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è
shù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rào
zhāi
jìng
cháng
chí
xiǎo
yōu
yīn
chéng
è
jiǎn
hái
duō
gǒu
yīn
yǒu
nài
fāng
zhī
cái
zhě
shēng
zhǎng
màn
suō

译文

我独自绕着空寂书斋旁的小路行走,常常手里拿着小斧头。树木枝叶繁茂,使得环境变得十分杂乱,砍掉那些恶木之后,新的恶木又不断生长出来,还是很多。枸杞树因为对我有用所以被我保留下来,那些像鸡栖息的树,我又能拿它们怎么办呢。这才明白那些没有用处的树木,反而能够随意地生长得枝叶繁茂。

逐句剖析

"独绕虚斋径":我独自绕着空寂书斋旁的小路行走,

"常持小斧柯":常常手里拿着小斧头。

"幽阴成颇杂":树木枝叶繁茂,使得环境变得十分杂乱,

"恶木剪还多":砍掉那些恶木之后,新的恶木又不断生长出来,还是很多。

"枸杞因吾有":枸杞树因为对我有用所以被我保留下来,

# 因:一作固。

"鸡栖奈汝何":那些像鸡栖息的树,我又能拿它们怎么办呢。

# 汝:一作尔。,鸡栖:皂荚树一名鸡。

"方知不材者":这才明白那些没有用处的树木,

# 者:一作木。

"生长漫婆娑":反而能够随意地生长得枝叶繁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恶树》是唐代诗人杜甫于761年寓居成都浣花草堂期间创作的五言律诗。该诗以清理庭院杂木为核心,展现诗人身处安史之乱后的生活场景与哲学思考。全诗通过“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等意象,暗喻社会环境中的顽疾弊病。借《庄子》“不材木”典故,对比枸杞(药用)与鸡栖树(无用)的不同命运,探讨材与不材的辩证关系。末句“生长漫婆娑”以反讽笔法,揭示无用之木肆意生长的荒诞现实,融合了杜甫对生存境遇的观察与道家哲理的思辨。诗中“独绕虚斋径,常持小斧柯”的劳作场景,既是对日常生活的白描,也隐现着诗人对时局的深沉隐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怀诗。描绘了诗人持斧清理庭院,恶木剪而复生,枸杞有用留存、鸡栖无用疯长的场景。体现了对材与不材的辩证思考,营造出无奈又带哲思的氛围,表达了对社会弊病难除的感慨与对人生价值的思索。

2. 写作手法

用典:“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巧用“不材木”典故,在《庄子》里提到“不材之木”,这类树木由于没有成为有用之材的特质,比如材质不佳无法制作器物等,所以不会被人砍伐利用,从而得以保全自身,在传统观念中它是明哲保身的一种象征,代表着以看似无用的方式来躲避灾祸、求得生存。在诗所描绘的乱世情境下,作者反用这一典故。传统中“不材之木”是默默保全自身,而诗中的“不材者”并非如此,它们不是默默自守,而是肆意地蔓延生长。“婆娑”一词生动地展现出其嚣张的姿态,借此揭露了当时社会“无用者得势”的荒诞现象,暗中讽刺了唐代宗时期宦官、奸臣凭借不正当的手段在朝堂上横行霸道,深刻地反映出当时政治的黑暗腐朽。对比:“枸杞因吾有,鸡栖奈汝何”中,“枸杞”与“鸡栖”生存状态对比鲜明。“枸杞”生长孱弱,需诗人精心呵护才得以存活,如朝堂贤才,品格才能出众却脆弱,亟待庇护方能生存;“鸡栖”即便被整治却依旧繁茂滋生,恰似朝堂小人,凭借卑劣手段在复杂环境中如鱼得水,生存能力强且排他,如杂草难除,挤压贤才,搅乱朝堂。暗喻:“枸杞因吾有,鸡栖奈汝何”中,“枸杞”暗喻贤才或美好品质、理想,需人培育保护,象征诗人秉持的正道价值观;“鸡栖”暗喻庸吏、丑恶现象或小人,生命力强且排他,诗人难根除,反映当时社会复杂及诗人内心的无奈。

3. 分段赏析

首联“独绕虚斋径,常持小斧柯”,描绘出诗人独自绕着空斋旁的小径徘徊,手中常常拿着小斧头的画面。这一场景生动地展现出诗人日常清理庭院杂木的劳作状态,一个“独”字,更凸显出诗人的孤独,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略带寂寥的基调。颔联“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诗人描述庭院中幽暗阴森,杂木丛生,即便不断剪除恶木,可它们依旧大量滋生。“颇杂”体现出杂木的繁杂无序,“剪还多”则强调了恶木顽强的生命力,难以根除,反映出诗人面对这一状况的无奈。颈联“枸杞因吾有,鸡栖奈汝何”,将枸杞和鸡栖树进行对比。枸杞因对诗人有用而被保留,而鸡栖树对诗人来说并无实际用途,却肆意生长。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进一步探讨了对有用与无用之物的取舍态度,引发读者对于事物价值的思考。尾联“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诗人借《庄子》中“不材木”的典故,发出感慨,明白那些看似无用的树木,却能肆意生长、姿态婆娑。此句以反讽的笔法,揭示了无用之木肆意生长的荒诞现实,也流露出诗人对自身境遇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生存现状的无奈,又蕴含着一种豁达超脱的自我调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四松》

下一篇:唐·杜甫《登牛头山亭子》

猜你喜欢