刘勰所言“酌奇不失其真,玩华不坠其实”,既葆有语言华彩,又坚守情感本真,避免堕入齐梁矫饰窠臼。杜甫主张的“别裁伪体”与“转益多师”,正是以批判性继承为路径:既摒弃齐梁模拟因袭的“伪体”,又萃取六朝语言精华;既上溯屈宋风骨,又融汇汉魏风骨,在古今脉络中构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准则。第六首总结创作原则。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收束全篇,揭示诗歌创作的核心原则。诗中“前贤”涵盖庾信、四杰等前代大家,“递相祖述”直指文坛沿袭前人窠臼的风气——若仅以模仿为能事,则永难企及前贤高度。杜甫剖析“伪体”本质,认为其弊病在于蹈袭形迹而丧失独创性:齐梁雕琢词藻是伪体,汉魏优孟衣冠亦是伪体,二者皆因背离真情实感而沦为矫饰。杜甫提出“别裁”与“转益”为破伪之道:前者强调以批判眼光甄别淘汰虚浮之作,后者主张广采博纳而自成面目。二者看似相悖,实则统一于“真”的追求——既需剪除六朝浮艳余习,亦须继承风雅比兴传统;既需上溯屈宋风骨,亦当融汇汉魏气韵。此观点突破古今二元对立,以创造力为终极标准:庾信“健笔凌云”之雄浑、四杰“江河万古”之壮阔,皆因熔铸古今而超越时流,恰证“真诗无古今”之理。末句“转益多师”更显辩证思维:既倡“无所不师”的开放胸襟,又隐“无定师”的独立精神。唯有在鉴别真伪的基础上博观约取,方能如屈子“酌奇不失真,玩华不坠实”,使诗歌兼具风骨与文采。
4. 作品点评
《戏为六绝句》虽以诗论为表,实则深蕴杜甫整体的艺术精神。“窃攀屈宋”与“亲风雅”的文学主张,既彰显其创作圭臬,亦凝结为论诗准绳。这组隽永的七绝组诗,实为诗人毕生创作经验的凝练升华,堪称唐诗理论体系的纲领性文本。在尺幅之间,杜甫以举重若轻之笔,将严正的诗学思辨寓于谐趣盎然的谈笑之中,于闲庭信步间勾勒出唐诗发展的宏观脉络。李重华评其七绝“别开异径”,正是着眼于此,以戏谑之题承载沉甸甸的理论创见,便成就了这组在诗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戏作”。如此方能理解,为何看似轻松的题咏,却凝结着关乎诗歌本质的严肃思考。
# 此为后生讥诮前贤而作,语多跌宕讽刺,故云戏也。姑依梁氏编在上元二年。……少陵绝句,多纵横跌宕,能以议论摅其胸臆,气格才情,迥异常调,不徒以风韵姿致见长矣。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古来论诗者,子美《戏为六绝句》……议论阐发,皆有妙理。
明末清初田雯《古欢堂集杂著》
# 以诗论文,于绝句中,又属创体。此元好问《论诗绝句》之滥觞也。六朝,四子之文,自是天地英华,不可磨灭。其所成就,虽逊古人,要非浅薄疏陋之徒所可轻议,宜甫之直言诃之也。“翡翠兰苕”“鲸鱼碧海”,所见何其高阔!上亲《风》《雅》,转益多师,解人不当尔耶?此六诗固不当以字句工拙计之。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金源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托体于此。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六绝句》皆戒后生之沿流而忘源也。其曰“今人嗤点”,曰“尔曹轻薄”、曰“今谁出群”,曰“未及前贤”,不惜痛诋今人者,盖欲俾之考求古人源流,知以古人为师耳。六首俱以师古力主。……“别哉为体”。正是薄之也:“亲风雅”,正是爱之也。杜陵薄今人嗤点之辈,至于如此!与“尔曹身与名俱灭”之言,未免太刺骨矣,故题之曰“戏”也。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 张上若曰:六诗使为诗学指南。趋今议古,世世相同,惟大家持论极平,著眼极正。昌黎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当公之世,其诽诋者亦不少矣。故偶借庾信、四子以发其意。皆属自寓意多,作如遗山《论诗绝句》通论古今人之诗也。然“别裁伪体”、“转益多师”,学诗之道,实不出此。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下一篇:唐·卢照邻《十五夜观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